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的“真人秀”

2016-07-18 11:31文丨李伦宇
遵义 2016年21期
关键词:真人秀辩论选民

文丨 李伦宇

美国大选的“真人秀”

文丨 李伦宇

原本期待就美国当前内外挑战进行政见比拼的大选电视辩论,在寥寥数语论及政策之后,旋即成为两党候选人互相攻击、抹黑谩骂的负面剧情。11月8日,这样一场大选真人秀将最终落下帷幕,但美国政治困境与内外挑战却不会走远,甚至还会如同置于椭圆办公室屋顶上的一把悬剑。

美国大选这出年度大戏可谓“高潮迭起”,正无限接近美剧《纸牌屋》里的情节。接二连三的丑闻爆料、备受质疑的暗箱操作、唇枪舌箭的相互撕杀,娱乐的虚构与政治的真实纠缠不清。

在这场美国现代选举史上最不符合常规的选举中,怪象叠出,荒诞频频,折射出美国政治面对美国难题的焦虑与困境,美国社会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无奈徘徊。有观察人士指出,如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特别是开启的第二轮辩论可谓是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举行50多年以来最“华而不实”的辩论。不论花落谁家,一个“输家”似乎已经确定,那就是美国始终标榜的民主制度。

赢了场面输了制度

之所以认为这是美国选举制度“大输”,在于这场全美甚至世界瞩目的辩论会,变成竞相“戳穿”对手谎言的无情互撕。辩论中,两名候选人不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政策阐述,而且充斥了“性骚扰”“丑闻”以及“下监狱”等字眼,真实地呈现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68年政治讽刺小说《竞选州长》的“经典场景”。

表面上看,通过热闹的选举活动,似乎美国公民都能进入政治过程。但从制度层面来看,代议制民主下的公民在完成选举之后“就等于零”。这是因为,除了一张选票,他们真正进入政治制度的渠道十分有限。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张选票只不过是国家合法性的“遮羞布”、民主的“道具”。一旦完成选举动作,公民在民主政治中的利用价值就被掏空了。

真正的民主,应以政治身份解放为基础,即政治共同体成员不仅能够获得普遍化的公民资格,而且能够拥有通往权力职位的机会。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民主机制,如选举、协商等,落实公民政治权利。如果没有政治身份的解放,单纯强调民主的机制,无疑本末倒置,也会让民主机制徒有其表。

美国人一直津津乐道自己设计了复杂周密的民主政治机制,公民可以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来,但身份解放一直没有真正完成。一方面,美国的有色人种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获得真正无差别的选举权;另一方面,美国高层政治中的权力职位被精英阶层牢牢把控。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政治权力并非真正开放,而是高度寡头化。

再者,美国早期立宪者为了防止这一危险,处心积虑地设计了种种“中介机制”。可上世纪起,在直接民主的不断施压下,美国政治机构逐渐被反智主义的极右翼和反精英的极左翼挤变形了。

预防民粹主义的失效,不仅表明美国民主运行的现实危机,更反映美国民主制度本身已经无力在自由与民主、精英与大众之间保持平衡。就此而言,选民和政治竞选人的非理性诉求主导选举进程,理性的公共政策被淹没在疯狂的民粹主义波澜中,2016年竞选的真正失败者是美国政治本身。

政治的舞台闹剧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似乎激起了美国社会沉寂已久的政治热情。舆论上的话题热度和现实中的政治冷漠形成如此反差,是耐人寻味的。传统意义上,美国大选不过是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之间的选择。此次大选,似乎在可乐与雪碧之间选择了。世人多认为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是另类,美国人多认为他恰恰代表了美国政治的包容性、革新力。美国内外认识反差如此大,常常让世人对大选结果看走了眼。

纵然政治活动难免会有一定的“剧场效应”,但美国的总统选举几乎已经沦为一场政治表演。台面上的演员,若非本人就是金主,便是金主的代理人。为打动选民、拉拢选票,共和民主两党皆不惜血本,花费大量资金,动用全方位媒介,对站在前台的代理人物进行包装。此时,选民实际上已经彻底沦为观众了。

