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怀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的生态环境简析

2016-07-13 01:21湖南艺术职业学院4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4期
关键词:溆浦芦笙歌舞

曹 艳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410000)

湖南怀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的生态环境简析

曹 艳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410000)

怀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形式丰富多样、地方性色彩浓郁、积淀深厚、文化历史久远。怀化是整个湘西地区最具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之一。笔者希望能通过对怀化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调查研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在现代社会中的顺利传承与发展。

怀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生态环境

本文系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与数据库构建》及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职业院校传承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证研究》(ZJB2012022)成果

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10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歌鼟、芦笙音乐、芷江孽龙舞、侗戏、目连戏、傩戏、赛龙舟、花瑶挑花、茶山号子。这些是起源于印度佛教目连地狱救母故事的溆浦辰河目连戏,“原生态民族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靖州苗族歌鼟,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辰溪辰河高腔,流传三百多年、富有宗教色彩的沅陵辰州傩戏,全用侗语演唱、对白的新晃侗族傩戏“咚咚推”、堪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奇葩”的辰溪茶山号子,花瑶族人世代相传的溆浦花瑶挑花,流传两千多年的侗族传统民间乐器——通道侗族芦笙,编制工艺独特的通道侗锦,突出说、唱、奏、打、舞等方面统一的。有10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是会同傩戏“杠菩萨”、会同民间手工艺竹编技艺、沅陵传统龙舟赛、沅陵山歌、怀化上河阳戏、中方斗笠、通道侗族琵琶歌、通道侗族大戊梁歌会、麻阳盘瓠祭、靖州苗侗芦笙节。另外,还有通道的侗款、侗族喉路歌、侗族大歌、侗族为也、辰溪双唢呐、辰溪丝弦、洪江雪峰断颈龙、芷江孽龙、沅陵二酉藏书传说、沅陵火场乡土家族斗鸟、会同打鼓锄茶、新晃侗族箭歌、新晃闹年锣、溆浦高山号子、溆浦喔喝灯,溆浦蚕灯、溆浦傩戏、溆浦辰河纸扎、溆浦花瑶婚俗、麻阳花灯戏等2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优美的环境

怀化地区位于沅水中上游,古称五溪蛮地,处于武陵、雪峰、苗岭、凉山、五岭山的层层围绕之中。春秋时,为楚国疆域。秦时,建置为黔中郡。明洪武时,朱元璋进军云南,分三路进发,其中路主力即溯沅水、儛水,经怀化、芷江、新晃而过。境内有郎溪、儛溪、雄溪、酉溪、锦溪及其它大小溪流六百四十四条纵横其间。全区面积二万七千五百二十平方公里,东连洞口、绥宁,西接贵州,南毗广西,北与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交界。海拔最高达一千九百三十四米。有芷江、新晃、麻阳、黔阳、沅陵等共十二个县(市),人口共四百一十万左右。除汉族以外,还有苗、瑶、侗、回、满、黎、彝、壮等二十七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又以侗族最多,苗族次之。其语言分别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重溪,二重溪,溪转山囧路欲迷。”从这句就可以感觉大盘出五溪山水的跌宕多姿以及充满了神秘色彩。沅陵的虎溪书院、龙兴寺、藏书洞等;靖县的飞山,酉水的凤滩、溆浦的龙潭,还有侗族的风雨楼、鼓楼以及各个地方的芦笙场、大小歌墟等方方面面都衬托出这块神秘地域的诗情画意。听着民间流传的神奇故事,还有苗族妇女们衣裙上五彩的花边、姑娘们的头饰、银项圈、金耳环……色彩缤纷的生活,陶冶着湘西人们美丽善良的心灵,孕育着这个地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瑰宝。

二、独特的风情 古老的传统

怀化地区少数民族大多聚居边远山林之地,依山傍水,林树荫翳,以木造吊脚楼或用竹筒作瓦。家家火塘,四季不熄。且十分好客,普遍以油茶、米酒相待。春节前,时兴打糍粑、发馓饭,做糯米甜酒,并喜食酸辣味。婚姻为一夫一妻制。但过去曾有对偶婚、偷婚、抢婚,或兄死弟继其嫂;弟死兄收弟媳的习惯。男女恋爱自由,多系对歌开始。尚有“回门亲”,即姑家之女嫁给舅家之子,如舅家无子或舅家不要,才能嫁给别人。“哭嫁”“坐家”“接纺车”等则都是侗家的婚俗。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节日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社日、清明挂青、四月八日吃黑饭、端午(大端午、小端午)划龙船、七月初一尝新、七月七夕乞巧、七月十三祭祖点河灯、七月半烧纸钱、中秋节、重九节、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过大年等。少数民族中更有三月三赶歌场,六月六“洗牛”七月十五踩芦笙堂,八月十五赛芦笙、“偷月亮菜”……每逢节日男女盛装而出,歌声娓娓,舞姿翩翩。婚、丧、喜庆筵中,虽汉人亦酒歌不息。这就给我区带来丰富多彩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怀化地区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从诸多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实。如在沅陵发掘出的约在七十万年至一百五十万年前的剑齿虎、象、野鹿、野猪等牙齿的化石;在黔阳发现有汉代的滑石壁。其他还有铜鼓、弩、刺绣以及原始人在新石器时代用的石斧、石铲等。这些足可证实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流传至今的民族民间舞蹈发挥了启迪作用。

三、 巫与歌舞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楚辞集注》里有注明:“昔楚南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觐作乐歌舞以娱诸神。”从此可见湘西地区的民间舞蹈与巫术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怀化地区县志》有相关记载:1978年怀化胡天桥附近出土的一件北宋墓葬品陶罄坛。表面分上下六层,最上一层为坛盖,盖顶立一衣冠人物。由上至下的第三、第五两层有女巫“传芭代舞”的半立体浮塑舞蹈场面。第四层为乐队演奏钟鼓潇笙之属,好像在描述墓主人生前观赏音乐舞蹈的生动场景。这些巫的活动在怀化地区人民的思想、生产生活、习俗中广泛存在。从图腾崇拜到歌舞娱神到不信医药、摇首顿足而号再到主任衣冠跪拜巫神等等。

怀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艺术是该地区历史上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生活、劳动和爱好,表现其思想感情并按照自己的传统习惯而创造出来的。目前统计大概共四十八种,可以分成四类舞蹈。其中仅花灯就有三百多个节目,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舞蹈的风格特点有:勇猛、粗犷、健美、气势磅礴;欢快、泼辣、诙谐、讽刺;热情、风趣、细腻各种形式应有尽有。在舞蹈内容上既有追求幸福、资源,表现爱情的,也有描写开山、耕种、纺织、战阵、狩猎等。从形式上可以见到以下歌舞特点: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男扮女装;带道具。

综上所述,怀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的生存空间:美的环境;独特的风情、古老的传统;巫与歌舞等诸多的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着怀化地区整个歌舞的繁衍和发展。怀化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的民间歌舞能够产生和发展,其相关的生态原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湖南怀化地区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与数据库构建工作需从生态环境因素调查入手。怀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决定了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源流、功能与形态,所以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原有风格的同时,一定要不能忽视在历史长河中审视、认识到各种变化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对于其保护,应充分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其进行整理、创新、利用,使其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溆浦芦笙歌舞
一条溆水激扬楚辞骚韵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岜沙芦笙节
屈原与溆浦山水风俗的关系研究
歌舞欢庆“三月三”
你好,芦笙
歌舞爷爷
司马错古城今何在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