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选珍材:河北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撷英

2016-07-16 13:12夏文峰
收藏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房用具

夏文峰

文房用具兴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北宋苏易简以笔、墨、纸、砚为主题,撰写了《文房四谱》一书,是首倡“文房四宝”的典籍。明代文人阶层迅速扩大,追求文房用具的品位成为时尚,明屠隆《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笺》共列举了45种文具,可谓集当时文房清玩之大全了。至清代,文房用具发展至鼎盛期,艺人们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和摆设,将原本的文房实用器演变为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成为书房里、书案上的一道雅致风景。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些除文房四宝之外的文房雅具珍品,现与读者共赏。

文房用具兴起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文房”一词最早见诸文献是南北朝时期,当时专指国家典藏文翰的地方。到了唐代才逐渐演绎为文人的书房,至南唐,“文房”成为文人书房的专用词。文房用品是伴随着隋代科举制度的兴起而兴盛的。北宋苏易简以笔、墨、纸、砚为主题,撰写了《文房四谱》一书,是首倡“文房四宝”的典籍。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列入了十项当时流行的文房器物,包括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笔迹、古画等。

明代文人阶层迅速扩大,追求文房用具的品位成为时尚,文房器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明曹昭《格古要论》将文房用具分为十三类。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中,文房用具计有笔、墨、纸、砚、笔格、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冼、笔掭、水丞、水注、糊斗、蜡斗、镇纸、压尺、秘阁、贝光、裁刀、剪刀、书灯、印章等。明屠隆《考槃余事·文房器具笺》共列举了45种文具,可谓集当时文房清玩之大全了。

至清代,文房用具发展至鼎盛期,除了实用的文具,更潜心发展纯粹以玩赏性与陈设性为主旨的文房器物,甚至一些器物的实用性也被玩赏性所取代,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玩”。艺人们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和摆设,将原本的文房实用器演变为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成为书房里、书案上的一道雅致风景。尤其是在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爱好与推动下,清代文房用具的设计与制作既有文人的清雅品味,又兼具皇家的精细工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几乎涉及清代所有的工艺品种类。清代文房用具材质广泛,玉质、瓷质、牙雕等无所不有;装饰手法多样,或镶嵌、或雕刻、或镂空、或堆塑,异彩纷呈;图案题材内容繁多,动物、植物、人物、花卉等应有尽有。

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些除文房四宝之外的文房雅具珍品,现与读者供稿。

清康熙青花三國人物纹笔筒(图1) 高15厘米。胎体厚重,胎釉洁白细腻,釉面光润匀净。外壁青花绘通景《三国演义》故事。画面为东吴孙权封陆逊为大都督的情景:王府中,气宇轩昂的孙权端立在前,陆逊则拱手持笏,低首躬身,临危受命,其余官员、侍从皆恭立一旁,人物的神态刻划生动。周围梧桐苍翠,芭蕉挺拔,山石峻秀,栏杆曲折。此笔筒整体构图疏密有致,和谐自然,加之清新淡雅的青花发色,实为可赏可用的佳品。

瓷制笔筒宋代已有,兴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大规模生产是在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清康熙年间,政通人和,文化昌盛,瓷制笔筒的生产达到鼎盛,造型多样,装饰手法各异。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相当丰富,除了各种图案纹饰之外,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尤其是人物类纹饰,多取材于《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的片段和场景,随意洒脱,既有装饰性,又有可读性。绘画风格则受明末清初陈老莲一派为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所绘插图的笔法影响,主题人物明确,线条简单粗放,却能准确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情态姿势,并能运用“分水”技巧,使画面产生多种不同的色阶变化,例如人物的衣纹褶皱、花朵的阴阳向背等都能准确表达出来,从而使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和饱满感。

明嘉靖青花鱼藻纹笔插(图2) 腹径13.5厘米,高9厘米。形状较特殊,扁圆柱形,表面中心有一小孔并略有突起,与底相通。器表以三圆一方四孔相隔,分别画折枝花卉一枝。器身纹饰共分三层,上绘单朵花卉相连一周,下绘城垛纹,中间主题纹饰为鱼藻纹。水面浮萍漂动,水草衍生,几尾游鱼穿行于荷叶之间,活灵活现。“鱼”与“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又因鱼多卵,故又成为生育繁衍的象征,寓意子孙绵延。

笔插,放置毛笔的文房用具,具体诞生于何时无从考证,应是笔筒的祖先。宋代《槐阴消夏图》《西园雅集图》等绘画中,已经出现了笔插的形象。明文震亨《长物志》明确描述了笔插的形制:“鼓样,中有孔插笔及墨者”。明代的笔插一般为中间一方孔,周围三或四圆孔,用以插笔之用,到了清代逐渐演化为单孔和双孔。由于笔筒的出现,笔插于清中期以后基本退出了文房用具之列。其材质多种多样,以瓷、玉、铜、木居多,其他如竹、石、玛瑙、水晶等则较为罕见。

