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组合发展动向

2016-07-19 08:21宦振宏
中华奇石 2016年5期
关键词:石界故事类小品

宦振宏

石界需要一些“驴友”做开创性的探索,开辟新的形式,拓展新的内容。

今年3月初举办的南上海首届观赏石博览会暨全国奇石精品展,出现了不少佳作。其中有几件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其一是“琴棋书画出雅士”(后简称“琴棋”),此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均可圈可点。

内容:去故事化

最值得探讨的是该作品内容的去故事化。

2014年上海得云轩小品展的“逐梦桃花源”(后简称“逐梦”)作品就已淡化了故事(桃花源),“琴棋”则完全去除了故事。这两组作品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事实上都对主流小品创作内容进行了突破。

小品组合最常用的是故事。故事往往妇孺皆知,很容易深入人心。乐衷此道的石友有一句话常挂在嘴边:“玩小品心中要有故事”。故事为小品组合做出了贡献,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赏石艺术形式。但也正因为“故事”成了小品组合的绝对主流,反而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障碍。再好的垄断形式在艺术上必然沦为平庸。故此笔者以为“故事化”已成为现阶段小品组合发展的瓶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品组合在内容上要有突破,首先面临的是“去故事化”。

“逐梦”的作者倪国强是资深赏石家,常出新品、奇品。在赏石实践中颇有创新与建树。“琴棋”的作者杨俊杰是画家,并非石界中人,有艺术眼光而没有石界的条条框框,意外给石界带来了新风。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淡化和去故事化的实践为小品组合创作带来很好的启示。

故事整体上属于通俗一路,意境不足。去故事化并非完全反对故事化,只是就小品组合的创作整体而言。就个体而言,也许有的作品故事化倒是最佳选择。去故事化只是要寻求更多的组合方式,让“故事”成为“选择之一”,而非“唯一选择”或主要选择。

上海赵德奇的作品常会在石界引起热议。这次展会上其新作“颜氏家训”,结合了绘画、书法、印章,还将《颜氏家训》之类比较偏门的家训类古典知识搬上了小品组合。这对当前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在欣赏艺术美感的同时,还能寓教于乐,发人深省。

内容:如何突破

今后小品组合的内容会如何发展突破呢?

故事类很形象,但内容上大多只有一个层次,偏于直白。需借形式的艺术化进行弥补。故事类小品组合如同明清的五彩瓷,鲜艳华丽,雅俗共赏。而去故事类将是小品组合今后在内容上发展突破的重点。

去故事类的主体,笔者将其分为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人景类、景物类、形式类和其他类等。其中人物类可以通过人物的形态表现问天、怀古、沉思等内容;动物类可以通过动物的个性进行表现,如健壮奋力的牛表现拓荒精神,沉稳的骆驼表现坚毅的个性等;植物中挺拔的松树可表现不屈的精神;人景类通过点景人物与景物结合,如“溪山行旅图”表现出青山秀水与行人车马的场景;景物类为纯粹景物(可以另寻树木等配饰),亦可表现“万里江山供燕几”的情怀;形式类则通过纯粹的形式进行艺术表现,如静物等。这些小品组合的共同点是没有故事情节,通过人物、景物、形式等表现作者的思想或对艺术的认知。这一类型更讲究小品石的神韵和组合布局的意境。无故事类小品组合如同宋代的单色釉瓷,简单隽永,却意蕴深厚,对人文理念的表达层次更为高深。

无故事类看似比故事类容易、简单,实际上却要难得多。在没有故事的作品中让人看出其中的“故事”,表达出心中的内涵,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是难以做到的。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艺术内涵有三个层次:视觉欣赏、情绪感染、心灵震撼。故事类往往只能做到前两个层次,而无故事类的组合却能抓住人的内心,在灵魂深处引起共鸣。

笔者在这里推荐几本书:玩景观的不能错过北宋郭熙的《山川训》。虽是山川绘画之要,却得其精髓,令人拍案叫绝,足以为我所鉴;玩雅趣的应拜读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此书尽写庭院室内之“长物”(即身外余物),物物皆出雅趣,使吾辈可知何以为“雅”;玩意境的请再读《唐诗三百首》。唐诗为诗之高峰,其意境之深远,至今仍是高山仰止。诸书之养分,对小品组合的形式设计、内容表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形式:多重长卷组合

