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剧本创作》课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2016-07-13 09:29唐瑞蔓重庆交通大学400074
大众文艺 2016年22期
关键词:剧本创作剧作影视

唐瑞蔓 (重庆交通大学 400074)

大学《剧本创作》课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唐瑞蔓 (重庆交通大学 400074)

《剧本创作》等影视类课程于全国高校的普遍开设,必然带来教师专业性建设滞后和生源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授课教师要在不断精研剧作理论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创作经验以满足剧作教学对专业性的依赖;吸纳研讨会等教学方法促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强化实践训练与团队协作中落实“从创作中来,到创作中去”的教学理念;并采用与市场接轨的课程考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市场意识,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创作人才。

大学; 剧本创作; 教学; 困境; 出路

剧作类课程是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电影学等影视专业的必修科目,也广泛存在于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等专业的选修科目中。剧作类课程的“繁荣”现状源于影视媒体对“故事”越发深刻的价值认识。故事,不仅是戏剧、电影、电视剧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纪录片、真人秀、广告片等艺术样式的核心组成。讲好中国故事成了影视媒体一个共同追寻的宏伟目标。今天的剧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个时期中国影视娱乐和影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然而,剧作等影视类课程于全国高校的普遍开设,必然带来教师专业性建设滞后和生源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和一般普通院校在影视艺术教育教学中虽然力图结合影视理论人才教育的学理化与影视专业技能技巧的职业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高度专业化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厚此薄彼。就剧作课而言,概念与动手是两张皮,教师创作经验的缺乏必然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传统的培养影视艺术人才的精英化教育理念不断受到生源质量和学生数量的挑战,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直面扩容后的剧作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探寻与之适应的剧作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影视艺术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剧作类课程的设置方式因开课专业的具体性质、人才培养目标、生源、学生数量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以剧作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以系统地、有层次地培养影视或戏剧剧本创作型人才以及剧作理论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一般采取小班教学模式,重视动手实践, 教师大多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还能为学生提供剧作实践与就业的机会。其他非剧作专业开设此类课程的方式和目的一般有两种:一是《剧本创作概论》或《剧本创作基础》等概论类课程,旨在通过对剧作理论和技巧的课堂讲授,使学生对剧作理论和剧作家创作活动的基本面貌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对剧本或影视作品的剧作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课程实质上属于影视通识教育的范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影视鉴赏力,但无法真正起到拓展专业技能的作用。另一种方式是剧本创作实践课,一般称为《剧本创作》或《影视文学写作》。任课老师针对某一项具体的创作作业,进行选材、构思、写作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指导和讲评,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完成一系列的创作实践。剧作实践课将编剧理论和技巧的学习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实实在在地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起到开设剧作类课程的目的。非剧作专业在学时数允许的情况下一般会先后开设这两类课程,遵循学理上的循序渐进;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则多数选择开设剧作实践课而非剧作概论课。因此,下文主要围绕剧作实践课即《剧本创作》课为核心展开教学探索。

剧作实践课教学需要与之匹配的高度专业化师资、实训平台和优质生源。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潘若简所言:“从创作中来, 到创作中去是基本的教育思路。这种教学方式的成功首先依赖于有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同时要求有比较悟性的学生和比较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1潘若简提及的这些开设剧作实践课的必备教学资源恰恰是大部分非艺术院校在实施影视艺术教育中所缺少的。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和一般普通院校的影视艺术专业,开办之初,师资多是“由大中文专业转向过来边教边学,无论是影视专业理论素养还是实际创作积累都相对缺乏”2。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具备影视艺术学历的专业教师比例不断增加,缓解了专业理论素养不足这一教学尴尬,但缺乏丰富创作经验这一问题并未出现多大改观。原因在于:虽然创办影视专业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地、从重点综合性大学到一般普通院校遍地开花,但影视创作的实践与就业机会,影视创作的绝大多数顶尖人才依然汇聚在北京和上海这两处。导致其他城市的影视专业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少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剧作实践机会。创作经验与创作业绩的匮乏使教师无法从容不迫地掏出大量“干货”,给予学生真实有效的技能指导,从而陷入纸上谈兵、与时代、市场脱节的教学尴尬。同时,他们也无法为有志以剧作为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职业训练平台。剧作等影视

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影视行业时经常依靠师从关系。换句话说,教师本身在行业内的技术水平和地位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支撑。剧作教师创作经验和业绩的缺乏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从主观上严重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自信,和学生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信任感。

另一方面,生源质量也是影响剧作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剧本创作的方法和技能虽然可以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作悟性却可遇不可求。正因于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采取艺考方式招生,以期选拔出具备基本创作基础和天赋的人才,且以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保证专业培养的有效性。而在非剧作专业中,这种教学条件是不具备的。例如,对广播电视编导、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非剧作专业而言,《剧本创作》课只是适应当前图像时代的发展需求,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手段之一,而非专业教学的核心。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剧作课一般采取大班授课模式,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一对一交流的时间条件。最重要的是,学生并未经过艺考的筛选,学习剧作的热情和悟性难以保证。缺少丰富创作经验的教师,面对着学习热情与悟性参差不齐且数量过多的学生,是大学《剧本创作》课普遍存在的教学困境。从根源上说,这是影视艺术从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后必然面对的问题。

