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首郡 锦绣思南

2016-07-18 11:50文丨徐
遵义 2016年16期
关键词:思南乌江书院

文丨徐 恒

黔东首郡 锦绣思南

文丨徐 恒

从乌江入长江处的涪陵上至大乌江之间,唯有思南坐落在乌江岸边,于是思南自然就成了乌江的一个重要水码头。思南,正是由于很早就享利于乌江,而成为贵州历史上开发较早,商贸繁荣、文教发达、人才辈出之地。

思南,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乌江中下游。早在新石器时期,思南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他们以乌江及其主要支流岩头河、黑鹅溪河、石阡河之沿岸为主要栖息地,过着渔、猎、牧、农的生活,乌江也因此成了思南先民的母亲河。特别是在陆路交通极为不便的时候,水上运输便成了主要交通手段。思南,正是由于很早就享利于乌江,而成为贵州历史上开发较早,商贸繁荣、文教发达、人才辈出之地。

黔东首郡 州府治所

思南最早建置,是在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改巴东属国为涪陵郡,改永宁县为万宁县。南北朝时,北周武帝宣政元年(陈宣帝太建十年,公元578年),信州总管龙门公裕王宇文述招慰生僚王元殊、多质等,以其地遥置费州。据王仲荦著《北周地理志》载:“费州,当今思南城关。”即是说,思南这片土地最初之名当言“费州”。虽然,并非实辖,只是遥领,且不以“思南”名,然这片土地着实又是进入当时全国行政区划档案了的。

大量史料表明,不论是南北朝时北周的费州,还是隋代的费州,也不论是唐代的费州和涪川郡,其治所均在当今思南城关,更何况还领辖四县,故后人把思南称为“郡”亦称“黔东首郡。”(明嘉靖思南府推官王泽有诗“窈窕思南郡,襟山更带河”句)。

至宋,改旧制。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思州土酋田佑恭请求内附,政和八年(1118年)置思州,思南即为思州辖地。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思州土酋田景贤归附元朝,置新军万户府,随改思州军民安抚司,治务川,后徙治龙泉坪(今德江小谷庄),因司署毁于火,又徙都坪清江城(今岑巩)。于是称新治清江城为思州,而称故思州为思南。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思州所属镇远州知州田茂安,据其地以献大夏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寻改思南宣慰司。行政区划以思南为名者自此始。

元朝末年,贵州土司林立,数以百计。明初分别加以归并、改置,在贵州设立贵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播州宣慰司,合称“四大土司”。明永乐三年(1405年),以思南宣慰司地分设思南、乌罗、铜仁、镇远四府。思南府,治所水德江,也就是现在的思南县。民国3年(1914年)一月十二日,思南府改为思南县,隶黔东道(又称镇远道、驻镇远)。

不难看出,思南在黔东北一带的中心地位并非一朝一代所为。从南北朝时北周在思南遥置费州开始,至民国中期,大约1300多年时间,思南历为州、司、府治所在地,且辖地较宽。也正因为如此,又给思南在文化、教育、商贸诸多方面带来极大的好处。

乌江明珠 商贸中心

从乌江入长江处的涪陵上至大乌江之间,唯有思南坐落在乌江岸边,于是思南自然就成了乌江的一个重要水码头。明嘉靖《思南府志》中叙述乌江下游黎芝滩时写道:“则有大崖,上有光芒如匹练焉,舟过此而光现者,即水波不兴,否则,有覆没之患。”那时的乌江由于几个险滩的阻隔,尚不能全程通畅,只能是滩上、滩下分船往复接运。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月,思南人田秋任四川按察使时,条敕川、贵两台使上疏曰:“贵州自开设以来,江流阻塞,盐利不得入贵,官民两病。”朝廷敕两台使对乌江“凿壅疏流,传檄谕商,货盐入贵者赏,民皆乐趋,往来不绝,岁获千百之税”。从此,乌江航运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川盐及两广的日用商品便源源不断地进入贵州,进入黔东,思南成了黔东北川盐集散地和日用品批发中心。

