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磨课:磨出不同角色教师的专业成长

2016-07-18 15:54罗琴王江丽黄昊
今日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寓言寓意研讨

罗琴 王江丽 黄昊

《诗经》有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世间万物,皆需琢磨,我们的课堂更应如此。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参加南岸区小学语文阅读赛课,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一课。磨课团队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反复试讲与研讨,使这节课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团队磨课究竟“磨”出了什么?在磨课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教师的回答是:磨心、磨力、磨成长。

角色:执教者——罗琴

关键词:内外兼修 淬炼意志

核心成长:我顿悟出想要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应充分把握住学生思维的断层处,建构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入对话的桥梁,在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中成就精彩的课堂。

练外功。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的确,磨课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对执教者而言,不断修改、推翻、重建以及密集地试讲,都是一种煎熬和折磨。尤其是每一次试讲完后,磨课团队进行研讨时,在众人的争议与辩驳中,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课堂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语言不够凝练、评价没有导向性、生成不能把握、板书缺乏规范……记得某次,记录员黄老师将我的课堂语言悉数记录下来后,指出我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中居然有6次都是在简单地重复,带“哈”的口头禅竟然高达15次。这是我以前从未察觉的问题。在惊慌错愕中,唯有不断反观、改进,以字斟句酌写教学实录的方式凝练课堂语言,以清晰简洁的文字规范板书,以多达十几种的课堂预设使评价更有导向性、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修内功。在研读《扁鹊治病》这一文本时,我发现全文以蔡桓公的病情变化为线索,而寓意恰巧隐藏在步步加重的病情中。于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在第一次备课时确立了“抓住情节变化悟出寓意”这一教学目标。试讲中,我发现教师教与不教这种阅读策略,学生都能大致知晓寓意,这一目标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这时,磨课团队的老师提醒我是不是应该再次研读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针对课标中对中段学生提出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目标,再次反复研读文本后,我发现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体会寓意的关键段,又将教学目标调整为“抓住关键段揭示寓意”,并找来课外的寓言故事《黔驴技穷》进行迁移运用。但由于《黔驴技穷》中的关键段落并非如《扁鹊治病》一文这样清晰、明显,学生悟出的寓意总是偏离课前的预设。在一次次失败中,我和磨课团队不断修改、调整教学目标,从“链接生活体会寓意”再到“群文阅读理解寓意”,直至离正式比赛只剩一周的时候,当我重新冷静地审视、反观前面十几次的试讲,不禁在心底叩问自己:为什么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只能流于浅表?先前设立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吗?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忽略了学生的思维需要。学生对寓意之所以理解不深刻是因为所有的阅读和思考都停留在文本本身,缺乏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教师必须通过纵深地链接,填补学生知识和思维上的空白。

再次了解古代寓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后,我最终确立了“在本文背景知识的链接中亲近中国寓言文化,深入理解文本,使寓意的理解更加深入多元”这一教学目标。通过链接作者韩非的资料以及写这则寓言的历史背景后,学生的思维才跳出了文本,从“治国”想到了“治班”。在迁移运用重读韩非的《守株待兔》时,想到了自己、班级、社会、国家,整节课才有了学生思维提升后迸发的火花。至此,我才顿悟出想要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应充分把握住学生思维的断层处,建构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入对话的桥梁,在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中成就精彩的课堂。

角色:出谋划策者——王江丽

关键词:文体本质 学习之理

核心成长:回顾整个磨课过程,虽然我不是执教者,但也同样“磨”出了我对学科本质的把握,磨出了我追问学理的习惯,也磨出了我更加专业的成长。

磨出“质”。“质”是指课的本质,我们研究寓言《扁鹊治病》的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对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以及韩非寓言的本质特点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知晓寓意,拓展阅读”这一策略,在几次试讲中效果都不好。因此,作为骨干教师的我开始去追问困境出现的原因,并希望能提出新的策略。通过观察我发现“抓住关键段知晓寓意”的方法其实不具普遍性。很多寓言故事,如《黔驴技穷》就没有这样明显的句段,所以它也就不能上升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策略;而后来的又一策略,“找到故事中的蠢人和智者”也没有重要的学习意义,显得多余。那寓言的阅读策略是什么呢?我开始阅读哲学、文学专著,从中寻求答案。读严文井对寓言的解读,我体会到寓言的本质特点。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又认识到原来韩非寓言是从治理国家的高度来写的。在小小的寓言故事中,韩非是在阐释自己的治国之道。《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就是在讲管理中要防微杜渐的道理。读钱钟书散文《读伊索寓言》,我又了解到可以多角度解读寓意。于是,我建议改变教学策略,引领孩子们由此及彼、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站在作者写作的角度去思考寓意。

这一改,课堂活跃了,孩子的认识和体会从单一走向了丰富,从丰富又走向了深刻和准确。由此我也领悟到,这些教学策略的优化其实还是要建立在对寓言本质的正确把握上,建立在教师语文本体知识的丰富和完善上。

磨出“理”。“理”是指学生的“学习之理”,也就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磨课促进了我们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把握。

在教学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表格的填写,归纳出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起初,罗老师让每一个小组先分别讨论完成表格,然后再由一个小组交流汇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气氛很热烈,整个过程用时十分钟。但来自北京海淀区的语文教研员牛玉玺老师在看课后却质疑:“这一环节耗时这么长,值得吗?”是呀,这一热闹的学习活动有与之相符的重要意义吗?带着这一疑问,我翻阅了相关教育理论,发现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只属于低级思维的范畴,很容易完成。在这些表面的热闹,大量的用时背后缺乏学生应有的思维成长。所以,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最终课堂做出了相应调整,由两位学生示范完成表格填写。这样既达到了提取信息的效果,也节省了时间。

角色:记录者——黄昊

关键词:专业特色 未来设计

核心成长:感谢能与一群有着鲜明专业特色的老师亲历整个过程。

记出专业特色。作为磨课团队中一位年轻的参与者,我担任研讨记录的工作。我设计的记录表包括研讨内容、主持人、授课教师、研讨时间、参会人员、研讨过程、形成共识和存在分歧八个板块。最初,我觉得自己只是在完成一份磨课的过程资料。直到进行后期梳理时,我才猛然发现,在研讨过程中,不同老师的发言中渗透出的专业能力与特色是不同的:刘彦挺老师高屋建瓴,致力于引领老师对寓言的阅读策略及其可行性进行探索;王江丽老师擅长在书籍、网络上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林怡老师总能从学生角度去反馈每一项教学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张雪梅老师则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对教学设计提出新颖的修改意见。不同也“事出有因”。刘彦挺老师28年的教学生涯中,不仅有很多教育著作,还经常参加各级赛课,她必然会站在理论高处来审视课堂。王江丽老师阅读涉猎广泛,她的语言里总是闪烁着智慧之光。林老师是一名市级名师,乐于参与班队活动,设计每项教学活动时,她都会从学生角度进行追问。而张雪梅老师长期扎根一线,课堂教学灵动,总是能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系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教师,其中罗琴老师获2016年重庆市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阅读)一等奖

猜你喜欢
寓言寓意研讨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寓言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模仿老鹰的乌鸦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