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观察

2016-07-12 01:48朱旭光牡丹江市康安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恩替卡韦临床疗效

朱旭光(牡丹江市康安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观察

朱旭光
(牡丹江市康安医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HBV病毒DNA载量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年后出现YMDD变异,观察组则未出现变异。结论 采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可以显著减少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同时明显降低YMDD变异发生率,临床疗效理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恩替卡韦;临床疗效

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普通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已经降低至7.0%[1]。我国大约1/4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如果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治疗代偿性肝硬化,5年病死率大约为16%,如果未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则其5年病死率至少为86%[2],临床中治疗重点在于抑制病毒复制,从而防止炎症的发展,甚至推迟肝纤维化恶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恩替卡韦属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核苷酸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报道如下。

表1 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5例。其中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34~60岁,平均年龄(45.4 ±2.8)岁;病程7~29年,平均病程(17.9±1.3)年;观察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33~60岁,平均年龄(45.7 ±2.5)岁;病程7~31年,平均病程(18.5±1.0)年。Child-Puch评分(10.1±1.7)分,B级60例,C 级70例;HBeAg 阳性75例,HBeAg阴性55例;纳入标准:①肝功能发生显著异常,伴有腹水以及食管静脉曲张等并发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②HBV-DNA定量>105拷贝/mL,HbsAg呈阳性。排除标准:①其他肝炎病毒者; ②伴有自身免疫性、胆汁淤积性以及酒精性肝病者;③具有心、肾等器官严重并发症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Child-Pugh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期间,两组患者通过病情给予降酶、护肝、利胆等对症治疗措施。在对症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治疗,每天100 mg,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每天0.5 mg。患者治疗1年后进行复查。

1.3 实验室检测指标: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方法定量检测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血清HBV DNA;使用常规生化手段检测血清ALT、Alb、Tbil以及PTA。定期测定上述指标。

1.4 不良反应处理方法:两组患者定期实施动脉血气分析检查,测定血乳酸水平。如果血乳酸水平>2.0 mmol/L,则可判断为高乳酸血症;如果>4.0 mmol/L,则可判断为乳酸酸中毒,此时应立即停止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实施相关检查,排除其他因素如败血症造成的乳酸酸中毒。

1.5 平均指标:观察三组治疗前后HBVDNA载量、HBeAg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计算数据,计量资料、均数比较、计量数据分别采用(±s)、t检验、χ2检验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研究:治疗1年后,全部患者HBV病毒DNA载量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YMDD变异对比分析:治疗1年后,对照组10例(15.38%)出现YMDD变异,观察组则未出现变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 论

乙型肝炎患者因其机体内病毒的持续复制以及免疫伤害而导致肝细胞受损以及纤维增生,从而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其肝脏功能出现失代偿后往往预后效果极差,患者5年生存率<20%。近几年,采用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已经得到绝大多数专家的支持与认同。2010年,中华医学会指南建议,如果属于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疾病且其HBV-DNA表现为阳性,则可尽早利用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肝功能。核苷类药物能够在体内转变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抑制HBV聚合酶逆转录酶活性达到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目的。核苷类药物具有服用简单,安全性高、起效快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中成为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的首选方式。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属于乙型肝炎感染的特殊群体,有关研究资料认为[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BV-DNA载量超过标准就应实施抗病毒治疗。干扰素能够引起患者造成病情恶化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中往往不提倡此类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有关研究资料发现,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使用3个月后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病毒载量,但长期疗效不佳,提示该药物可抑制HBV复制,但有概率产生耐药株;而阿德福韦酯药物药效发挥慢,但可以长期抑制病毒DNA复制;恩替卡韦具有上述两种药物的优势,起效快,而且长期疗效良好。

恩替卡韦属于新型抑制HBV复制的核苷类药物。该药物能够在体内转变为三磷酸核苷类似物,然后与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从而抑制HBV多聚酶活性,并最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关研究资料发现[4],恩替卡韦抗HBV活性较高,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优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另外恩替卡韦具有生物利用率高、耐药率低等优点。3个以上基因位点出现变异才能够导致恩替卡韦耐药。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耐药情况,治疗1年后,患者因耐药病毒反弹率<1%[5]。在临床中,乙型肝炎患者较为常见,目前该病的发病率已经得到控制,但病例仍然较多,所以仍然需要医学工作者深入研究,在分析宏观调控减小其发病率的过程中,还应该改进临床治疗方案,并且研发新药物。本研究发现,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HBV病毒DNA载量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1年后出现YMDD变异,观察组则未出现变异。综上所述,采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可以显著减少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同时明显降低YMDD变异发生率,临床疗效理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2010年版)[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2): 121-122.

[2] 李柏胜.代偿性乙肝肝硬化血清实验室指标与Fibroscan检测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5):105-106.

[3] 张国顺,尚华,张文缓,等.小剂量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序贯治疗耐核苷类药物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14(7):1399-1400.

[4] 张耀武.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662-2663.

[5] 钟艳丹,杨永峰.关于乙型肝炎病毒预存耐药变异的认识[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0):19-20.

中图分类号:R5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149-02

猜你喜欢
恩替卡韦临床疗效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分析
安络化纤丸对乙肝肝硬化的疗效评价
注射用核糖核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30例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