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篇

2016-07-15 21:38刘德福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虎丘游人美的

刘德福

【甲】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馀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乙】

虎丘记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手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赏析】

只有审美的生活才值得一过。

人的日常生活是枯燥烦闷无限重复的,出生,长大,成熟,老去,死亡,每个人都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人说,只有审美的生存才是美好的生存方式。

我想,所谓审美生存就是一个人不只是用实用的,而更多的是用“一切都是美丽的”这种观念看待身边庸常的事物。罗丹的话是这样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袁宏道就具有罗丹所说的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满井游记》中的满井,是北京安定门东三里外的一口古井,地偏,不入达官贵人法眼,而且,这一年过了花朝节,百花还没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厉害,可见北方天气寒冷,春天来迟了。

文章开头就写“馀寒犹厉”,着重写风沙的厉害。风是“冻风”,有起冻结冰之感;而且时常刮,一刮风,就沙砾飞扬,简直没法出门。一出门,冒风快走,不到百来步就挡不住要回头。作者是一个执着地寻找春意的人。其实春光只在人的心中,心中有春意的人,任何时候都会有春天的感觉。

“廿二日天稍和”几句,状写天气和心情。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于是立即同几位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去。“高柳夹堤,土膏微润”,是出郊所见;一个“局促室内,欲出不得”的人,忽然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芳香,心头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悦。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阔,快活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若脱笼之鹄”,鹄就是大雁,这是着力描写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作者从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写起,进而逐层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苗之美,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接着写早春的游人。这一节从游人着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异于一幅郊原春游图。他们既领略着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凡曝沙之鸟”几句,写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鸟”,指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呷浪之鳞”,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鱼儿。曝沙,描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刻画鱼的自由自在。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状。他甚至发现和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所谓“替山川写照,为鱼鸟传神”,作者以画工的手段、诗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写活了。

作者最后归结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应开头困居局促之状,迥然有苦乐之异和天渊之别,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这种洒脱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虎丘记》中的虎丘,的确是名胜,但作者的注意力,不在林泉岩壑,而在游人旅客,以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这是作者的平民意识。作者以浓墨重彩抒写中秋之夜虎丘上游客欢乐的场景,显然,作者认为百姓之乐与名胜之美是相辅相成的,万众欢乐的虎丘中秋之夜,是虎丘最美的景观。作者的平民意识还表现在,以百姓之乐为乐。在作者看来,为官一方,责任重在造福百姓,吏吴两载,百姓欢乐,就是政绩,作者为此感到极大的欣慰。作者的平民意识还表现在,他心所向往的,不是当官做老爷,作威作福,让平民百姓敬而远之,而是融入平民之中,同享山水之乐。他鄙薄权势,对“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深为反感,认为这种作风,造成了自己与百姓之间的鸿沟,使他不能融进欢乐的海洋,深以为憾。多少人热衷仕途,一心向上爬,他却向往“他日去官”,一旦解官,深以为幸,他追求的是人生的真性情,是自然随性,享山水之乐,认为这才是最畅快的人生。

对艺术和美的享用是人生在世最值得去做的事情。绝大多数人每日辛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心劳力,忘记了这都是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生存的目的是对美的享用。如果一个农民的全部生活就是整天弯腰劳作,从不抬头欣赏一下落日的余晖,那么他的生活就全是痛苦,没有快乐。换句话说,为生存的劳作只是手段,而目的是审美,是从对美和艺术品的欣赏中得到生存的愉悦感。

可惜,绝大多数人既没有艺术天赋去创造艺术品,又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难道他们就只能生活在痛苦乏味之中?当然不是。福柯曾提出一个极为鼓舞人心的想法: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难道只有画家画画,音乐家作曲,雕塑家雕刻,文学家写小说,才是艺术活动?为什么人的生活不应当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的想法为普通人开启了审美生存的可能性:一个没有艺术天赋的人同样可以得到审美生存,那就是把他自身的生活塑造成一件美不胜收的艺术品。它也包括家庭主妇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包括她为丈夫子女营造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美好关系,从中所获得的快乐。这也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追求到的目标。

那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袁宏道。

【思考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时冰皮始解

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

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

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

齐国之美丽者也

3.文段理解。

(1)甲文写 景,以 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 的热闹场面。

(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C

2.B

3.(1)春(初春之、早春之) 自然 游人聚饮斗歌(意对即可。若只扣住“聚饮”或“赛歌”一个元素不得分) (2)示例:①面:“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点:“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②面:“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无得而状。” ③面:“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 点一:“分曹部置,……才三四辈。” 点二:“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听者魂销。”

猜你喜欢
虎丘游人美的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地铁上的九座城
京都元夕
打破平衡
登神农顶
美的校 美的人
江苏苏州虎丘塔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虎丘赶采“谷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