图像时代的来临推动着影视艺术教育的不断普及,让更多人有了触及神秘光影梦想的机会。他们不需要再徘徊在精英教育的门外,望门兴叹;或者以一年又一年重考的方式试图挤入那扇狭窄的门。影视艺术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促使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之匹配的有效教学模式,以期走出当下困境。对《剧本创作》课而言,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弥补自身创作经验不足,学生人数较多,悟性参差不齐,以及地域差异等教学劣势。

1.集众家之长,采取教材组合模式。选择好的教材,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缺少创作经验的剧作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上要注重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避免单一化与模式化。悉得.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和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一直被国内编剧界奉为剧作教学的经典。然而这两本书并不适宜作为本科生使用的主要教材。前者属于编剧入门级教科书,浅显易懂,可作为辅助教材或学生必读书目融入教学中。后者对非剧作专业的本科生而言难度较大,且内容设置不符合课堂讲解的习惯,可作为教师自己的备课资料部分采用。事实上,单凭任何一本书是无法上好剧作实践课的。教师需要通过广泛的教材研究,集众家之长,设计系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知识点架构与实践训练来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剧作教学需循序渐进地理清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场景、对话、类型等知识点, 分专题讲授, 分专题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构讲解可选用《21天搞定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等类型的书籍,人物与情节设置部分可选用《作家之旅》,主题、场景、对话的讲解可参看《故事》,类型讲解可用《编剧的电影类型》。教师还可研究《千面神话》、《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等文献资料,深入提升自己对“叙事”的认知。

2.以研讨会模式促发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讲解为主,交流、互动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对知识的概念化灌输, 让学生对剧本创作的种种独特性,只是“知道了”而不是“掌握了”。不妨从国外剧作教学的成熟模式中借鉴一二。仅以2016年《卫报》英国大学“媒体与电影研究专业”排名首位的南安普敦大学电影学系为例。电影学系开设的《电影剧本创作》(Screenwriting)课采取了研讨会+教师讲解+集体影片观摩+课外写作训练+课外小组互动的组合模式。在每次持续3个小时的课堂时间中,教师的单独讲解不会超过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是讨论和交流的研讨会模式。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阶段创作情况,教师提出建议,并在建议中适时加入知识点的强化和补充。其他同学也会给出建议,并通过别人的创作状况反查自己的创作问题。这类研讨会模式与“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的剧作教学理念相符,避免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督促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主动性。教师在研讨会中的作用看似不如传统教学模式那样重要,但实际却是“功夫在诗外”。教师需要对剧作法和相关案例有透彻的把握和运用自如的能力,才能准确识别学生的创作问题和精彩设计,给予恰当的有效指导,并在此过程中强化或补充相关知识点。

3.强化创作实践与团队协作。创作训练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开始,尝试运用相关技能完成一部以上长剧本和短剧本的创作。教师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成为教师于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撑,避免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对学生的创作训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可依循剧本创作的一般步骤,从主题、主控思想3、梗概(摘要)、大纲、动点进度表(卡片)到详细故事步步为营,以保证学生对剧本结构的控制和把握。学生独立完成剧本可与课外分组讨论、团队视频拍摄等训练模式相结合。分组讨论与团队拍摄不仅促发了学习的主动性,避免了大班教学时学生人数众多, 师生之间缺少有效沟通,学生参与度严重折扣等劣势,还培养了学生注重交流与团队合作的意识。教师可以选取优秀的学生剧本,让学生拍摄为视频短片,促使他们在实际拍摄过程中理解剧本写作的特点,检验剧本的可拍性。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将拍摄完成的原创视频参赛,比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各类省市的微电影大赛等。通过参赛这一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累积剧作与影视拍摄的经验,还能有效突破域劣势,为将来职业发展累积资源,创造平台。

4.采用与市场接轨的课程考评方式。剧本创作本质上是一门技艺。剧作课的考核方式要注重与电影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制片人或导演挑选剧本时通常不会直接看数以万字的详细故事,他们会从“一句话的描述”开始筛选,历经梗概、大纲等层层通关后,才会去读完整剧本。教师在制定考核方式时应该对应市场需求,在原创剧本之外,学生还要提供故事梗概、剧情大纲和创作总结作为考核内容。仍以南安普敦大学电影学系的《电影剧本创作》课为例。该课时长一学年,分两学期进行。学期一结束后,学生需提交600字左右的剧本摘要,1200字左右的动点进度表(beat sheet),以及相关支撑论述作为考核材料。学期二结束后,则需要提交完整剧本的前40页,剩余内容的剧情大纲(附带一页摘要,并标示出前40页中的所有变化),以及2000字左右从不同职业视角(编剧、导演、摄像、制片人、影评人等)出发的剧作评论。这种考核方式既符合剧本创作步骤的科学性,也对应了成熟的电影工业规范要求。

大学《剧本创作》课的普遍开设打破了原有的专业壁垒,为更多的人了解剧本创作,实践剧本创作提供了机会,从根本上有利于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影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思考,建立起一种更为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以解决影视艺术教育普及必然带来的的师资滞后,生源质量下降、实践平台不完备等一系列问题。上文尝试提出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并期待引发更多的关注和探讨。只有正确且及时地面对这些问题,积极思考并实践解决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影视艺术普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出精英人才。

注释:

1.潘若简.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关于电影教育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1):55-58.

2.项仲平. 中国影视艺术教育探索与影视艺术教学模式的建构[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08-111.

3.故事.罗伯特麦基(美)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唐瑞蔓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电影。

猜你喜欢
剧本创作剧作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影视
微电影叙事中的平衡与戏剧性
解读豫剧今后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