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产业开发模式探究
——以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景区为例

2016-07-22 01:25赛颖颖
华夏文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周至县沙河文化产业

□ 赛颖颖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产业开发模式探究
——以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景区为例

□ 赛颖颖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在地理位置划分上,东部地区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以人才、金融、科技为依托,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企业集团。中部地区结合自身文化资源发挥地方特色,江西景德镇陶瓷、河南少林寺武术、山西和安徽戏曲等民间文化产业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西部地区具有的多样生态环境、多彩民族风情等优势,使得西部地区有条件发展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虽然存在资金匮乏、技术不够、人才缺失等不足,但是相较于东部和中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学界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也展开了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和必要性,以整体性、宏观性研究为主。不过随着文化产业发展深入,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承结合程度加深,也有学者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化产业模式、政策环境、动力机制、文化市场等方面,并取得了探索性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文化传承的内涵与理论的研究。这方面,主要是关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传承的内容。二是研究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有多种主张,包括促进论、互动论等。三是关于文化传承的区域性研究,个例实证是其主要内容,如赵世林、陈桂波等以云南歌舞为着眼点,提出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到文化资源的脆弱性和较低的社会发育度,进一步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促使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赵世林、陈桂波:《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综上,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水街景区作为着眼点,拟探讨文化产业开发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发展模式,希望为陕西省今后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更好地发挥陕西省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

一、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开发现状概说

“沙·沙河——中国第一水街”,位于秦岭北麓,处在西安西线游的核心地带,是假日旅游经济的黄金区域,2010年,周至县启动县城新区建设,规划将沙河作为新区景观核心,分期实施沙河治理改造工程。以秦岭为背景,沙河为载体,建设长3.4公里具有北方特色的“中国第一水街”,意在塑造集市民休闲、亲水体验、儿童娱乐、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类主题公园。

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主要成就和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水无处不在。景区依托沙河发挥水资源优势,旨在建立一个以水系景观为核心的主题公园,相应的设有喷泉、瀑布、流水等景观,不仅增添了旅游娱乐的趣味性,也满足了游客的亲水情节。但是,由于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问题较为突出,居民饮水质量、农业用水量有所下降,甚至出现夏季旱情的状况,在这种条件下开发中国第一水街,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民俗民居等怀旧景观。水街景区内建设了许多关中农居院落文化节点,大多是复原关中地区的各种不同风格的农家建筑,其中摆设各种农具和家具,有手推磨、辘轳井、铡草刀等。既原汁原味的保留了历史文化遗产,又成为互动性极强的怀旧景观,方便游客了解关中民俗文化、农居文化。然而,部分农具农居只是简单的摆设,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程度不够。

第三,多样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沙·沙河景区的主体沙河是发源于秦岭骆峪的一条古河,原名为骆河,下游流入黑河,是《史记》中有记载的一条河流,养育了包括老子李耳、财神赵公明、文字之祖仓颉、儒学大师李颙等历史名人,更诞生了汉武寻仙、白居易写长恨歌等历史典故,周至县以世界级非遗项目集贤鼓乐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悠久的民俗文化传承是周至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在现阶段,景区除了着眼于水元素之外,在历史文化继承方面仍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虽然周至县沙·沙河景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仍有不足之处,以下我们将以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案例为切入点,探究以周至县沙·沙河景区为例的文化产业开发的合理模式。

二、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产业开发模式

1.产业开发模式的成功案例借鉴

县域文化产业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类型,县这一行政单位的划分也对周至县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既具有其他县发展过程中的共通之处,也具有自身发展的地区特性;同时周至县文化产业建设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多着眼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双赢模式。这两点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至县沙·沙河文化模式的未来走向,因此,我们从这两方面出发,借鉴陕西华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案例开发经验展开探讨。

一方面,从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来看,周至县与华县同作为陕西省基层的行政区域,都有着地方的文化特色。华县皮影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华县在开展文化产业建设时主要是根据这一特点,紧抓本地的皮影文化资源,围绕皮影制作、营销等相关产业,产生滚动效应,将其打造成一种产业,并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形成皮影为中心的产业链条,再来带动其他民间艺术产业化。以此形成集中力量到某种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当其达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发挥其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因此,周至县沙·沙河水街在建设过程中,也可以着眼于自身的文化特性,如水文化、集贤鼓乐等,把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将历史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统一。