有预测指出,今年的美国大选总开支可能将超过50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昂贵的选举。两个让不少选民不甚满意的候选人,真正代表和服务的是背后支持他们的经济财团,所谓的民主充斥着十足的铜臭味,而普通选民能做的只有“矮子里拔将军”。选民手中甚至不知该投向哪方的选票,揭露的正是美国这个号称“世界最大民主国家”如今面临的尴尬。扭曲民意的制度设计、不愿共同应对国家挑战的极化党争、让民众一再失望且无法信任的所谓“民主政治”,美国的国家前景正在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制度性困境。

一个好的政治体,应该尽量创造社会合作、粘合社会阶层,而不是制造社会分裂和对抗。但在美国的选举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相反的情形。为赢得“铁杆粉丝”的支持,双方候选人往往刻意制造社会分裂,突出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这等于在国内政治中人为创造“非友即敌”的对抗逻辑,有可能激化政治冲突,固化乃至加剧族群歧视。

低俗、虚伪,这大概是本届美国总统大选得到最多的评价。从初选开始,丑闻就如影随形,政党内部内讧、竞选者相互人身攻击……关于美国大选之怪现象层出不穷。美国评论家安德鲁•苏利文指出,互联网的兴起让言论和媒介的门槛越来越低,打破了民众参与讨论的诸多制约,但煽动家始终在技术和情感上占据有利地位。由于没人对民众漫无目的的讨论进行编辑和引导,这让讨论流于意见交换的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总统候选人表现得越情绪化,获得的支持就越多。

难成世界标杆

原本期待就美国当前内外挑战进行政见比拼的大选电视辩论,在寥寥数语论及政策之后,旋即成为两党候选人互相攻击、抹黑谩骂的负面剧情。一时间,几乎所有关于大选的新闻都只关乎丑闻,而美国民众最为关切的政策却被淹没其中。

在已经结束的总统候选人辩论中,希拉里和特朗普以“互撕”的方式把严肃的大选“演”成了电视剧,既挑战了选民的下限,也刷新了美式民主的底线。美国媒体的关注焦点从候选人的施政纲领转移到竞选双方相爱相杀的狗血“桥段”和各种黑料上。

现实中,此次美国大选中爆出的候选人丑闻“剪不断,理还乱”,与《纸牌屋》的剧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选如戏,拼的是演技。只不过,特朗普和希拉里还算不上一流的演员。他们在大选戏台上太过投入自我,反倒将角色本身——总统候选人忘得一干二净。

历届美国大选中,总统候选人辩论一直是最精彩、最激烈的环节,候选人围绕施政纲领展开详尽的论述是候选人辩论的应有之义。但是在过往的电视辩论中,特朗普和希拉里在论述各自政策时不过是蜻蜓点水,缺乏新意和亮点,却将大幅时间花费在了情感宣泄和互相谩骂上,实属罕见。本次大选的底线也被再次拉低。

美国政治闹剧,着实是翻脸比翻书还快,而党争无底线已然演变成道德无底线,这样的桥段搬上舞台,就活脱脱呈现了一场尖刻、怪诞的总统辩论。2016美国大选,呈现荒诞的政治话语现象,候选人的辩论表现,在这种政治话语中留下深刻印记。

弊病丛生的美式民主,冲击的不只是身在其中的美国民众,也让许多曾经的海外拥趸看清,美国极力推销的民主制度不过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一直向外推介它的民主自由,但今年大选暴露的各种丑态,对美国的国际形象不是一件好事。”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袁征指出,目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美国权力交接过程中的乱象充满担忧,而发展中国家,尤其一些曾经试图模仿美国的国家,则将通过这次大选,更加真切地看清美国民主制度存在的漏洞。

希拉里和特朗普的辩论还在发酵,后续两方还将为辩论准备“弹药”。无论如何,11月8日,这样一场大选真人秀将最终落下帷幕,但美国政治困境与内外挑战却不会走远,甚至还会如同置于椭圆办公室屋顶上的一把悬剑。

猜你喜欢
真人秀辩论选民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另辟蹊径的《选民登记》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听奶奶讲当“选民”的事儿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不负当初对选民的承诺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