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分析

2016-07-26 00:24单学赟孙乃同周茉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不良反应

单学赟 孙乃同 周茉

【摘要】 目的 探究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根据其诱导缓解方案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维A酸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三氧化二砷,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虽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也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是要充分考虑利弊。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7.13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属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特殊类型, 是一种恶性疾病[1]。而三氧化二砷是砒霜的主要成分。临床研究报道, 其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具有比较理想的临床效果[2], 但是由于该物质的特殊性使得其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 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临床应用是医学家们探究的热点。本次作者探究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旨在为后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1月~2016年3月收治的26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关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诊断[3]。根据诱导缓解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1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例, 女7例, 年龄19~7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9例, 女6例, 年龄19~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在临床治疗前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指标以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对照组给予维A酸治疗, 剂量20 mg/(m2·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三氧化二砷, 将0.16 mg/(kg·d)三氧化二砷, 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3 h。在治疗期间均给予两组患者进行保肝等基础治疗, 当白细胞>10×109/L时, 联合化疗进行治疗。药物具体使用时间根据临床情况实际调整, 维A酸一般口服至完全缓解, 三氧化二砷使用时间28~35 d。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以及未缓解。完全缓解(CR):患者获无白血病状态, 并且:①性粒细胞绝对数(ANC)>1×109/L;②血小板≥100×109/L;③无髓外病变残留的证据;④形态学CR:患者无需输血;⑤细胞遗传学CR:细胞遗传学检查正常(初发时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⑥分子生物学CR:分子生物学检查阴性;部分缓解(PR):原始细胞减少>50%, 骨髓穿刺提示原始细胞占5%~25%;未缓解:白血病的相关症状均未有明显的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同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8%,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1例发生转氨酶升高, 1例肌酐升高, 2例白细胞过多综合征, 1例发生体液潴留,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对照组4例发生转氨酶升高, 1例肌酐升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在发病初期具有潜在的出血症状, 早期的死亡风险比较大, 因此在早期就应该给予积极的治疗。三氧化二砷因为是毒性物质, 可以影响NB4细胞, 从而促进细胞的凋亡以及分化, 在化疗的期间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4]。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讲,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 以青年患者为主, <10岁病患较为罕见。据权威资料显示, 我国M3的发病率约比西方发达国家高出10%。占据同期AML发病率的18.7%。东北地区M3的发病率会达到20%-30%。国外资料证实, 南美洲和欧洲的拉丁裔人群发病率显著较高, 约占原发性疾病人数的15%。不同种族的发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从致病因素的角度来看, 原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尚存在争议, 继发性患者一般为化疗或放疗癌症患者, 也有使用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与烷化剂的致病报道, 和原发性患者相比, 继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较好, 该群体患者对于治疗后反应和长期生存率与原发性患者相似, 但经化疗后, 与同类疾病患者存在较大差异。

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以及其他相关化疗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情况, 其对于全反式维甲酸耐药性细胞依旧存在诱导凋亡作用, 不管是否存在PML-RARα异常的多种肿瘤细胞, 其抑制生长与促进凋亡作用均显著,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 三氧化二砷对于癌细胞作用效果和维甲酸的调节方式并无太大关联性。有研究真证实三氧化二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巯基酶活性程度造成干扰, 进而对癌相关基因表达起到调控效果, 阻碍细胞周期进程, 全面发挥抗癌生物学效应。

在本次临床治疗中, 对照组使用全反酸维甲酸, 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三氧化二砷, 经过治疗后发现采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的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单纯全反酸维甲酸治疗的对照组(P<0.05), 临床疗效显著, 与周健强等报道的基本一致[5]。但是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以及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中白细胞过多综合征和体液潴留是对照组所没有的。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与砷的毒性有关, 因为砷作为一种微量元素进入人体后会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进行结合, 并快速分布至肝肾等器官从而出现以上的不良反应。白细胞过多综合征会引起纤溶亢进、呼吸窘迫、视力下降以及骨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体液潴留时患者会出现体重加重、颜面浮肿以及心包渗出等情况, 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综上所述, 三氧化二砷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疾病的发展, 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该物质的特殊性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 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利弊, 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从而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俞罡. 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2):173-174.

[2] 伍艳萍, 刘锐棠, 余莉.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心脏毒性的临床分析. 海南医学, 2010, 21(10):13-15.

[3] 刘德鑫, 晋红丽. 三氧化二砷治疗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4):119-120.

[4] 陶晓明, 冯翠, 李虎生, 等. 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3, 26(1):18-21.

[5] 周健强, 雷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海南医学, 2008, 19(8):B153-154.

[收稿日期:2016-03-29]

猜你喜欢
不良反应
不同剂量黄体酮治疗无排卵性月经失调的对比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抗凝药治疗的影响
32546例疏血通注射液医院集中监测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