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读文言的语言美

2016-07-15 07:38陈金兰
考试周刊 2016年53期
关键词:文言品味文言文

陈金兰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关于文言文教学,文中指出:“……立足民族文化,多让学生吸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责任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于现代文的文言文的语言美,是语文老师重要的责任。考试的形式让我们感受语言美这样的愿望渐行渐远。但文言文的语言之美这朵奇葩,岂能阻止我们探索她、品味她的脚步?带领着学生们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畅游,品味文言的语言美在于老师的朗读指导,读出味,读出美。

一、随性读,读出语言的字词美

《左传·襄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而不远。”“文”,文采,亮点。有时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个亮点。

随着自己的喜好,可以随意选择文中的句子品味,文言字词的优美和精当一直是学生的首选。这些优美的字词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沐春风。如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诗句中“绿”字用的巧妙,自古以来被人们广为称道。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和“洒”,能不能换成“刮”“飘”“落”?不能,因为“卷”写出风势之猛,“飞”写出风吹茅草的速度之快,“洒”写出茅草散落之广。这里充分显示课文用词之精巧,如改用其他词语就索然无味了。又如其中“布衾多年冷似铁”中的“铁”,既有寒冷、硬的意思,又有颜色很黑,暗含贫困的意思。如果直接换成“硬”的话就少了这么一层意思。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讽谏后,齐王曰:“善。”一个简单的“善”字,却包含了多重意思:有褒奖邹忌,让齐王倍感满意;有赞扬谏言的好,让国家政治修明;有看到希望的欣喜之意……学生读着简单的字词,却品味出了不同的含义,这让学生学起来更是如痴如醉,融入字词的魅力中。

随性读,不是漫无目的地读,不是随便读,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品析,特别是语句中的字词的品析使文言的语言表达更生动、有力,提高了学生对文言的喜爱,并提高了学生对文言的欣赏能力,让学生觉得在晦涩的文言中有着另一番天地。

二、抑扬读,读出语言的音韵美

清代沈德潜曾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如果认识“发音本身以决定的方式呼唤出每一样客观的东西,并且创造出客观东西的灵魂的情调”,能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来,就能真正享受文言语言的音律美。

如《岳阳楼记》,这是一篇语言美、音韵美的文章,可是怎么让他们感受到呢?文章的第三段可以改写成三字短文“雨霏霏,风怒号,浪排空,日星隐,山岳潜……”,让学生读,然后和原文的“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比较,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淫”“怒”等词语对迁客骚人情感表达的影响,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四字短语的朗朗上口。又如“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中,“明”“惊”“顷”等,更增强了文章的音律美;再如《醉翁亭记》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让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体会出快乐的状态是通过悠闲体现出来的,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太守的山水之乐,感受那份悠闲之情,感受那回环咏叹的意味。

戴望舒说:“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优美的语段让学生喜读爱读之中受到美的感染。文言文教学中,韵律的“势若转圜”,学生不仅可以享受文言语言的错落有致、跌宕起伏,而且可以形成对韵律的敏感,在运用中更加熟练地驾驭语言。

三、咀嚼读,读出语言的画面美

泰戈尔说:“看不见的东西是不能达到完美境界的,无形的东西必须用形体来变现,就像思想必须用语言来表达一样。”幽默之言需含笑领会,名言哲理该悉心揣摩,文章的画面更要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如牛的进食过程,学学牛的“反刍”模式,咀嚼其中的精髓。

每一篇佳作都是由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组合而成的,文言文所写景事画面感更强,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想象画面填补文言文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小石潭记》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一画面:太阳照射下来,鱼儿的乌溜溜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白晃晃的石头上,鱼、石、影全部清清楚楚。可不一会儿,鱼儿又飞快地游过来,蹿过去,搅动阵阵涟漪,可水还是那么清澈,柔柔绽开笑脸,那是一种何等的静美。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飞扬图、树梢梨花图、孤独雪印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发挥想象力,那么一幅幅美丽、诗意又带点淡淡的愁云的画面在他们的头脑中会一一展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内心。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文言文也一样,因为它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学生展开想象,就能深入作品内部,就能通过一幅幅或精致或悲怆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内心。

四、回味读,读出语言的修辞美

《礼记·表记》中说道:“情欲信,辞欲巧。”意在说明要文辞优美。如何优美?“修辞立其诚”。让学生回味文中的精髓,就能读出文言中的各种修辞的美。

现代文中会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比兴等修辞表述内容和表达感情,在文言文中也是如此,更甚的是古代的文学家运用起来是那样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岳阳楼记》中描绘洞庭湖的“胜景”时,用了这样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气势浩大,宽阔无边;这句中“衔”“吞”,让学生想象那湖中山就如弹丸之地,洞庭湖将那山含在嘴里,看形势很有可能会吞下去时,学生的脸上必定会出现惊叹的神色;更者这两个动词,用拟人的修辞描绘了洞庭湖磅礴的气势,让学生如临其境。又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写月光,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是用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再把隐喻推进一层,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创造出一个似真还幻的境界。无论何种修辞,给学生们营造的就是那种似真似梦的境界,让学生也感受到作者那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挖掘文章的语言特色,就要引导学生课堂上书声琅琅,深刻感悟文言文语言之美。

猜你喜欢
文言品味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文言实词推断法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