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行为只是冰山一角

2016-07-26 22:10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6年7期
关键词:情绪妈妈孩子

孔沁刚

日常生活中,不少孩子会突然之间出现一些怪异行为,比如哭闹不止、动不动就发脾气、固执己见、撒谎、打人、偷窃等,更让父母烦恼的是,无论怎么分析,就是找不到原因。其实,孩子的怪异行为只是冰山一角,内心的情绪障碍才是根本原因。

判若两人的孩子

4岁的庆庆是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她,所以庆庆每天去幼儿园都欢天喜地的。可是有一天,庆庆一反常态,闹着不想去幼儿园。老师告诉庆庆妈,庆庆对幼儿园有抵触情绪,是因为连着两次在小组游戏对抗赛中败北。庆庆妈连哄带劝,教庆庆“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一再告诉庆庆,游戏不可太当真,重在参与。庆庆情绪好转了些,但从那以后,三天两头不高兴,磨磨蹭蹭不肯去幼儿园。庆庆妈发愁了:“这孩子怎么这么脆弱呢?一点小风雨都经不起!”

7岁的小北是个体格结实的男孩,上小学一年级。别看他长得人高马大,内心却不够强大,在学校碰到点不顺心的事就哭,老师过来劝慰,他就一头扎到老师怀里,惹得全班大笑。小北的爸爸感觉儿子有点女孩子气,没少教训他,还利用假期把他送到训练营去接受挫折教育,但没过两天就把他接了回来,因为训练营的老师实在受不了,小北动不动就哭,像个三四岁的孩子。小北的爸爸束手无策,说:“这孩子该不是得了什么病吧?性情像个女孩,不,像个三四岁的女孩。为什么他长不大呢?”

铭昊是一名高二男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是同学们的追赶目标,也是老师的宠儿。可是谁也想不到,突然有一天他说学习没意思,不再交作业了。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排除干扰,重整旗鼓,家长也给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带他去建筑工地参观,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当卖力气的农民工。铭昊不为所动,也不向老师和家长说明原因,就是不再用功学习。不久后,铭昊在超市行窃被捉。铭昊妈大惑不解:“昨天还是尖子生,今天就变成了问题少年,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孩子为什么突然之间判若两人?对孩子怪异行为的矫正为什么收效甚微?原因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治标不治本当然收不到理想效果。

情绪障碍是病根

孩子突然之间判若两人,出现莫名其妙的怪异行为,往往是情绪障碍的外在反映。对孩子的此类表现,家长的容忍、批评教育都不可能管用,只有增强孩子调节情绪的能力,怪异行为才可能悄然消失。

每个人都难免有情绪困扰,有情绪困扰常常是因为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遇到挫折或压力过大的情况,负面情绪便会突然爆发。中小学生自制力较差,这种时候很容易出现异常行为,只有到20岁以后,大脑前额叶发育成熟,他们才能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不会再出现冲动的反应。另一方面,孩子往往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有情绪问题不被父母重视,只好长期压制在心里,于是调节情绪的能力停留在幼稚阶段,用原始的哭闹或肢体动作来表达。所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3岁以前的幼儿,原始情绪可分为正向情绪(如高兴等)和负向情绪(如生气、难过、害怕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经验的增多,孩子慢慢会发展出一些社会化的情绪,如喜悦、幸福、紧张、嫉妒等。因此,父母首先应该观察孩子在生活中是否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或是对于不同的情绪是否会有不同的行为、表情来表达。孩子上学以后,如果孩子所感受和表达的情绪仍停留在原始的状态,像个三四岁的孩子,如高兴就拍手、大笑,生气、不高兴就哭闹、摔东西或找妈妈,父母就要警惕了,因为孩子的情绪发展和表达与他的年龄不相称,显得较为幼稚。上文提到的小北就属于这种情况。

除了孩子的情绪发展是否正常以外,父母还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是否有外向性问题。所谓外向性问题,是指攻击、破坏、违规等个人无力控制且对外界有干扰的行为问题。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生可能在焦虑、压力大、忧郁、失望时会出现外向性的行为问题。相反,有些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隐忍,不会干扰他人,甚至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才爆发,往往被父母忽略。这些内向性的问题表现方式可能是沉默、退缩、被动的拒绝,甚至是自我孤立。上文提到的庆庆就是这种情况。