我们再来看看“琴棋”的形式。

它由四件可各自独立的小组合组成,每个小组合各配一底座,材质相同形制相似。中心各有一人物,有坐有立,姿态各异——操琴、弈棋、作书、绘画,人物的背景或盆景、或树木、或供石、或花瓶。该组合成为展会的亮点,十多天后参加了石家庄石展,亦成关注的中心。这种形式其实在“逐梦”中已经体现出来了。

“逐梦”由七件独立的小组合构成一个长卷组合。当年此形式在上海精品展中首次出现,吸睛率颇高。“琴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些许不同。其各部分不仅独立,还有明确的名称——琴、棋、书、画。另外,四件小组合背后另配有一幅作者在宣纸上用钢笔自绘的镜心文人山水画,使各小组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笔者以为两组以上(含两组)组合可称之为多重组合,四组以上(含四组)可称多重长卷组合。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石友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曾经出现过一组较长的组合——清明上河图,那是一组到底,没有底座上的分段,各段不可分离独立展示。这种长度较长的组合可称之为长卷组合。西北有石友在画框内将奇石以粘接的方式拼字、作画,还有的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红楼梦》。

形式:多样化

赵德奇在作品形式上也进行了尝试。他的一幅“花瓶静物”,借鉴了百宝嵌工艺和油画的静物形式,将原石和矿物晶体作为主体,利用其形状、色彩,构成了一幅雅俗共赏的新颖小品组合。镶嵌工艺与粘接不同,其工艺手法更加细致,木座与奇石的契合度要求更高,形式和视觉效果也更为艺术化。将中国传统的工艺与西方的油画艺术同时引入小品组合中,使中西合璧,亦成一亮点。

当今小品组合的形式,笔者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从分组看,呈现了单组型、多组型;从三维看,经历了立体型、平面型;从安置看,出现了陈列型、悬挂型;从功用看,有观赏型、实用型,等等。

形式:如何突破

今后小品组合的形式还会有怎样的发展突破呢?

首先多重组合会继续出现,并且更新升级。

小品组合中小品石常被认为体量太小、数量太少。多重组合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尝试。现在多重组合是向左右扩展的横向组合,也有上下扩展的日字组合(或田字组合或博古架组合)。笔者认为今后还可进行前后扩展(阶梯组合),甚至可以上下、左右、前后都扩展(全方位组合)。另外,传统家具——燕几的形式也值得参考。几个小组合的底座不同形却可以拼合,做成燕几式组合。

多重组合的分段形式还可以从古代绘画中汲取养分。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砖画》以树木分割人物;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屏风分割不同场景;唐末孙位的《高逸图》以童子、太湖石分隔高士。这些都值得学习。

其次,更多地与其他艺术、工艺或文化结合

与主流艺术品、实用工艺品、其他传统文化进行嫁接与融合,为小品组合的形式开辟出另一新天地。小品组合当前虽然渐趋成熟,但总体上仍处在模仿借鉴阶段,如刚刚满师的学徒,只能仿,不能创。如何在借鉴后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第三,DIY形式

小品组合大多是固定或基本固定的。比如人物用落榫形式或胶棒粘接。笔者以为如果不落榫或粘接,而是刻意制成小底托形式,位置既可以固定,也可以自由移动。房屋、小船、骆驼、马羊甚至树木亦然。设计出一个最佳场景,几个备选场景。这样一个组合就成了几个组合。另外,玩家以后有了新的配件,还可以更换配件,轮流赏玩。玩家能自行将组合升级到“2.0版”,“3.0版”……一个组合可产生很多变化。这样玩家的参与度更大,乐趣也更大,还解决了玩家因日久而产生的审美疲劳问题。

小品组合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的发展与突破,都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在日本,行业内出类拔萃做事力求尽善尽美的人物方能称为“匠人”,类似艺术家,地位很高。备受推崇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就具有匠人精神,他说:“手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产品,等同于用耳朵静听产品的‘哭泣声。如果……听到了产品的‘哭泣声,我就会想,‘这孩子什么地方疼痛才哭泣呢?它哪里受伤了呢?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情,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的启示。”

我们是否有匠人精神?我们是否听过小品组合的“哭泣声”?这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匠人精神是一种态度。而恰恰态度决定了一切。

猜你喜欢
石界故事类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这场战“疫”,赏石人在行动
——石界抗疫系列报道
纪念石友马鸿斌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小品)《加班饭》
《多维阅读》
(小品)《一年又一年》
歇后语知多少
群贤毕至,共创石界盛事——中国(武汉)首届观赏石·珠宝·科普国际文化节在武汉客厅举办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