另一方面,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来看,周至县仍有较大发展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包括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等,文化产业外围层包含有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即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等活动。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发展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即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在这一方面,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经验,其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文化资源;二是把文化产品与旅游产品相结合,建立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品景区,打造民俗文化一条街等;三是突出旅游当中的文化体验,发展“牧家乐”,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牧区文化。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推动了伊金霍洛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并且,该旗把自身的景点景区与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包头等邻近地区的景点景区结合起来,形成了多条线路并吸引了大量的消费群体。就此而言,周至县沙·沙河景区在文化产业建设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渗透性和关联性入手,找到支撑两种产业互动发展的文化机制。

2.周至县沙·沙河景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在对陕西省周至县沙·沙河景区开发现状清晰地认识之后,结合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以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共通性,笔者对周至县沙·沙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认识如下:

在景区设置上,应该更好地展现当地的民风民俗。可以将摆设性的磨盘、织布机改设成磨盘体验区、织布机体验区等等,能够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当地的文化。针对不同的节日,可以展出一些不同的民俗活动,比如手把手教剪纸,搭建戏台表演当地特色的戏剧。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栏,或在景区休息区内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这样既可以供游客休息,也可以使得游客了解到沙河的文化渊源,更好地了解周至县的历史。另外可以开设对沙河开发前后的对比的展览馆,潜移默化中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意识。

在前期必须由政府主导,加强宏观调控监管,相关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开发内容多样化,并且注重长远性、整体性开发,更好地体现“生态、人文、经济”的开发建设理念。待文化产业走入正轨之后,政府应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并逐步退出,由市场来主导,激化行业活力。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还应当融入现代文化,与古为新。

在后期的文化产业发展中避免固定模式,重在发挥比较优势。借鉴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如云南创造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民族特色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对于沙·沙河的开发,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更要充分的发挥其独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从而得出较为灵活的产业发展模式。

3.文化产业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的开发在目前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开发侧重点,但是在开发过程中都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做到合理规划,避免走弯路。

首先,政府的支持,机制体制的完善。在中央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主要部门有中宣部、文化部、广电局等,地方上,各省、区、市委宣传部中多设有文化产业办公室,各省区政府中设有文化厅等机构指导本省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些部门对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应尽力协调相关的文化机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与人关系密切。现阶段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培养中,需要更加注重商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加强有关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批精通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才能真正的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并且,应加强人才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进步和持续发展。

再次,利用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现在的文化旅游在全国各地兴起,如果没有创新,游客只来一次就不会再来了,这样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在开发前期确定一个特色,在原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消费内容,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最后,文化品牌的树立与整体推介。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知名度不高的问题,文化产品走不出去,消费者走不进来,这时就需要加紧进行营销宣传工作,利用发达的互联网,以及微信等手机平台进行宣传,树立良好文化形象,在此基础上与地区整体的推介结合,提高整个地区的知名度,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三、文化传承模式下产业开发的意义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是总量和规模小,供需不平衡,资源优势较为分散并且定位不清晰,区域特色不明显,发展模式和战略趋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限制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区域特色和定位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而定,对文化的开发亦是对文化的传承,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对于当地的文化保护、经济发展以及全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以文化为主要载体,因此文化资源对于产业的开发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不同的地域风格迥异而且分布较为不均,对文化产业模式的研究要求多样化,更好的发挥区域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有利于增强区域的文化竞争力,发展特色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有利于传承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华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吸收了众多的经验和教训并流传至今,但是一个文明总是不完美的,是精华与糟粕同在的,正因如此,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要对文化进行一个筛选。要使文化资源良好地传承,必须通过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对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与发扬,这可以说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方法。

再次,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文化主权。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平衡,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呈现地区不均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改变文化产品不足和供需矛盾的现实境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逐渐减少国外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额,保护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进而,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观,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同时,也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关系的形成。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邮编710069)

猜你喜欢
周至县沙河文化产业
沙河板鸭营销策划方案
白沙河
白沙河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浅谈周至县老县城城墙遗址保护构想
周至县猪瘟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
周至县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白云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