研究证实,父母比较容易注意到外向性的问题,可以在早期就介入,而内向性问题比较容易被忽略,所以一旦变成被注意到的问题,通常状况已经比较严重了。比如上文提到的铭昊,长期被父母严格教育,尽管他表现优秀,但他对于失败的恐惧,以及心理压力过大,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厌烦、退缩。加上他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使父母错失了最佳的介入时机,当他表现出撒谎、偷窃等怪异行为时,再矫正情绪问题已经很难了。

有些成人有莫名其妙的偷窃欲、恋物狂甚至强迫症等,根本原因正是童年时内向情绪的压抑,以及长年的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和矫正所致。这样的问题累积到青春期或成人,以其他症状显现,处理起来就会费时又效果不佳。所以,情绪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真正的问题是调节情绪的能力发展迟缓、内向情绪不当的表达且被忽视。由此可见,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及时引导孩子表达情绪,正确矫正孩子的负向情绪,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

情绪表达须训练

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父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训练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智力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是否大致跟同龄孩子处于同一水平。因为智力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会影响孩子对于环境的了解,也影响孩子对情绪概念的理解和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如果孩子是属于智力水平、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互动能力较差的,出现情绪障碍几乎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孩子示范在各种情境中正确、多元的情绪表达方式。比如,妈妈看到孩子又犯错了,可以直接说出来:“你又做错了,让妈妈很伤心,好像是妈妈教不好。妈妈不想再说了,你自己先想想错在哪里?”“你这么大声吵,让妈妈心很烦,我不想说话了,我等一下再帮你。”经常明白地示范说明情境、个人心情、情绪表达的行为这三者的关系。情境就是“你又做错”“你这么大声吵”,心情就是“妈妈伤心”“妈妈心烦”,结果就是“妈妈不想再说了”“不想说话”。也可以用上述句式,对号入座孩子的表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关系,最好教孩子学会用上述句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渐渐学会如何适当地表达情绪。

此外,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表达情绪的不当行为是否被鼓励。很多家长常因受不了孩子的吵闹而做出让步,这就是错误地鼓励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父母或周围的人不停止这种错误的鼓励,很难改善孩子的情绪困扰。

第二,根据孩子的先天气质制订对策。

除了能力之外,孩子的气质也可能影响情绪表达。心理学研究证实,每个孩子的气质有九个向度:活动性、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力分散度、反应阈等。有些孩子比较开朗,有些孩子比较忧郁,有些孩子比较固执,有些孩子没有主见,有些孩子反应慢,有些孩子有一点情绪就大惊小怪,父母要区别对待。孩子的气质不一样,情绪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如果父母借用别人的经验,或根据家庭教育书籍所说的一般性方法应对,有可能不被孩子接受,甚至错过最佳的介入时机。

第三,营造情绪表达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是一个心理环境,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有些父母本身有负性情绪,或因工作压力过大,或因夫妻关系不睦,经常在家里情绪失控;有些父母对于情绪、冲突的处理方式不妥,采取哭闹、打骂、威胁等不成熟的方式。因此,父母看到孩子有情绪问题时,不妨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情绪表达方式,如果有的话,孩子的问题也仅是如镜子般反映出家里的问题。这时候,与其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不如先改变父母表达情绪的方式,如果父母面临压力、挫折、冲突,可以用比较成熟的方式处理,就可以减轻孩子所受到的伤害,也不会助长孩子的情绪困扰。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利用故事书、戏剧、生活事件与孩子讨论不同角色的不同观点,让孩子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父母也应利用机会,示范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如好朋友不愿意借给你玩具,父母可以跟孩子扮演自己和好友等不同的角色,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父母经常把家里的客厅当成剧场,经常做这种训练,孩子就有机会学到以不同角色的立场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调节情绪的能力便会慢慢增强,怪异行为自然会减少,甚至销声匿迹。

猜你喜欢
情绪妈妈孩子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不会看钟的妈妈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