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2016-07-12 01:48张建英四川省三台县精神病院四川绵阳6211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有效沟通精神病

张建英(四川省三台县精神病院,四川 绵阳 621100)



有效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

张建英
(四川省三台县精神病院,四川 绵阳 621100)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精神病患者80例,均是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沟通,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精神病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效沟通可有效促进精神病的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有效沟通;精神病;护理作用

精神病[1]的诱发因素极为复杂,现阶段,我国医学中普遍认为自身心理生理与生活环境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行为活动与心理意识,导致功能紊乱,主要分为躁狂症、焦虑症、抑郁症与精神病四种[2]。受到精神类疾病病情与病因复杂的影响,大大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沟通属于社会心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或是群体内的信息交流活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与心理产生潜在影响。有文献资料[3]指出:有效、积极地沟通能够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病情。笔者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精神病患者,分为两组,实施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案,以探讨有效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现将探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研究对象是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精神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22例,患者年龄最大是58岁,最小是32岁,平均是(47.3 ±2.7)岁,病程在1~14年,平均是(4.8±2.2)年;观察组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24例,患者30~60岁,平均是(46.2±3.9)岁,病程是1~16年,平均是(5.6±3.4)年,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80例患者均享有知情权,签订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服药,杜绝漏服、少服现象的发生,并对患者服药过程中的行为与表现进行密切观察,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指导,掌握患者的病史与治疗法,为患者的临床治疗营造舒适、良好的环境。详细分析患者的心理,以此为依据,制定法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保证患者在愉悦状态下接受治疗,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沟通.

1.2.1 与患者沟通:精神病多是由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的刺激或者是压力而引发,因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对患者家庭状况、疾病情况与病史进行详细了解,以此为基础,改善医患关系。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注意避免刺激性话题,不可出现嘲弄与讥讽的情况,而是体现宽容理解、爱护与尊重,同时耐心倾听患者的观点,促使患者保持乐观态度接受治疗。同时护理人员需注意神态、眼神与肢体语言,避免患者误解。

1.2.2 与患者家属沟通:由于患者在临床诊断、治疗与康复早期的行为与意识极不正常,因为无法获取需要的信息。因此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以掌握患者的家族史、生活环境与病情,且患者家属在患者临床治疗与康复过程中也极为重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极大的改善医患关系,有效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

1.2.3 与主治医师沟通:护理人员要做好与主治医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以掌握患者护理过程中需重视的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况与精神情况,及时反映给主治医师,以及时调整患者的用药剂量与治疗方法,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1.2.4 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具备工作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在护理人员交接班过程中,护理人员之间需进行详细的沟通交流,以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避免信息错节引发的医疗事故。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有效率与精神病症状评分(SDS、SAS)进行观察与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3.0软件处理统计本文的数据资料,以均数形式(±s)表示计量数据,并开展t检验,通过χ2完成计数数据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临床有效率: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95%,对照组是67.5%,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中,10例显效(25%),23例有效(57.5%),7例无效(17.5%),总有效率是82.5%,对照组患者中5例显效(12.5%),16例有效(40%),19例无效(47.5%),总有效率是52.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观察组精神病症状评定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

3 讨 论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开展基本护理[4],而且还需重视患者、患者家属、护理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在传统治疗中,我国多使用心理沟通、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与精神状态,但临床效果不理想。

有效沟通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害怕、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保证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的顺利进行[5]。患者入院后,受到陌生环境与人员的影响,会产生害怕造成不良心理的出现,对护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护理人员以亲友身份接近患者,并向其传达治疗的目的与作用,提高患者的认识,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同时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通过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支持[6],帮助患者树立临床治疗的信心。

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随机抽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救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分为两组,使用不同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分别是82.5%与95%,对照组分别是52.5%与67.5%,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徐伟琴[7]等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有效沟通在精神病护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而且极大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具备重要意义,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进.精神科医患之间有效沟通之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9, 30(22):76-77.

[2] 唐容容.对精神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病情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214-214.

[3] 马德香.影响护士与精神病患者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75-1275.

[4] 付秀华,那丽娜.精神科患者入院查体护理干预与护患纠纷防范[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1):245-246.

[5] 王秀娟,王玉芹,于冠礼,等.精神科病房护患沟通的技巧[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63-2563.

[6] 林惠娜.影响精神科护患有效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34):3229-3230.

[7] 徐伟琴,陈海勤.精神科重症病房加强家属探视时的有效沟通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2):1-3.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5-0264-02

猜你喜欢
有效沟通精神病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都有精神病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困境与出路
浅谈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
农村小学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技巧的研究分析
浅谈触觉形象设计下的有效沟通
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江西 免费救治重性精神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