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一新生网络交友对自我认同发展的影响

2016-07-12 09:07陈凤梅余静何祥健
科技视界 2016年6期

陈凤梅+余静+何祥健

【摘 要】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交流方式对人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颠覆式的变化。大学生已然习惯了随时随地登录QQ、微信等进行情感沟通的人际交往方式。新生在入学的第一年会独立面对一系列人际交往适应性问题,这使得新生的人际交往中会过度地依赖网络寻找情感需求与依托,从而为大学新生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在微系统中人际关系的互动是促进他们建立与发展自我认同的重要条件。本文旨在浅析大一新生的网络人际关系对其自我认同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以此来对新生教育加以探讨。

【关键词】新生教育;网络交友;自我认同发展

1 问题的提出

如今在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已然习惯了随时随地登录QQ、微信、 微博等进行情感沟通的人际交流方式。大一的新生们,摆脱了十年寒窗的苦读,脱离了家长的“监护圈”,步入了充满憧憬与理想的“自由学习的殿堂”。时间上与空间上都开始允许他们轻松自由地使用网络。然而,新生在入校的第一年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生适应的一系列问题,如人际交往,集体生活,学习方式等等,这就使得新生会过度地依赖网络寻找情感需求与依赖,从而积极或消极地影响自我认同的发展。

Bronfenbrenner[1](1979)认为对个体发展产生关键影响的是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microsystem)主要包含: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和学校关系。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在微系统中人际关系的互动是促进他们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条件。Crook[2](1998)也认为,现代社会青少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可以使用网络关系来表征自我,建构自我,确立自我存在和获得自我认同(转引自邓颖琦,2007)。那么,大学生的网络人际关系对其自我认同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我们又该在新生教育中避免其消极影响呢?

2 概念的界定

本文中提到的新生是指那些刚刚升入大学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第一年的学生。网络交友则指大学生通过网络而建立的人际关系或朋友关系。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也称自我同一性, Marcia[3](2002)根据危机/探索与承诺两个标准,将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自我认同早闭、自我认同延迟、自我认同完成四种状态。

3 网络交友对新生自我认同发展的影响

Bronfenbrenner在“微系统”中将朋友关系看成是影响其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亲密的同伴关系对大学生的自尊和心理健康状况具有积极影响,拥有朋友的大学生更加自信和无私,攻击性更小,对学习和工作更投入。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型的人际交往的社会空间,拓展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Maczewski[4](2002)认为,虚拟交往和网络空间应被看作大学生进行交往的另一个广阔场所,在此过程和空间中大学生能够发展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转引自雷雳,陈猛,2005)。

3.1 网络交友弥补了新生大学适应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不足,有利于其自我认同发展

网络的使用拓展了大学生的朋友圈子,增进友谊和亲密关系。首先,互联网可以突破地理位置、经济负担以及家庭与职业的限制,让大学生结识更多的新朋友。其次,互联网美化了交往双方对彼此的第一印象,从而更容易使在线关系发展为友谊。最后,网络交往是在相同的兴趣和见解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因此,网络交往形成的友谊可能会更深入、更稳定、更持久(雷雳,陈猛,2005)。在线关系提供了匿名交往的可能,使新生在刚入学后可以避免面对面交往时易于产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不怕别人批评其外表、容貌和个人怪癖,也可以避免性别和地域歧视等。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是他们适应和应对其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5](崔丽娟,王小晔,2003)。对于新生适应生活期遭遇交友障碍或集体生活受挫的大学生,网络给他们提供了“第三空间”来满足他们内心对于友情与亲密关系建立的需要,从而情感得到安慰,建立自信,促进其自我认同的发展。

3.2 网络交友推动了大学生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避免了其自我认同的早闭或延迟

我国的人口流动性愈加增强,大学生所面临的由于父母工作原因而带来的迁移也日益增多。因此,他们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人际关系的变动。而网络可以突破地理位置与生活的变故,大学生一旦在网络上建立亲密友情就可以长期保持,深入交往,不断地增进友谊和亲密关系,受到外界干扰因素较少,大量的聊天室、信息公告板和新闻组,有兴趣的上网者可以参与团体交流;还可以通过匿名、多样的自我表达方式进行情感的沟通与倾诉。这种长期而深入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免大学生在新生适应期因为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自我认同发展的早闭或延迟。

3.3 网络交友会加强大学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引发其自我认同危机

互联网使用减少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缩小了大学生的社会网络,降低了大学生的人际支持与自我价值感,从而不利于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自我认同。1998 年 Kraut等人发现,使用家庭电脑和互联网总的来说意味着更少的身体活动和更少的面对面社会交往,减少了个体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缩小了个体的社会网络[6](Lindsay H, Shaw B A, Gant L M.,2002)。如果人们长期处于虚拟交往所带来的幻觉之中, 就可能形成自我虚拟人格。如一些新生所引发的愤世情怀、人格分裂、幻听等思想或心理问题有可能在大学学习的后期才会表现出来,从而也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难度。在线朋友变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朋友更为重要时,他们就会只依赖于虚拟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崔丽娟,王小晔,2003)。新生正是处于自我认同发展期与大学习与生活的适应期,过度依赖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会限制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建立,阻碍其处理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问题,从而将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建立的需要全都转嫁到网络社会中去完成,以至于造成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另外,大学生在自我认同发展的过程中极易受到网络中朋友关系的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其正常的自我认同发展,出现隐蔽性的思想与心理问题。

4 新生教育探讨

网络交友对大学生来说已是普遍现象,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的应用确实会对新生的人际交往与朋友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其自我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朋友关系在新生自我认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我们不仅仅是明文规定对大学生校内手机或网络的使用进行限制,禁止使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已被普遍运用的工具,网络如今也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新生教育,从大学教育的最初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以及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合理使用网络。

新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界定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入学教育,通常以讲座和军训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入学教育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生教育时间上的结束。然而新生初入大学的适应性问题并非随着课程学习的开始而结束。因为新生的适应问题涵盖于学生的方方面面,所引发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也可能是隐性的,长期的,它就相当于大学四年之初的“童年阴影”一样,有可能伴随大学生整个的四年学习生活。因此,新生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入学时的一个时间段而已,而应是围绕新生适应的一系列问题的一个有效教育机制,此机制与学生四年大学教育的整体规划相联系与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系统性教育机制,为大学生四年的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蓝图,指明方向,作好引领。一个有效的新生教育机制不仅能够使新生避免虚拟网络所带来的自我认同危机,从而顺利地完成自我认同的发展,也能够使大学生因“新生创伤”而引发后期的学习、思想或心理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ronfenbrenner 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M].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18-22.

[2]邓颖琦.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微系统的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3]Maczewski M. Exploring Identity Through the Internet: Youth Experiences Online[J].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2002, 31(2): 111-127.

[4]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9-177.

[5]崔丽娟,王小晔.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3):501-503.

[6]Lindsay H, Shaw B A, Gant L M. In Defense of the Intern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Depression, Loneliness,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J].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2002, 5(2): 157-71.

[7]徐琳琳,王前.网络技术引发的虚拟自我认同危机与伦理建构[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09, 26(6): 55-58.

[责任编辑:杨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