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墓园

2016-07-26 17:56孙晓青
中外书摘 2016年8期
关键词:阵亡将士国殇远征军

孙晓青

1944年9月,经过大小八十多次战斗后,盘踞腾冲达两年之久的日军终于被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的六个师歼灭了,但是,中国人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攻克腾冲的战役中,远征军将士阵亡有八千多人,地方武装官兵一千多人,盟军将士阵亡19名。

在光复腾冲城不久,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提出,为在腾冲战役中阵亡的将士修建陵园,得到了腾冲民众的热烈响应。1945年7月7日,时值“七七事变”八周年纪念日,国殇墓园落成典礼暨公祭阵亡将士大会在腾冲隆重举行。如今,以这座依山而建、清幽静谧的陵园为中心已经建成了一座远征军纪念馆,承载着一段沉重而又壮烈的历史。

远征军纪念馆的主体是始建于1944年国殇墓园,其位于腾冲县城西南来凤山下。名字来源于楚辞《国殇》之篇名。所谓“国殇”,指的就是为国作战而牺牲的壮士。名字是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所取,他还赋诗一首,云:

八年浴血抗天骄,

杀气如云万丈高。

写就一篇抗战史,

留将后世告同胞。

国殇墓园是抗战中全国最早建立的抗日烈士陵园,至今保存还很完整,且颇具规模。

陵园中,随处可见苍松翠竹、花卉芳草,犹如花园一般漂亮。陵园内,以忠烈祠后小团坡山顶的纪念塔为中心,按原有的战斗序列,沿山坡呈辐射状排列安葬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三千多名烈士的骨灰。

由墓园的大门,经过一段长长的通道,然后沿着台阶而上至第一级平台,再循石级而上到第二级平台,有一面挡土墙,上面嵌有蒋介石题、李根源书之“碧血千秋”的刻石。沿墙的两侧再向上到达第三级平台,这里就是忠烈祠了。

在忠烈祠的上檐下,悬有一块匾额,上题四个大字——“河岳英灵”,为蒋介石所题;祠堂正门上,也悬有一块匾额,上题“忠烈祠”三个大字,为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

祠内外的立柱上,悬挂着何应钦及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军、师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介石签署的保护国殇墓园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等碑记。祠内正面为孙中山像,两侧为他的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两侧的墙体上,嵌有阵亡将士题名碑石,共9618人。

忠烈祠的后面,有一高三十多米的圆锥形小团坡,坡上苍松翠柏,青草黄花,立满了小石碑,共3168座,每个碑下,都葬有一个骨灰罐,装有在腾冲战役中阵亡的官兵骨灰。碑石上则刻有这位当年攻城阵亡烈士的姓名、籍贯、军衔、职务等。

纪念塔建于坡顶,全称为“陆军第五四军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修建于1944年。纪念塔呈方锥形,石砌基座,砖砌塔身,塔体四面都镌有文字:

东面塔身为当时第54军军长阙汉骞的题词“陆军54军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座有蒋介石所题“民族之光”四个大字;

南面塔身为该军政治部主任罗履仁所题“天地正气”,座上刻有“建塔纪略”,由师长刘金奎所撰写;

西面塔身为第198师师长叶佩高所题“陆军54军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座有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所题“还我河山”;

北面塔身题有“义胆忠肝”四个大字,座有“阵亡官佐名录”。

而在墓园大门的另一侧,国殇墓园一隅,筑有“倭冢”一座,是中国军队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将日军指挥官藏重康美等人收埋,这既体现了中国人的雅量,也有让侵略者为阵亡将士谢罪守陵之意。“倭冢”两字由李根源所书。

国殇墓园的东侧,为占地22亩,总建筑面积9492平方米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馆舍建筑采取框架结构,成“V”字形,是胜利之意。

纪念馆的整体建筑为中式风格,并且有很强的寓意——面墙有城垛、垛口,那是古老的腾冲城墙的象征,也象征着在血雨腥风的滇西抗战岁月中,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血肉之躯铸成的铜墙铁壁。

纪念馆的门头上,题有“滇西抗战纪念馆”几个大字,是李根源先生所书。

走进滇西抗战纪念馆,迎面就是一座巨大的人物雕像。中间是一位很普通的远征军士兵,右边的盟军雕塑,用史迪威作代表,左边的民众代表,选的是腾冲著名的老县长李根源。这三个雕塑,代表着三股力量,一个是远征军的力量,第二个是盟军的力量,第三个是民众的力量。正是这三股力量聚集了滇西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滇西抗战胜利的基础。

展厅内的整个背景是1300顶钢盔。千余顶钢盔展示在那里,矩阵式地全部排列出来。

不管它是第一次远征戴的德式的M35,还是到印度接收的MK1、MK2、MK3,还是第二次反攻的时候戴的美国的M1,每一顶钢盔,都是当时战场上遗存下来的,都是中国远征军戴过的。要知道的是,每一顶钢盔下,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纪念馆展出的一万多件实物中,以腾冲民间收藏家、滇西抗战纪念馆名誉馆长段生馗为主,另外包括部分远征军老兵及其后裔向纪念馆的捐赠,还有腾冲县多年来向海内外长期收集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段生馗出生在腾冲乡下。那时候,腾冲乡间散落着不少抗战时期的军用物品,成为孩子们模仿电影剧情的绝佳道具。在童年的游戏里,段生馗总是扮演远征军的司令。玩战争游戏的这些道具都是真枪实弹,也许是一顶钢盔,也许是一把刺刀,他们都拿来打、来玩。玩好后又收回来,由段生馗统一保管。

在万余件实物展中,有一件用炮弹壳制作的和平鸽,是一名美军阵亡人员的遗物,是当时段生馗从一个抬伤员的民工手上收到的东西,很普通,做工也很一般。但人们可以想象,在战场的硝烟中,在战壕里,一个盟军士兵拿出刺刀,割开了一个弹壳,然后做出了这个和平鸽。它代表着他对和平的希望,和平毕竟是要从死亡上飞起来的。

后来,滇西抗战纪念馆以这只和平鸽为模板,设计出了富于象征意义的馆徽。

实物展中还有一盆“和平鸽下的九色灵土”,这是在战争结束后,从滇西松山、龙陵、腾冲各个战斗最激烈之地取回的土壤,颜色各异,那是经过激战后被鲜血浸染后的结果。

滇西抗战纪念馆的主展区采用多空间立体布展的办法,除了抗战实物外,还有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非常富有感染力。布展也非常细致,比如要展示当时盟军的飞行员是什么样子,就从他的飞行头盔、飞行服乃至小装备都一一展示,非常完整。

实物展厅的最后,是“最后胜利”的武器造型——一支步枪和一把大刀组成了 “V”字,那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反法西斯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而一顶弹痕累累的钢盔挂在步枪上,表示战争已经结束、和平已经到来。下面堆积着真实的990颗子弹和手雷,四周散落着美军、英军的各种奖章,大刀、步枪还有这么多的武器,是中国人民和盟国之间共同作战的见证。

纪念馆中还有一座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主题墙上镶嵌的是中缅印战区盟军徽标,左侧是“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八个魏碑大字,下方是铭记碑刻。名录墙主体有14个大面,曲折向前,不断升高,暗喻着中国人民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十四年艰难而曲折的抗战过程。而名录墙所使用的火山青石,也正是远征将士们坚强意志的象征。

猜你喜欢
阵亡将士国殇远征军
钱静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七律·为赴鄂抗疫白衣战士写照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眼界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美国 阵亡将士纪念日
谒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