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活塞式压缩机与液压平推式压缩机性能分析

2016-07-29 07:46王普超杜昱龙安钢集团冷轧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安阳455000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王普超,李 恒,杜昱龙,马 宁(安钢集团冷轧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安阳455000)

液压活塞式压缩机与液压平推式压缩机性能分析

王普超,李恒,杜昱龙,马宁
(安钢集团冷轧有限责任公司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通过对CNG加气站两种不同结构压缩机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比较,在CNG加气站中确定最合适的压缩机。

关键词:CNG加气站;天然气压缩机;往复运动

D01:10.19329/j.cnki.1673-2928.2016.04.005

引言

在我国CNG汽车加气站领域,子站压缩机[1]经历了传统机械式压缩机和液压平推子站系统后,出现了最新一代产品——液压活塞式子站压缩机,液压活塞式子站压缩机继承吸取了前两代压缩机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前两代压缩机的不足[2],较好地解决了现阶段子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能耗过高、噪声过大、泄漏较大、油气直接接触、液压油挥发量大等问题,促进和加快了CNG子站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液压活塞式子站压缩机[3]充分利用了槽车内天然气压力能,具有节能环保、占地少、投资省、建站流程简单、运转成本低等优点。液压压缩机[4]在国内的使用经历了从进口到国产的发展过程,因具有上述优点在国内CNG子站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液压活塞式子站压缩机的大量使用代表了子站压缩机的发展方向)。

现将立式与卧式两种液压活塞式子站压缩机从结构原理、工艺流程、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和比较。

1立式液压压缩机

1.1结构原理

工字形活塞杆将上面气缸分隔为A、B两个腔,将下面气缸分隔为C、D两个腔,如图1:

图1 立式液压压缩机

1.2工艺流程

液压站输出的高压油进入C腔,B腔的油回油箱(近似认为回油箱的油压力为0),活塞杆向下运动,槽车内气体进入A腔,(一级进气),而D腔的气体则经压缩后流出(一级压缩),进入冷却器,完成一级压缩过程;当活塞运行到极点时,液压站换向阀将会换向,输出的高压油进入B腔,C腔的油回油箱,活塞杆向上运动,槽车内气体进入D腔,(一级进气),而A腔的气体则经压缩后流出(一级压缩),进入冷却器,完成一级压缩过程。当两个这样的气缸串联时,就构成了两级压缩。

1.3特点

气缸和油缸双缸一体结构,液压油每运行一个行程,都会将气缸壁冷却一次,因此气体和气缸壁的温度较低,不需水套缸冷却;一组气缸只有一级压缩,要想两级压缩就用两组气缸;轴向尺寸相对较短,大于两倍行程,可以立式安装;各支承环和液压活塞环不存在偏磨现象;油附着在缸壁上形成极薄油膜,使输出气体内含极少量油;当密封件损坏时,天然气会向液压油中泄漏(受力分析可知:A腔气压总是大于B腔油压、D腔气压总是大于C腔油压),导致油泵声音异常,易诊断。

2液压平推式压缩机(卧式液压压缩机)

2.1结构原理

中间一个油缸带动两边的两个气缸,每个气缸分为两级压缩,如图2。

图2 卧式液压压缩机结构示意图

2.2工艺流程

活塞杆向右运动时,槽车内气体由A进入左边气缸的一级腔(一级进气),而右边一级腔的气体则压缩后经B流出,进入冷却器,完成一级压缩过程;同时,冷却后的气体由G进入二级腔(二级进气),左边气缸二级腔内的气体则压缩后经D流入二级冷却器,然后排出。

相反,活塞杆向左运动时,槽车内气体由E进入右边气缸的一级腔(一级进气),而左边一级腔的气体则压缩后经F流出,进入冷却器,完成一级压缩过程;同时,冷却后的气体由C进入二级腔(二级进气),右边气缸二级腔内的气体则压缩后经H流入二级冷却器,然后排出。

2.3特点

气体与液压油是分开的,液压油只能通过活塞杆上形成的油膜与气体相溶,气体含油量低;一组气缸可满足两级压缩;由于一组气缸满足两级压缩,则其活塞杆的杆径必须较大(根据压缩机原理,如果活塞杆的杆径较小,则相当于一级双作用压缩,而不是两级压缩),因此活塞杆的重量较大,各支承环和液压活塞环存在偏磨现象;气体温度较高,最高可达160℃。气缸散热较差,为保证压缩效率和密封件寿命,需要增加水套缸,用水冷却气缸,使出口气体温度保持在135℃以下;轴线尺寸长,至少有三倍行程的长度,卧式安装较为合理;经过受力分析,所需油压=排气压力-进气压力,额定压力为31Mpa的油泵工作范围始终在27Mpa以上;当密封件损坏时,天然气会向空气中泄漏,不易察觉和诊断,维修困难。

立式和卧式液压活塞压缩机综合比较如表1:

表1 立式和卧式液压压缩机比较

3结束语

液压活塞式子站压缩机(立式液压压缩机)不仅克服了液压平推式压缩机(卧式液压压缩机)的不足,也继承了卧式工艺流程简单、节能的优点,更具经济环保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技术的更新,生产成本的降低,更会促进加气站的建设和使用,CNG加气站[5]以后的发展会更加智能化、小型化。

参考文献:

[1]杨秀莹,刘晓红.压缩天然气加气站设计要点[J].石油工程建设,2005,31(2):46-47.

[2]李云.CNG加气站液压压缩机生产运行中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8):140-141.

[3]雷建平,周三平,李珊.节能液压式CNG汽车加气子站的应用[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0,19(6):33-34.

[4]邹虎,雷玉勇,吴雄.液压活塞式天然气压缩机余隙控制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1,32(2):31-32.

[5]张健.汽车加气子站CNG压缩机关键技术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3.

(责任编辑:郝安林)

中图分类号:TE9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4-0012-03

收稿日期:2015-10-22

作者简介:王普超(1987-),男,汉族,河南安阳人,安钢集团冷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生,主要从事设备的维修点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