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视角下的思想政治课程及其优化对策

2016-07-13 17:09黄扬
法制与社会 2016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国学教育融合

摘 要 国学是我国千百年来一直激励国人修身律己、治国平天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学热也反映了其无可争辩的新的时代价值。从国学教育视角下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思想政治课程要有机融合国学教育而实现自身的优化。

关键词 国学教育 思想政治课程 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重点项目“国学教育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改革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3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扬,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2-229-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备受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立德树人是大学最基本的价值与职责所在。对于思政课的两个期待: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可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实效性不强等问题。而同样具有教化人功能的国学教育目前却如火如荼,很多国学培训、讲座倍受欢迎,也确实富有成效,在国学的熏陶下,很多人开始彬彬有礼了,诚信君子多了,好人好事多了,乐善好施的人多了。可以说,如果从教育人的角度看,国学教育确实有独到的地方。那么,国学其独到的教育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国学教育视角下的思想政治课程现状如何?思想政治课程该如何有机融合国学教育而实现优化呢?

一、国学的教育魅力

(一)有相应相鸣的教育资源

国学以子集经史,甚至小说故事的不同形式,千百年来不断地在华人世界继承、发扬光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加之在新时代,不论是小说、戏曲,还是影视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有着国学的影子,这就更加扩大了国学的影响。可以说,国学是一种先在的存在于国人思想意识中的思想意识,一遇相应情境,就会产生呼应与共鸣,例如,面对义与利的抉择,人们很容易就会用“孔融让梨”去应答。因此,国学是一种相应相鸣的教育资源。

(二)有亲和力的教育期待

国学教育具体实际,不是假大空。“仁、义、礼、智、信”既概括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范畴,又具体可操作。儒家主张“修身、治国、平天下”,道德修为要从点滴做起,要一步一个台阶的实施,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且,有很多的具体的人物事例佐证,例如孔子、诸葛亮、史可法,等等。这样的教育有可信性,也有可操作性,因而具有亲和力。随着国学教育的不断升温,在幼童时期有些学校及家长就十分注重国学教育,虽然对孩子们来说并没有深刻体会其中的寓意及精神。但1998年,国际文教基金会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确定“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十六字学习国学经典方针。让孩子们从小就熟记各种国学名言名句及典故,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体会其中的精髓。

(三)有精彩的演绎形式

近年来的国学热与部分人的推广贡献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与《庄子心得》等。由于主讲人的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因而使得国学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其教育作用也自然蕴含其中。

那么,如此生动、形象而充满哲理的国学知识如何才能贯穿于当前思政课堂并让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呢?

二、国学教育视角下的思想政治课程现状

与国学教育的火爆相比,思想政治课程现状并不理想。老师上课经常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难以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教育效果收效甚微,大多被动应付,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甚至个别学生还经常逃课,课程的实效性不强。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思政课的占20%,不愿意听课的占35%,无所谓或者看授课老师内容而定的学生占45%。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习政治枯燥而无趣,纯粹是因为应付考试的需要。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大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正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因此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现心理烦躁郁闷,认识片面肤浅,行为乖张怪异等现象。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习压力增大,因此,思政课难以成为大学生的心头好。如果从国学教育视角下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空而大的东西太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及。学生只把这类东西当做应付考试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针对性,教育者缺乏对教育对象真实需要的了解,缺乏真情实感的倾注。灌输马列经典著作、德育教科书给学生并不难,而贴近生活,关注受教育者的需要,将社会本位价值观以受众愿意接受的形式带入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工作者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把每个大学生都培养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家,而是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公民,使他们具备对我国基本国情、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认识,对自我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选择构建一种合理的评判标准,给予青年学生关于人生、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引导与帮助,使道德教育的起点立足于对道德品性、人生修养、生活态度等方面的现实需要。第二,教学形式呆板,变化的时代和学生,不变的教学方式,大班教学,教师仍然沿用以前的讲授式的授课方式,没有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代大学生并非没有激情,也并不是对政治、社会漠不关心,在钓鱼岛事件中,在IS恐怖袭击中,在老人摔倒扶不扶问题中都能看到大学生们的激情和见解。在信息量比较快速而开放的当今社会里,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假如教师不能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高质量的信息,学生有意无意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其他渠道获得信息一对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而国学教育借助圣哲引领,启发哲学思维,充盈人文修养,革故鼎新、正本清源、扬清激浊,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正是上述德育教育观的重要现实载体。第三,一些教师责任心不强,热心搞科研,不愿在教学上下功夫,到课堂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能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研究教材、营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国学教育有机融合思想政治课程的对策

(一)汲取国学教育的有益养分,德育为先

国学教育的很多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应该汲取国学教育的有益养分,为我所用。历代国学思想家认为好的政治不是完善的政治制度或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将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大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使所学有益于世。学生在欣然接受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使自我品德得以升华。

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汲取国学教育的有益养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吸取国学中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元素。爱国主义是中国的传统,社会责任感更是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的,是国学的精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责任意识教育要充分利用国学中的素材,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第二,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育学生。奋发进取精神一直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命题,不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夸父逐日”,都很好的演绎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励中国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宝贵的力量源泉,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国学的这种精神教育学生,使他们养成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断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第三,用明礼诚信的道德情操教育学生,使之做一名知书达理之人。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国学教育中所倡导的要人正直与善良以及诚实守信等正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目标。

(二)以国学课程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补充

国学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在一些内容与目标上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引进一些国学教育内容,使之作为思想政治课程重要补充。要在大学推行好国学教育,必须要有一个系统的国学教育计划,从基础的国学常识逐渐深入到思想层面,可分专题结合进行教学,如古代的做人理念,学习理念,境界理念等,这实际上可以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一项内容纳入到整个教育计划中,逐年完成。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开设专门的国学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四书五经等典籍中可以达到教育效果的内容,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教学。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认知能力,因此“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十六字学习国学经典方针对大学生而言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解:“直面经典,但求甚解,终生受益”。以笔者所在的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学院“上善若水,学竞江河”的校训,以“上善大讲堂”作为学院一档打造人文素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一台节目,自2013年10月成功举办以来,每一期都凝聚了大量的人气。作为工科院校,这样的活动形式较容易被学生所接收,也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更吸引学生。

除了将国学教育与思政课堂结合之外,国学教育还应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里进行广泛的学习和宣传。

在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课时紧张的前提下,国学教育课程可以作为一种网络选修课的形式开展。

(三)提高教师国学素养

要使国学教育有机的融合到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是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对国学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教师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因此,提高教师国学素养是使国学教育有机的融合到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关键。内外兼修,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摈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陶冶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自古有之。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到“孟母三迁”、“千金买邻”,国学思想中这种利用可控的教育环境,对年轻一代进行积极影响和教育的陶冶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对丰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读从四书五经到经典的文学作品等国学著作,用国学精华武装头脑。同时,要善于思考,用现代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解读国学,使之焕发时代生机,这样,教师的国学素养才有教育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黄迪民.传统文化与智慧人生.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勋宗.“国学”需要大学大学传承“国学”.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6).

[3]林蔺.“国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及当代定位.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吴根友.“国学”如何可能成为一种“软实力”——— 从知识谱系看“国学”的内蕴力量.河北学刊.2011(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程国学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课程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五年制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