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内蒙古民歌的艺术风格

2016-07-12 01:05亓文鹏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艺术特征

亓文鹏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浅析内蒙古民歌的艺术风格

亓文鹏

(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摘 要:我国民歌文化博大精深,尤其以少数民族最为典型,而内蒙古民歌文化作为少数民歌文化的一支,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是蒙古族民歌。本文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切入点,从其溯源、演唱风格和艺术特征、发展趋势以及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使人们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从中领略其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风格;艺术特征

内蒙古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文化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有马头琴、蒙古长调、呼麦等等一系列草原文化,蒙古族人从小在草原上生活,世代在大草原繁衍生息,是大自然带给了蒙族人民创作音乐的灵感,在蓝天白云的庇护下,蒙族人民挥舞着马鞭在大草原上纵情歌唱,欢歌起舞。在内蒙古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祖先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财富,内蒙古民歌正是这宝贵财富中的一部分。

一、内蒙古民歌

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涵义是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内蒙古民歌是艺术海洋里一朵晶莹的奇葩,是辽阔草原上一匹奔驰的骏马,2008年6月7日,由国务院批准,蒙古族民歌被纳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作为游牧民族,蒙古族从民族诞生起,就一直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生活,这就了蒙古族人民刚毅坚强、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蒙古族统一蒙古草原后,随着汉化程度的加强,蒙古族的音乐风格也发生了改变。经过长久的发展,蒙古族音乐统一的民族风格基本形成,其鲜明的特点表现在节奏层次清晰,装饰音多而整齐,朗诵性强,曲调流利清扬,振奋人心。蒙古族民歌格调宏大,节奏高亢,内涵丰富,这些民歌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地的风俗人情。

二、内蒙古民歌的艺术特征

在音乐艺术方面,蒙古族在成功的继承、弘扬草原游牧先民的同时,也开创和完善了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

(一)风格与形式

我们通过古诗词对塞外的描述可知大草原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是因为空旷的草原,造就了蒙古人民希冀用高昂的歌声来排解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蒙古族人民创作了不胜枚举的歌曲,这些歌曲有着不同的风格,题材。面对浩瀚庞大的蒙古族传统歌曲,我们只能对其主要的种类进行一些论述。

1.乌尔玎哆

讲到乌尔玎哆,我们不得不提“蒙古人”这个称呼的来源。据考证发现,“蒙古人”之称形成于13世纪,但是蒙古人的历史却比称呼久远许多。作为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忠实守候者、继承者,发扬者,传承者,蒙古人民身体里必然蕴藏着草原先民的鲜血,因此在其文化结构中也会有早期游牧的文化影子。从蒙古音乐文化中可以窥探出某些蒙古音乐还保留着历史某一时期的痕迹。而古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是对匈奴与高车游牧音乐文化的继承,不仅体现在乐器的继承上,还体现在特有的演唱方式上。因此至今广为流传的乌尔玎哆这一独特的蒙古长调的演唱方式还留有匈奴、高车的影子。

“乌尔玎哆”俗称“长调”。长调是蒙古族歌曲中魅力最为突出的一个歌种,清扬舒畅的旋律与不规则的节奏是乌尔玎哆的鲜明特点,乌尔玎哆的乐句长短不拘,中间常常夹杂着时长时短的衬词拖腔,因此其整体结构表现为非方整性。歌词内容多是赞颂主题,赞颂的题材非常广泛,诸如英雄人物、自己的家乡,身处的大自然以及亲朋好友等,充分表达了蒙古人民对待感情认真,对待生活热情,对待人生积极的精神气质。

2.潮尔音哆

“潮尔音哆”是蒙古族古老的多声部歌曲体裁,旋律属于长调范畴,但其结构比长调大,音域比长调更加宽广。这种歌曲在过去只能在庄严隆重的场合演唱,而且必须在德高望重的长辈、喜庆宴会的贵宾面前和宫廷官府中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演唱。潮尔音哆的内容均为严肃庄重,或是缅怀祖先、赞誉英雄,或是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和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的歌颂、赞颂。

3.呼麦

“呼麦”亦称“浩林潮尔”,是蒙古语的音译。“浩林”是指喉咙,“潮尔”是指旋律的多声性(一般就是两个或三个声部)是同时吟唱两部旋律的一种独特的声乐艺术,亦是蒙古人十分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唱“呼麦”时,先在歌曲的主音上吟出一个持续的低音(此音一直延续到全曲的结束),然后在其相差两个八度的上方唱出一个音色透明而完整优美的大调旋律。呼麦主要是用来赞颂巍峨耸立的山峦和优美壮丽的草原等自然景色。呼麦的种类大致分为“乌音格音呼麦”和“哈尔黑热呼麦”两种,前者具有舒缓优美、旋律性强的特点,后者则是音色较生硬、旋律简单而直接、高音区的哨声较粗而且其音色厚而发暗。

