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

2016-07-19 13:05
中国科技产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万钢众创科技成果

◎本刊记者 苏 楠

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

◎本刊记者 苏 楠

3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会见中外记者。

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创新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本刊特别从中精编部分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经济日报记者: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的目标,相信未来几年科研经费肯定会有大幅度增长。请问万钢部长,如何用好科研经费,同时又解决好科研人员经常提出的经费不好用的问题?

万钢:科技投入是衡量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衡量科技创新发展需要一个指标体系。比如“十二五”科技创新规划体系当中有R&D占GDP的比值,但同时又有反映知识创新的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反映技术创新的万人发明拥有量,反映成果转化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产业提升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反映科学普及的公民基本素质,反映总体科技发展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我国高校和院所承担的研发项目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的科技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管理首先要符合研发规律,能够激发起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近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一系列文件,重点解决科研人员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研究生、外聘人员工资能不能在直接经费中开支,比如科研直接费用预算的调整,比如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费的调剂使用,包括科研人员的绩效激励。对于高校院所接受企业的横向委托项目,比如说技术开发、服务、咨询、许可等,2015年8月份通过、10月份颁布实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案和最近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实施促进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都明确规定属于市场委托行为,其实施按照合同约定和会计法的规定来做,而且结余分配可以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法当中的约定来实施。政策已有规定,但从这次“两会”委员、代表的反映来看,似乎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落实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面的工作就是一步一步把它落实到位,使科研人员能够有获得感。有一些落实的问题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小微企业的需求。

中央电视台记者:我想问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61次提到了创新,而且明确提到2020年科研成果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我们经常遇到的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难题,如何才能够保证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市场大潮中开花结果?

万钢:总理的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人才强国,这个目标振奋人心,也有具体要求。最重要的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就是科技成果转化。这几年科技成果转化确实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仍有许多短板:审批手续过长,不适合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企业和高校产学研的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转化过程不顺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案主要是破除上述几方面的障碍:一是取消审批程序,由高校院所自主决定转让;二是收益权、分配权由高校自己按照规定程序自主处理,直接参与这些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可以享受转化受益的50%以上;三是促进企业和高校的紧密合作,鼓励高校科技资源的开放,为企业提供技术的研发服务、检测、试验、咨询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域成果的落地转化;四是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一支既懂产业又懂科研的专门从事转化服务的队伍。为保障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得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又颁布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

科技日报记者:为了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国家在近两年陆续出台了一批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扶持政策,代表委员们对众创空间的发展也非常关心。请问万部长,接下来科技部将出台哪些具体措施保证这些政策落地?

万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提高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已经有约500家获得国家支持的各类众创空间,与原有的企业孵化器、各类产业大学科技园、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一个创业的体系。除了推动众创空间的发展,去年的工作重点还是在营造一个相互连通、能够持续发展的创业创新生态。下一步怎样更好地发展众创空间,使它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众创空间未来在发展上更多聚焦于实体经济,更多用科技成果来带动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升级,更多面向市场的新需求、潜在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凤凰卫视记者:请问万钢部长,以科学家的背景,您怎么来看待最近大家都在关注“人机对战”?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经常会有比较前沿的科技成果,既符合民众的兴趣,又能引领一些科技创新,我想问,中国这样的成果其实看起来并不多,您怎么看待?您认为是体制问题还是我们发展阶段的问题?

万钢:谷歌的人工智能棋手AlphaGo在与韩国的李世石九段进行的围棋五番棋对弈中,获得了首场胜利。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我们国家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比如在“天河二号”应用、地震模拟、大飞机设计、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筛选、宇宙起源模拟、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以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繁重和复杂的劳动,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更高级的就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劳动往更高级的状态发展。但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要去研究未知事物和运动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够研发新技术,才能够开发新产品,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无论机器人还是人工智能,它们能够替代我们现有的一些工作,并创造了新的就业,提高了就业质量,使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更好的产品和生活。

环球时报记者: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工匠精神”这个词,一直以来“德国制造”的神话被认为是工匠精神的精华。请万部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对工匠精神的具体感受。您认为中国人如果要达到“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需要多少年?

万钢: 我曾在德国学习5年、工作10年,对工匠精神确实是有点感触。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一是教育的结果,德国哪怕对一个商店的售货员也要进行系统的教育。所以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我们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第二就是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于文化。20世纪初,德国制造的商品,英国人强制性地让打上原产地,德国对此进行反思,逐渐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要求,形成了工匠精神,使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当今这个创新时代,我们也要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使更多产业一线的工人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教育,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变成企业发展的文化,使每个人都把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作为自身的需求、自身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创新其实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也是工匠精神。因为只有你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才能够提升它、改进它,保证产品不断精益求精。创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优质,使它能够更符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所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每一个人都满意、都喜爱,这样品牌才能建立起来。

猜你喜欢
万钢众创科技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西安市级众创空间可资助30万元
成都值得推荐的20家大型孵化器与众创空间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