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笔洗(图3) 口径19厘米。唇口外侈,溜肩,鼓腹,足底内收。圈足无釉,底心施白釉。肩部绘一周青花如意纹,腹部均匀分布四大朵缠枝莲纹,蔓草缠绕。胎体厚重敦实,细密坚致。釉色白润泛青,青花色泽深沉鲜艳。整体构图饱满,纹饰传统,绘画规整。

缠枝莲纹又称串枝莲、穿枝莲,古代传统吉祥纹样之一。缠枝纹又名“万寿藤”,约起源于汉代,南北朝始盛行,寓意吉庆,因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

笔洗是常见文房用具之一,主要用于盛水、洗笔。其质地包括瓷、玉、玛瑙、珐琅、象牙和犀角等。以瓷笔洗最为常见。瓷笔洗始于唐宋,明清芝际极为盛行,传世品十分丰富,并成为笔洗的主流。

清乾隆青釉荷叶形笔洗(图4) 长27.5厘米,宽28厘米。荷叶形状,叶心下垂,叶边内卷,洗心内凹。荷叶内,外部的叶脉清晰可见,生动有力。通体施青釉,底部有9個无釉支钉痕。造型生动逼真,富于自然生趣。荷叶具有纯洁、清廉、夫妻和睦、百年好合等寓意,该笔冼以荷为形制,寓意占祥。

清光绪炉钧釉堆塑蟠螭纹笔洗(图5) 高7.5厘米。施炉钧釉,底无釉。口沿堆塑两只蟠螭,身体缠绕在口沿上,头部探出,相互对望。施釉较厚,外壁深蓝,间杂白点,内壁呈绿色。蟠螭纹是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蟠螭是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蟠曲,常用作器物的装饰。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名。《南窑笔记》:“炉均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因釉中含有粉剂,故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蓝、紫、绿、月白等色并融于一体。有“素炉钧釉”与“浑炉钧釉”两种。

清叶形玉笔掭(图6) 长7.3厘米,宽6.9厘米。玉色青灰,玉质温润,有絮斑。笔掭以肥大的叶片为形,内凹,叶面上用阴线刻划出细小的时‘咏,叶边饰有花朵、花蕾,并以透雕手法琢出叶的枝梗作为器柄,可供手拿。背面用去地手法琢出凸起的清晰叶脉,叶尖残。

笔掭又名笔觇,是古代文人用毛笔写字、作画过程中用来试墨之浓淡,或是理顺笔毫、调整笔锋的一种工具。宋代出现了瓷质荷叶形笔掭,明文震亨《长物志》记载:“笔觇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玛瑙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可见当时的笔觇是小浅碟,片叶造型,材质有陶瓷、水晶、琉璃与玉石等。清代笔觇造型日益精巧,选材日益优良。

明骆驼形玉笔架(图7) 高3.9厘米。玉色青白,带黄褐色绺斑。骆驼为卧姿,头微昂,两驼峰耸起,驼峰处浅刻写实皮发,器身以浅阴线表示细毛,打磨光润,显得古朴浑厚。

笔架是用来架笔的文房用具,又名笔枕、笔床、笔格等。目前所见最早的笔架是浙江衢州宋墓出土的山峰状水晶笔架。至清代山形笔架仍在流行,但更多的则是器形复杂、装饰华丽的造型,如桥形笔架、动物形笔架、婴戏笔架、花卉笔架等,均为清代文房佳作。

清镂雕松竹纹玉臂搁(图8) 长22厘米。青玉质,玉色青翠柔和,白中透青,质地温润无瑕。上半部分浮雕一棵老松,枝干苍劲,向上攀延伸展。下半部右上侧浮雕翠竹一枝,浅刻三两竹枝,几片竹叶随风摇曳,显得活泼轻松,生机勃勃。左下角浮雕一株灵芝。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清雅宜人,颇具自然之趣,是清代玉臂搁中的精品。

臂搁又称“臂阁”“秘阁”,系由我国古代“自右向左、自上而下”的书写方式衍生出来的一种文房用具,为防止手臂和衣袖沾染墨汁而用以搁放手臂,所以又称为搁臂或腕枕。始于唐,鼎盛于明清,造型多为扁长条状,两侧底边稍向下卷。臂搁的材质非常丰富,有竹、玉、瓷、象牙等,其中以竹制品为多。明文震亨《长物志》记载:“秘阁以长样古玉璏为之,最雅。”因此,玉臂搁是十分珍贵的。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莲蓬形砚滴(图9) 长12厘米。该砚滴以其精巧、别致的造型和富于变化的色彩取胜。左边莲叶为水盂,青花莲叶中白色叶脉清晰,内堆塑一螃蟹,富有天然的意境韵味。右为莲蓬,莲蓬尖点缀釉里红。水盂内有孔与右边莲蓬相通,莲蓬有出水孔,可以做砚滴。整件器物合水盂、砚滴为一体,构思巧妙,造型新颖,釉色搭配淡雅,堪称文房珍品。