4.乌力格尔图哆

乌力格尔图哆即叙事性歌曲。它以生动的语言、动人的情节、美妙的音乐成为蒙古人所喜闻乐见的一个歌种。

由于乌力格尔图哆内容丰富、词句较多,因此其节奏比较紧凑,一般仅在句末出现一个长音舒缓一下。其旋律结构一般是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组成的方整乐段,旋律朴实,音程跳度不大。但其民族风格浓郁,易学易记易流传。乌力格尔图哆的演唱形式一般都由演唱者用四胡或马头琴伴奏,自拉自唱,连唱带说。虽然反复运用同一曲调,但由于歌手善于运用速度、力度和情绪的变化来生动的刻画人物形象,有时在旋律或节奏上做一些即兴变化来吸引听众。

5.其他歌曲

此类歌曲指蒙古歌曲当中,除上述四种以外的那些具有律动性节奏的所谓“短调歌曲”。这类歌曲的数量在蒙古族传统歌曲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们大多节奏鲜明、节拍规整、简单灵活、易学易唱,有广泛的群众性。常用节拍为二拍子和四拍子,三拍子和其他节拍形式较少。这一类歌曲所反映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蒙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摇篮歌,儿歌;有反应思乡情怀的歌曲;此类歌曲中爱情题材的歌曲占很大比例,充分反映了蒙古族青年爱情生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二)长调短调区别

蒙古音乐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本文所介绍的乌日玎哆,也就是俗称的长调,第二类是短调。长调居主体地位,在蒙古人民中受到尊崇的地位,而短调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相关的表达方式,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长调作为抒情歌曲,由32种旋律组成,旋律主要是由大量的装饰音构成。

长调的主题是赞颂,赞颂的题材涉及到对自然山川、对亲朋好友的眷恋,以及对时空、对命运的思考。

长调的特征,上文强调了使用大量的装饰音,此外还需要一些假声。不断节奏变化蕴含着悠长持续的旋律。节奏持稳,但是旋律中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还原于对草原的生活节奏。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节奏紧凑,音色鲜明,音域较窄,篇幅小。在形式上,短调往往表现为2行。这2行讲究韵律,一般是两句式或者是四句式。短调多用汉语演唱。歌词简单容易记忆,灵活性强,一般是歌唱者一边演唱一边创作,而且在修辞上常常使用重复,叠字较多,短调民歌一直流行在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地区,河套平原居多。

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作于上世纪50年代。这首歌曲的旋律是在蒙古民歌的基础上在创作。歌词精炼,寓意深刻。充满了诗情画意。也展现了辽阔草原的美丽景色。

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以波浪式前行,句尾逐步到了高潮,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部分,整体感十足,仿佛富饶的草原就在了听者的周围。

第二乐句大致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相互呼应,让歌曲活力四射,再以平和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篇。尾音正是全曲的主音,与首句结尾6形成八度相互呼应,交相辉映。(见谱例)

三、内蒙古民歌的传承方式

2008年,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就被纳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蒙古长调民歌不再是单纯的人们用以抒发情感的途径,而更多的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特色产品,以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内蒙古民歌的传承则主要通过家族亲缘传承、师徒授艺传承以及社会民俗传承三种方式进行。

家族传承的主要特征是“口传心授”,蒙古族人民通过向家族里能歌善舞的前辈进行耳濡目染的学习,成为一个同样优秀的继承者;师徒授艺传承是学生通过模仿师长来学习演唱民歌,继承老师的演唱风格和技巧;社会民俗传承是通过蒙古族丰富的民俗活动,对蒙古族民间歌曲进行传承与发扬。

内蒙古民歌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歌,是发自内心流淌出来的优美乐章,草原民歌的淳朴、唱腔自由豪放,高亢又不失温柔,是蒙古人民宝贵的艺术品,近几年,研究内蒙古民歌的学者越来越多,相信内蒙古民歌会越来越大放光彩,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加入研究行列中,希望内蒙古民歌前景远大,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红梅.流淌在生命里的歌-蒙古长调艺术.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94-102.

[2] 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213-217.

[3] 闻婷.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4∶7-21.

[4] 包·达尔汗,乌兰陶丽.蒙古族长调民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55-89.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艺术特征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把握
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思考
音乐剧演唱风格探析
论歌曲的演唱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