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县环境监测站首次计量认证及达标验收工作回顾

2016-07-12 09:38梁栋强
大科技 2016年31期
关键词:监测站技术人员计量

梁栋强

平南县环境监测站首次计量认证及达标验收工作回顾

梁栋强

(平南县环境监测站 广西贵港 537300)

本文通过对平南县环境监测站首次计量认证和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工作进行回顾,概括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计量认证;达标验收;问题;方法

计量认证是平南县环境监测站多年的奋斗目标,只有通过计量认证,才能履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要求的监测技术支持职责,才能提供监测数据支持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才能适应国家生态文明监测网络建设的需求。

2014年12月,平南县环境监测站正式启动了首次计量认证工作。2015年底,通过了首次计量认证和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达到了自治区环保厅“基层能力建设年”工作目标要求。如今,监测工作处在稳定运行期,回顾整个计量认证和达标验收工作所遇到的问题,把自己的体会和应对方法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经验总结,用于今后持续促进监测站标准化能力建设工作。

1 开展计量认证工作和达标验收的优势和问题

1.1 硬件设备条件较好

2014年初新建成的实验室,由专业实验室公司设计装修,布局及设计比较规范,具备现代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已装修和预留实验室面积达到标准化建设1000m2要求,完全满足县级站监测工作的需要。配置的监测仪器设备55台(套),能开展的项目符合区环保厅“基层建设年”监测能力要求。

1.2 人员编制及技术人员配备较好

监测站隶属于县环保局,具有17个全额拨款编制,也符合标准化建设不少于10个的要求,在全区监测系统属于较多的。实际有人员16人,其中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9人(工程师5人,助工1人,技术员3人),其他系列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1人,工人4人,具备较好的技术人员配置。

1.3 经费及人员管理自主性不足

经费由局财务统一安排,人员统一由局调配管理,抽调了较多人员在局工作,真正在岗人员只有7人,在岗人员也不稳定,还要兼顾局中心工作。在岗人员工作量大,运行管理体系文件显得捉襟见肘。县财政每年拔付的预算非常少,需要局调剂经费保证监测业务运转。

1.4 关键岗位及不在岗人员职责分工难协调

体系文件对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有了详细规定,并任命了关键岗位人员,但实际上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职责并不能对应,主要是部分人员并不真正在岗,导致关键岗位人员一人身兼数职,不是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也做了,但最终需经规定的岗位人员审核确认并签字,不在岗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不清晰且理解有偏差,质量管理的职责要求履行不到位,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靠在岗的关键岗位人员支撑,造成关键岗位人员实际工作任务繁重,职责交叉,职责容易出现混乱等问题。

1.5 对计量认证认识不足导致质量体系文件实施存在问题

由于是首次开展计量认证工作,大家都没有基础也没有经验,质量体系文件没能及时编写完成,缺乏工作指引,在体系文件施行前的工作中暂时借用了其他站的记录表格(删除受控编号)。

2014年12月,集中学习讨论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2016年1月1日起实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但大家对准则的条款没有深刻认识,对质量体系文件的整体性及关联性理解不透,对体系文件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的指导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对体系性不符合、实施性不符合、效果性不符合还缺乏深刻理解。

2015年3月,质量体系文件开始试运行,工作中发现部分条款缺乏针对性,执行起来容易引起异议。贯彻落实体系文件要求难度大,质量管理内容落实到日常监测过程不时出现漏项,工作也缺乏验证体系文件符合性、适应性的意识。部分核心技术人员从事监测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需要其处在体系文件的关键岗位,虽然组织了学习宣贯,但对岗位职责及准则条款还是有模糊认识的解读。最终导致内审时暴露出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缺失较多。

2 开展计量认证和达标验收工作的应对方法

2.1 快速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工作中持续改进

通过计量认证是达标验收的前提,而计量认证首先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表格。我们组织在岗的主要技术人员,以近年通过计量认证的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参考版本,逐项对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结合能力建设要求开展的项目和站实际条件,互相讨论理解,集思广益,共同编写体系文件,经过大家的努力,在2015年2月底编写完成,并在3月发布施行,监测工作有了自己的体系文件指导,在工作中要及时收集发现的问题,提出纠正和处理意见,做好记录,作为修订体系文件的依据。试运行过程中,还获得区站技术领导对体系文件的审核帮助,我们依据审核意见进行了修订。6月份对体系文件试运行以来进行内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预防纠正措施,落实责任人进行监督,直到不符合项关闭。7月份对体系文件试运行以来进行管理评审,对发现的问题形成评审决议,落实责任人,确定整改完成时间。至此,我们站进入了有规则运转的状态,为申请计量认证打好了基础。