最初到思南经商的主要是江西人。明嘉靖《思南府志》以“商贾辐揍”来形容当时商贸频繁的景象。特别是到了清代,现代工业在我国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有了萌芽,民用品的生产能力有所提高,这些产品不断地进入内地市场,因而内河航运也随之繁忙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思南在黔东北的商贸中心地位就越加显得突出。清道光《思南府续志》对此作了如下记载:“商之由陕、由江至者。边引蜀盐、陕人主之。棉花布匹,江人主之。其盐自蜀五洞桥盐井运涪入黔,两易舟以达思南,分道散售。石阡、铜仁、镇远各府皆引地也。计岁销盐十数百万斤”。时思南人张敏文在《思唐杂咏》诗中也写到:“当年火种刀耕地,此日花团锦绣天。砂汞厂连金铁厂,小盐船接大盐船”,对思南的繁盛景象形象的概括和描述。

乌江航运的发达,不仅带来了商贸活动的频繁、而且也刺激了思南市场的发育。自清嘉庆六年(1801年)江西商民捐资开拓装饰万寿宫(后为江西会馆)起,先后有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十多个省商民在思南府城设庄号、建会馆,经营思南盛产的桐油、木油、布匹等。嘉庆、道光年间,陕西商民先后来到思南塘头开设永顺源、正顺隆、源恒顺等十大商号。所以当时人们称塘头为“小南京”。民国财政部川康区贵州盐务管理分局在思南设立支局。1952年2月思南人民政府接管该支局后,成立贵州省盐业分公司思南支公司,负责铜仁、江口、石阡、印江、思南5县的食盐供应。其他百货商品供应也是这样。直到遵铜公路全线通车、湘黔铁路建成营运后,这种供应量才稍有减弱。仅管如此,乌江作为黔东北地区经涪陵、通长江直达上海的唯一通道,航运的优势仍然存在。

办学兴教 蔚然成风

明朝伊始,思南即“崇重学校”强调“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至洪武八年(1375年)“又诏郡县,凡闾里皆启塾立师,守令以时程督之”。在上面的一再督促下,思南宣慰司于永乐五年(1407年)在河东万胜山麓创设了宣慰司学。永乐十一年(1413年)一月宣慰司以不法废,改司设府。十三年(1415年),时任守令陈理,“初改郡治,编户立学”。将河东宣慰司学迁至河西“府治北,宣慰田氏废宅”。即为思南府儒学。以后屡加修葺。嘉靖元年(1522年),知府李文敏视学宫敝陋,“尽撤而更建焉。规制巨丽,为贵藩学校称首”。思南宣慰司学和后来的思南府儒学,都是当时黔东北一带最大的学校,思州、务川、印江等地学子均在这里进学。由于学校办得早,人才也就出得早。明正统九年(1444年),务川人申佑就登状元商辂榜,同科进士,官授监察御史。正德九年(1514年)水德司人田秋登状元唐皋榜,同科进士,官至户部都给事中。

明代,思南除了府儒学而外,还建有安化县儒学,斗坤书院,为仁书院、大中书院、文明书院及府城义学2所。如果从思南宣慰司学算起(1407年)至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127年间,思南中进士者2人,中乡举者22人,贡生94人。无怪明嘉靖时分巡思仁道的田汝成(浙江钱塘人)在《思南府志》序中赞曰:“思南,故宣慰司治,永乐中罢司置府。与内郡比,百有余年,渐被文教,蔚然移风……于是荐绅之士彬彬焉,冠于全省矣。”(嘉靖十六年,即公元1537年撰)。如果以明末计,由思南府学而中进士者11人,中举者108人,“良由开辟最早得文教之先声故”。

到了清代,思南又办起了凤冈书院、文思书院、凌云书院、培风书院、许市书院、果泉书院,另有8所义学和若干“门馆”“蒙馆”。这些学校几乎遍及思南城乡,有力地促进了思南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光绪三十年(1904年),思南创立了府立中学堂,后停办。宣统三年(1911年),思南府又召集毗邻各县开会,第二次筹建思南中学,因战事而停止。民国15年(1926年)秋,思南、石阡、德江、印江、凤冈、沿河、务川、后坪8县各派代表齐集思南筹办8县联中,但无专人负责,未曾破土。直到19年(1930年),省府复派肖次瞻(思南人)为筹备专员,负责8县联中的筹建工作才建成。而现在,思南中学仍延续着往昔的荣光,以一个县级中学,位列贵州首批省级重点中学、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

猜你喜欢
思南乌江书院
又见乌江
朵云书院黄岩店
思南公馆购物节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一间市民书房,一座全民阅读灯塔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仁者乐山
案上凝云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