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文姬归汉

2016-07-12 16:37南门太守
百家讲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蔡文姬蔡邕曹操

南门太守

建安十三年(208年)对曹操来说是最忙的一年:年初北征乌桓回师,路上还看了大海、写了诗;北征途中首席參谋郭嘉死了,曹操还来不及悲伤,他最疼爱的儿子曹冲也死了。大喜大悲都在这一年。他还杀了老愤青孔融和私人医生华佗。最重要的是,这一年在赤壁,曹操折戟沉沙、霸业遇阻。在这个多事之秋,曹操却忙里偷闲,专门派人去匈奴人那里接回了才女蔡文姬。有人说曹操这样做是为繁荣文化事业,还有人说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被胡人掳走,后来嫁给了南匈奴人,并在当地生子。南匈奴在政治上倾向于朝廷,听从朝廷的指挥,对曹操来说,他们是附庸或者盟友。曹操出面向他们要一个人当然不是问题,但这个人已经嫁到南匈奴多年,还生育两子,硬要她走,于情于理又很勉强。所以,认为文姬归汉“加强了民族团结”,显然没有站在当时的具体环境下来看。应该说曹操给南匈奴人出了道难题,最后迫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压力,南匈奴不得不放行。

至于说曹操接蔡文姬回来是为了发展文化事业也很难有说服力。曹操虽然抽空写写诗、写几篇文章,并取得了很高成就,但他整天满脑子都是军事、政治问题,“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一时还提不到他议事日程上。何况曹营并不缺文化人,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是大文学家,养子何晏是玄学家,还有“建安七子”以及没有排上号的一大堆文人,曹操不缺一个蔡文姬。

曹操究竟为什么又派使团又送厚礼,一定要接回蔡文姬呢?因为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儿。

蔡邕是学者、音乐家、耿直的朝臣,还参与了东汉官方史书《东观汉纪》的撰写,并且写的内容最多。

然而,他所作的数十篇纪传由于战事纷乱而遗失了,《东观汉纪》后来的主要撰写者是杨彪。曹操对杨修的父亲杨彪没有多少好感,曾找借口整治过他。书写历史的笔掌握在这样的人手里,曹操当然不放心。

当时修史不像现在,那时资料匮乏,人才难找,做学问更倾向于私学以及家传。加之朝廷东奔西走,国家档案和图书早已散失殆尽,个人所藏图书可以作为一个补充,同时还要靠学者们的另一个苦功:默诵。

蔡文姬归来后,曹操曾问她:“听说你们家原来有很多书,不知道你还有多少印象?”蔡文姬回答:“先父给我留下了四千多卷书,流离涂炭,已经没有保存下来的了。根据我自己的记忆,也只能保存四百来篇。”

能背四百多篇文章已经很惊人了,说明当年蔡文姬在父亲左右,对父亲的创作很熟悉,其中也包括修史方面的工作。蔡邕虽然不在了,但蔡文姬还在,让她靠着记忆续写《东观汉纪》才是曹操接她回来的主要原因。

可惜蔡文姬续写的篇章也没有流传下来——《东观汉纪》在朝代更迭中多次散佚,到元朝就完全失传了,曹操当年保存史籍的苦心算是白费了。

编辑/安楠

猜你喜欢
蔡文姬蔡邕曹操
心动杀人
一生三嫁
蔡邕听琴
山鸡舞镜
蔡文姬(下)
三国演义
倒屣欣逢迎
蔡文姬辨琴
三字经
曹操梦中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