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2016-07-25 09:22魏凤华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多校区校园文化

魏凤华

摘 要:20世纪90年代的高校合并浪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发展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从合并后的高校的发展过程看,校园文化的整合彰显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合并后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合并高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合并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

20世纪90年代,在李岚清同志“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方针的指导下,国内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布局调整,以期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就在合并浪潮中应运而生。合并后高校的发展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尤其在学科互补、资源整合、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呈现出巨大优势。但与此同时,辩证地看合并后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却并非“一合就灵,一并成优”。很多高校只注重合并的形式和物质资源的整合,忽视了合并的内涵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因此在管理上陷入了机构庞大、责权不清、效率低下、各分校貌合神离的尴尬局面。

高校是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动力站。作为高校之魂的校园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发挥着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左右着合并高校未来的发展走向。能否建立一种既适应时代需要,又能促进多校区良性运转的校园文化模式,标志着高校合并的成功与否。

校园文化以不同的文化观界定,其定义必然不同。杨晓江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信仰传统、历史使命、价值观念、办学实践、物质环境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且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指导着高校学生或团体的处事行为以及为认识理解校园内外的一些事件、行为提供参考框架的一种模式。王邦虎说,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存在方式的总貌,是一种寓教于活动的文化形态。综合来讲,本文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以师生为主体的、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为实现学校育人职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一、合并后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整合方面受到挑战

1.精神文化层面

合并前的各高校在各自的发展环境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往的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在合并之后会存在不合理之处。但是,对任何一所合并前的学校来说,要放弃或更改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十分困难的,何况这种精神层面的改变又直接决定着物质层面的改革。尤其是多学科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由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投入程度的不同,导致合并后的各分校区无法在短时期内相互融合,经常发生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学校风气等方面的冲突,使合并办学流于形式,校园文化的整合更无从谈起。

2.行为文化层面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高校教学活动、组织管理活动、课外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体现和建设,但是多数合并后的高校都存在跨区域多校区办学模式,这种空间的距离造成了校区间沟通的困难,很简单的事情往往搞的十分复杂,效率低下,产生的第一个后果就是各校区活动自成体系,依然按照原有方式独立运转,各校区仅是名称上的一致,没有能够吸纳合并后的新内容、新举措。

二、合并后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整合的对策及建议

合并浪潮中新组成的多校区高校,其表现形式有强强联合、强弱合并、弱弱增强、新老合并等,不论大小强弱,在校园文化方面都应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新的校园文化应充分吸收各自的优点和特点,取长补短,借鉴成功案例,创造出适应新发展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1.群策群力,准确定位,确定合理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高校合并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办学理念的整合。要在“一个大学”的理念下,充分论证合并后的发展,在既满足发展需要又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做好学校的定位;还要发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投身到高校建设中来,集思广益,使多校区办学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共识,促进多校区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机融合,使办学理念在继承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从而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以生为本,以师为尊,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校园文化的真正落实还需要教学制度、财会制度、管理制度、奖惩措施、人事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来保障。要缩短各分校制度改革磨合期,进而减少内耗,提高效率。改革就要从根本上入手,强调以生为本,尊师重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水平。要对学校文化有自知之明,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和能动作用,以文化自觉促进合并后的校园文化的整合和发展。增强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性,使生活在合并后的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他们对新的校园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加强他们在文化转型中的自主能力。

3.从全局出发,突出特色,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包括校容校貌、科研条件、教学手段、课外文化活动等。物质文化往往能够折射出学校的经营理念、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这些恰恰都是校园文化层面的范畴。以山东大学为例,合并后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保护学校特色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山东大学的老舍故居、德国建筑、双塔哥特式教堂等人文景观,与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一同构成学校的校园环境,身在其中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凝重和人文底蕴的深厚,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贴近与和谐,是集自然与人文、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

(2)在现有基础上优化改造多校区物质文化。山东大学从全局出发,对各个校区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名人塑像等文化景观的建设做出统筹考虑,体现合并后办学所应有的整体意识,为良好统一的新校园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杨晓江.美国学者视野中的校园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2000(10).

[4]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5]赖莹莹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lO(7):59-61.

[6] 梅娇,季诚钧.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7]尚大军,张延超.多校区办学格局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4.

猜你喜欢
多校区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关于高校多校区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多校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浅谈多校区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多校区办学格局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