2.2 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充分把握关键业务培训

明确计量认证和达标验收的目标,充分利用“基层建设年”的大好形势,多向上级汇报工作,努力争取上级支持和技术指导,市监测站、自治区监测中心站技术领导共十多次到来现场指导,把我站技术材料结合实际情况讲解、点评,让技术人员切身体会,全站人员的综合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指导根据工作流程、环境条件要求等合理改造实验室,我们后来设置了超纯水制备间,分析室安装空调控制室温等。还指导对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仪器设备要求,兼顾达标验收,查漏补缺购置仪器设备。在专业的指导下,我们既按达标验收要求做了工作,又极大地促进了计量认证的工作进度。

充分把握关键培训机会,2014年4月,参加环保厅举办的基层建设年环境监测现场培训会;2015年1月,派4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内审员培训并取得内审员证;2015年6月,参加环保厅举办的基层建设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计量认证现场培训会;2015年10月,参加环保厅举办的基层建设年环境监测达标验收现场培训会。这些培训有力促进了我站的计量认证和达标验收的前期准备工作。

2.3 争取局领导重视并保证核心技术人员稳定在岗

及时向局领导汇报“基层建设年”的政策文件,让局领导了解计量认证、达标验收工作的进度及紧迫性,获得了局领导的重视,把站计量认证和达标验收列为2015年局重点工作推进,局领导明确表示保障核心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稳定在岗,调剂部分抽调人员回站达到基本人员配置数量10人,确保质量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又符合达标验收最少10人在岗要求。

2.4 按工作要求保障监测业务经费

在县本级预算经费较少的情况下,局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还充分调配资金投入监测业务开展,基本达到了达标验收要求的业务经费,保证购买辅助仪器设备及实验耗材等,使站可以按照体系文件要求做好分析项目,最终顺利开展了能力建设要求的基本项目。同时,我们按达标验收材料要求完善监测业务经费情况表,并到局财务收集好相关证明依据。

2.5 合理安排在岗和不在岗人员职责分工

根据站实际工作需要,所有在编人员全部安排到具体科室,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室主任、质控、内审、监督等关键岗位人员则全部由在岗人员担任,保证了体系正常运行的框架,辅助岗位由在岗和兼职人员交叉任职,兼职人员在有紧急监测工作任务时必须回到岗位,日常监测任务,兼职人员要求尽量抽空参加,保证人员对业务的熟悉。在此基础上,2015年7月,全站有13名技术人员考取了水气声共47个项目的上岗证,在计量认证和达标验收工作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2.6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学习和保障正常运行

体系文件是监测站的工作导则,人员对体系文件的掌握理解程度,关系到监测工作的质量。站不定期集中人员学习,市站技术领导现场指导时还进行了讲解,我们还重点学习了自治区站技术领导审核修改的内容。工作中,人手一套质量手册、程序文件,遇到模糊或不清晰的工作要求时,必须对照体系文件要求严格执行。仪器设备必须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和维护保养,并及时填写随机档案。

在工作中不断回头看,遇到疑问集体探讨并请教市站、区站,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重视从管理评审要素倒推理解前面的工作,是否按质量监督计划开展了质量监督,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已关闭,管理评审提出的诀议,是否已采取改进措施获得解决,从而推动整个质量体系持续改进,保障体系有序、正常运行。

3 按计划完成首次计量认证和达标验收工作

2015年8月初,我们向自治区技术监督局递交了计量认证申请书,9月中旬专家组进行了现场评审,通过仪器比对、盲样考核、人员比对、见证试验及提问、材料审核等,顺利通过了首次计量认证评审,针对评审组提出的整改项,我们在10月底完成整改并递交了整改报告,12月3日取得计量认证资质证书。我们同步准备了县级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申请材料,领到资质证书后迅速向区环保厅递交了申请,12月中旬区厅派验收组进行了现场验收,在听取汇报、审查资料基础上,全面核查了我站的机构与人员、监测经费、仪器设备、监测用房、业务能力与水平、质量管理等各项内容,根据验收办法进行评分,顺利通过了现场达标验收,并在12月底批复通过达标验收。

F203

A

1004-7344(2016)31-0329-02

2016-10-22

猜你喜欢
监测站技术人员计量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北京市监测站布局差异分析
对辐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系统开展数据化运维的探讨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