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液体压强题的参考答案

2016-07-25 12:26于学岩朱晓岚苏福河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教参水银橡皮

于学岩+朱晓岚+苏福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12-02

现以人教版八下配套教参,对课文里“动手动脑学物理”液体压强题的参考答案简述如下浅见,用以跟同行交流,并期望得到各位师长指教(因受篇幅所限,题的内容请参看课文)。

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共编写5道题:

例1:教参答案:因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每次橡皮膜都向内凹,而且第二次凹进得更多。我们认为:

(1)该题的完整答案应为:如图1所示:根据“力能改变物体形状”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①因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和压力;②液体内部的压强和压力都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③瓶口朝上时橡皮膜离液面浅、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和压力都小;瓶口朝下时橡皮膜离液面深、橡皮膜受到的压强和压力都大;所以每次橡皮膜都向内凹、且第二次凹进得更多些。

(2)由于瓶内密闭了空气实验证明:要用一次输液器前端的针头扎进瓶壁,连接针头的细输液管搭在杯外,使瓶内空气跟瓶外大气相通,这样橡皮膜都向内凹进现象才会明显。

(3)经查该题最早编辑在1989.10.第1版义教试用课本p119第8题如图2所示: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圆筒,两端都扎上橡皮膜,竖直地插入水中。为什么橡皮膜都向内凹?为什么下端向内凹进得更多?我们通过实验证明:竖直地插入水中以后,依据帕斯卡定律可知:密闭管内的气体能够传递下端所受的压强和压力!上端的橡皮膜是向外凸出、下端的橡皮膜才是向内凹进的!后来该题才修改成现在题中的内容。

(4)九十年代及以前的课文里,均用“凸出的橡皮膜,表示静止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能够产生压强”;我们认为:根据“力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原因”,“凸出的橡皮膜,直观表示静止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能够产生压力”!分析后再指出:“凸出的橡皮膜,能够间接表示静止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产生压强大小”。这个实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流体静力学内容的。

(5)2001.12.第1版旧课标课本p70.采用右示上图的演示实验,我们认为它涉及到流速、压强、射程、下落高度和时间等5个物理量值之间的关系,既超出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又不属于流体静力学范畴。特别是把上图图片稍加处理,就露出下图的“真面目”:下数第2个孔的射程最远!现用课本p33.图9.2-1亦采用这种装置:“说明液体对侧面有压强”,我们认为在教学中是不宜选用的。

例2:教参答案:如图3所示:根据p=ρgh,由于两个容器中所盛的液体密度相同,右边的容器中液体的深度大,所以右边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我们认为:

(1)该题最早编辑在课文里时,并没有“两个容器中盛有同种相同质量的液体”的已知条件,那时的插图十分清晰!根据“插图是重要的已知条件”来解答该题:实际测得:两个容器里液体深度:h左≈1cm、h右≈3cm。∵h右/h左≈3cm/1cm≈3.0(倍,远大于水银跟其他液体密度之比值),∴左槽装水银、右筒不装水银时:p左>p右;左槽不装水银、右筒装任何液体时:均有p左

(2)该题在比较“哪个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大”时,插图是重要的已知条件!容器底受到的压强只跟容器中液体的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而跟液重或体积等地无关!故知“两个容器中盛有相同质量的液体”是没有用的条件!通过看图就能明确深度的大小,就可以不用相同质量这一条件。但这个条件可以使有些学生误答为:“两容器底受到的压强相等”。

(3)思考题:①请比较容器底所受的压强与压力的大小(此时,压力等于容器内的液重);②若不计容器质量、请比较水平桌面所受的压强与压力的大小。

例3:教参答案:(1)在容器的左、右两部分装入不同深度的水,会看到橡皮膜凹向深度小的一侧。(2)在容器的左部分装入水,右部分装入相同深度的酒精,会看到橡皮膜凹向酒精的一侧。我们认为:

要详细分析为:内装同种液体深度如图4所示:∵p=ρhg、h左

例4:教参答案: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拦河坝随着深度的增加受到水的压强也增大,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可以使它随着深度的增加承受的压力也增大。p=ρgh=1.0×103 kg/m3×10N/kg×175 m=1.8×106 Pa。

我们认为:(1)该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①由p =ρhg可知:水越深对坝下部的压强和压力都大,下部宽,抵抗压强、特别是抵抗压力的能力增强;②下部宽增大拦河坝对坝基的受力面积,能够减小坝重对坝基的压强;③上窄下宽,能节约建筑材料;④上窄下宽,能降底坝的重心、增大坝的稳度;……以上均符合初中教学内容。(2)题中没有给出“g取10N/kg”,故此问的正确答案应为:p=ρgh=1.0×103 kg/m3×9.8N/kg×175 m=1.715×106 Pa。

(3)题中给出的“185m”没有使用,叫做“干扰条件”。

例5:教参答案:这种地漏的结构是一个“扣碗"倒扣在存水杯上,存水杯与下水管连接。当存水杯中的水满后,由连通器原理可知,水就会从下水管流出,而下水管中的“异味”则不能通过地漏进入室内,从而达到密封“异味”的效果。

我们认为:浴盆下面一要安装“反水弯(鹅头)”如图5右所示;排水管入地还要安装“地漏”如图5左所示。它们都是利用“连通器原理”封堵地下管道里的“异味”的!

因受篇幅所限,教参相关答案不再赘述。向提供图片和提出很好修改建议的王秀峰高级教师致谢!以上谬误难免,敬请各位师长斧正。

猜你喜欢
教参水银橡皮
宝宝误吞水银怎么办
神秘的教参
橡皮山
误食水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