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陷阱

2016-07-15 02:33
综艺报 2016年13期
关键词:笔者

2016年让围绕着IP说与做的人都显得缺乏安全感。就好像幸福来得太快、婚约允诺得太爽,一颗心难免就悬起来,即便并非不相信这是真的,也多少猜疑起好事一定要多磨。经济的事也同时是心理的事,所以学界有所谓“经济信心指数”一说,而以笔者的观察和判断,宁可先给IP这件事一个定心丸——依旧大有可为。它的出现毕竟提振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突出了一些过去不够重视的环节,引发了诸多创意思维。

从目前IP一词的运用来讲,泛化是其明显趋势。早已不只是电影、网络小说、文学作品独享IP的时代了,艺人、网红、体育、旅游,甚至绘画、相声、歌曲等等都在讲IP、用IP。IP一词作为“知识产权”的定义正在拓展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开始着一段以其为核心词汇领跑中国文化产业的路程。这本身是合理的、有效的、有价值的。IP思维在强调其粉丝经济和概念价值的同时,也在启发大家深入地思考完整的IP内涵中所包括的文化积淀和充沛的创意力、感染力问题,也就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如果离开了后者,前者都是短期的、虚弱的、泡沫的。但不可否认,泛化本身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涟漪效应,构建着某种新思维、新经济的模型,在此意义上,笔者维护IP一词的先进性。

然而,另一种判断和批评之声也不绝如缕,那就是针对IP改编和开发的“房地产化”问题:“一些文学公司‘围海造田或学习万达模式,通过系统化的拿IP(拿地)策略,低价囤积大量IP,然后奇货可居;不少影视公司则充当‘地皮贩子,稍微把一块IP(地)平整一下,再通过多次倒手赚取差价。”这其实是IP的黑化和陷阱化。与之相关的是正常市场秩序和产业规律的混乱,文学IP似乎成了当年资本热炒的普洱茶或者17世纪欧洲炒作的郁金香,完全脱离了作品与产品本身的实际价值,呈现出钢丝上的游戏一般的波诡云谲。笔者甚至见到一种更匪夷所思的炒作方法,比如拥有某些网络大神、畅销书作家全版权的公司,不断挑战已然非常高昂的下游产业资本的报价,一次次修改其拥有版权的标的,目的并不在于实际版权的售卖成交,而在于一方面拉动旗下版权的价格神话,一方面捆绑作者在原来渠道上的依附性以避免产生更多的不可控力。他们认为,只要把这些创造了价格神话的IP捆绑包装成巨大的“故事”,直接从资本市场获得巨额的投资即可。无所不用其极的办法和自私性充斥在IP交易的场域之中,其残酷功利的博弈每天出现在行业的内部,也扭曲着与之相关的各色人等的心态。所以,一种“IP大厦即将崩塌”的预言出现在很多从业者的心里,究其原因,还是目前的玩法正在蚕食他们自己的信心和诚信。

另一个问题出现在IP的改编上。IP与IP的改编转化并不一定划等号。有的是改坏了,有的是不合适改,有的是现有制作、播出环节的制约等等,都会造成屯IP、收购IP殆尽之后的某个“不应期”。当红网络作家江南说:“IP在明年将会出现断崖式下跌,真正能开发完成的IP不足10%。”看似危言耸听,实则不全是空穴来风,依据之一是目前已有的改编成功率和水平。对于其中提到的“10%”的判断有待讨论,IP的改编权交在了一个个厉兵秣马的团队手里,每一个团队的力量和态度决定了转化的成功概率,也将决定最后的百分比。机会时时在,命亦自我立,扭转中国IP健康发展的最终因素还是人——人的专业度及其诚信。

猜你喜欢
笔者
我的幼教故事
老师,别走……
用满腔的教育热情走在教学道路上
我的灵感来源于我的学生
不抛弃 不放弃 理想终将实现
系在韵律操社团上的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从前岁月〈宝匣记 第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