青花釉里红始于元代,而真正的成功之作出现于雍正时期。由于青料与铜红料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将青花釉里红两者施于一器,并非易事。而红、蓝呈色要恰到好处更为不易。

砚滴又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是一种滴水入砚的文房用具,贮水供磨墨之用。它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画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饮流斋说瓷》记载:“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不名曰盂。”砚滴为水盂的改进品,较之水盂更易于控制水量。

清寿星卧鹿形玉镇纸(图10) 长11.8厘米。青玉质,带褐色绺纹。圆雕一寿星席地而坐,一鹿卧坐于寿星旁,均背靠山石。寿星额头以三条阴刻线表示皱纹,眼睛用两道阴刻线压出一道阳纹线,好似双眼皮,有笑眯眯的感觉;鼻子两侧去地,鼻梁高耸,突出脸的立体感与写实感,两面颧骨突出;嘴唇上下分明,向外稍稍凸起。长髯,大肚,左手放在古书上,右手扶右膝,身着长袍袒胸露腹。卧鹿回首,依寿星身旁,头顶小耳,身饰“○”形花纹。作品造型繁简相宜,寿星头部雕琢细腻,衣褶以弧线及折线表示,较为写实,而鹿则仅具外形,较为形象。整器为平底,既是实用品,又是可供欣赏的文房清玩。

镇纸又称“压尺”,主要压放于书写、绘画用的纸、绢、帛等的边缘,以保持纸帛的平整、舒展,也可以用于阅读时压书而用。最初的镇纸是由镇演化而来。镇是一种压物之器,早期大多四枚為一套,主要作镇席之用,名“席镇”。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镇是西汉楚王陵出土的玉豹,其功能当为镇席之用。至唐代,镇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并开始作为镇纸,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多以神兽等做镇纸和文房案头摆设,造型以麒麟、狮子为多,其碾磨工艺精致细腻,体态圆润,使用之余,还能够享受到艺术的美感。

清卧羊形玉镇纸(图11) 长9.3厘米。玉色白,温润致密,带黄色玉皮。该镇纸因材施艺,自然随形,造型规整圆润。整体以浮雕技法表现一只跪卧回首羊,羊双角贴于脑后,口衔灵芝,长尾夸张盘绕。器身以阴线作装饰,琢磨精细,光泽温润。既为镇纸,又为把玩艺术品,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清光绪粉彩花鸟纹印盒(图12) 直径8.2厘米。小巧优雅,釉色洁白细腻,色彩纯正柔和。盒盖绘粉彩花鸟纹,画面繁密紧凑。外壁底部绘3组花草纹,画面简洁明快。双圈足,两足间为一周无釉沟槽,底心施白釉,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红彩篆书款。

印盒亦称印奁,盛放印泥的文房用具。多扁圆形,体积较小,材质有瓷、铜、玛瑙、象牙、玉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印盒起始年代待考,唐代已有,盛于宋。宋代的官、哥、定、越等窑均有烧造。

粉彩是清康熙晚期创烧的一种彩瓷,是由珐琅彩衍生而成的一个新品种,因彩料中掺以铅粉并加施玻璃白而得名。此法意在减弱色彩的浓艳程度。彩绘纹饰采用国画中的渲染手法,色阶繁多,色调温润柔和,立体感强。其烧制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雍正粉彩最为精致,乾隆以后继续发展,成为彩瓷的主流。光绪粉彩曾一度兴盛。

清镂雕龙钮翠印章(图13) 直径4.3厘米。深绿色翡翠质,夹有青色、黑色絮斑。该印为圆形印体,上方镂雕龙钮,龙张嘴露齿,双目圆突,双角后仰,两条长须向后卷曲,十分醒目。龙头硕大,嘴下面有一龙珠,两只龙爪作捧珠状。龙身细小,盘绕于龙头之下。印面光素。

清雕山水纹寿山石印章(图14) 高11.5厘米。寿山石质。呈椭圆柱形,上细下粗。底刻篆书印文。整体画面依形而作,采用圆雕和浅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刻划通景山水图案,山水树石、亭台楼阁、以及老虎等形象,疏密有致,意境深远,观之令人仿佛置身于高山流水的世外桃源。

清陆润庠水晶印章(图15) 高7.6厘米。透明白水晶质,呈方柱形,上圆下方。底刻“陆润庠印”四字朱文篆书。通体光素无纹,纯净通透,尽取天然。

陆润庠(1841~1915年),字凤石,号云洒、固叟,清代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革命后,任溥仪老师。民国4年(1915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相传慈禧太后作画,常命陆润庠为之题识。

责编 耕生

猜你喜欢
文房用具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贴心的创意厨房神器
茶叶专用审评用具订购
更好的管理 更安全的食品
文房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