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016-07-30 07:53陈淑娟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北川大禹羌族

陈淑娟

据史料记载,大禹生于北川,是中华民族继炎黄二帝之后的又一人文始祖。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为民造福,他治理水患、平定九州、建立夏王朝,利在千秋,功德无量。北川将通过打造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塑造“大禹故里,文化北川”的区域形象,使大禹文化成为北川的特色文化旅游名片,带动北川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北川大禹文化简介

(一)大禹文化内涵

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传统观念就是为家乡增光添彩。因此,总会想到和历史上的名人扯上那么一点关系,进而利用名人效应发展经济,实可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纵使很多地方,即使与名人无关,也会想方设法地区争。就拿大禹出生地来说,据笔者了解到的,就有“北川说”、“茂县说”、“陕西石泉说”等等,而关于大于埋葬处就有三处,包括:北川、陕西旬阳、会稽。绵阳民俗学家蒋志先生认为,这是仰慕先圣先贤,增饰乡辉的情感所产生的现象,对这种情感不可厚非,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大禹文化现象。

笔者认为:大禹文化的内涵可分三个层次:

1、物质层面文化。具体即是指与大禹文化相关的景观,即能够眼睛看得见的,手摸得着的,用心能感受得到的。包括有:有关大禹的遗迹,遗物,如“禹穴”、“禹迹”、“禹陵”。后代纪念大禹的建筑,如禹王宫、大禹纪念馆、禹王台;以及后人为大禹塑的雕像;还包括历史保存下来的有关大禹的绘画、碑刻、书法等。

2、制度和行为文化。如北川地区祭祀大禹的礼仪祭奠制度,民间百姓崇拜大禹的风俗习惯等。

3、指精神文化层。即大禹文化精神。包括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有关大禹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等。如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回的传说故事;有关大禹的戏剧、电视、电影等等。这是大禹文化中最高级、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二)北川的大禹文化

《墨子》言“禹产于昆石,启生于石”,大禹与夏启父子皆为“石夷”。“石夷”一般指西蜀羌乡之人,即后世所称之羌族。羌族以白石为图腾,形成白石崇拜,古称“石夷”。至今,北川地区依然流行白石崇拜,家家户户老人坟前,家家户户房屋屋顶等地方都放有大块白石。这不得不得说,就是大禹文化中所流传下来的行为文化层。“禹生石纽”之“石”,也是一种石头崇拜反映。相传孟子也曾说“禹兴西羌”。目前,大禹出生地既有汶川之说,也有北川之说。尽管大禹的出生地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论,但作为大禹文化现象早已在北川客观存在着。诚如谭继和2008年《禹生石纽简论》中所辨:1、禹生石纽是个文化问题,不是历史问题。2、石纽不可确指,汶(岷)山范围内,皆可为夏禹出生纪念地。3、作为大禹出生地,很大程度上只是后人文化心理所折射出的一种眼光在认知。北川的遗产景色和文化传承要胜出一些,但这只是大禹出生纪念地的首选地,并不排斥其他几处就不是大禹出生纪念地。大禹在北川被尊为羌人的宗神,称为独雄菩萨或独雄大王。阴历六月初六,相传是大禹的出生日。北川地区的羌汉人民很多都要去禹庙,点香烧纸等方式祭祀他们的宗神——大禹。还有的羌汉人民还要进禹穴沟瞻仰大禹的遗迹,这已成为北川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风俗习惯。在北川老县城附近,还存在着许多大禹的名胜古迹,如望崇山、石纽山、誓水柱、采药山、禹穴沟、禹床等等,还有有关大禹的摩崖石刻。北川现存的有关大禹文化历史遗迹,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再加上大禹湖、禹穴沟、石纽山等地方不仅文化底蕴丰厚,而且自然风光给人的感觉是优美,绿色、恬静、清新。此外,北川的小寨子沟、千佛山等地的自然景观也是非常优美的。因此,不论其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还是自然风光资源,利用开发价值都是很高的。总之,北川大禹文化包含着很多内容,期待着大禹文化在北川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使得大禹文化故里重放光彩。

二、北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已有开发

自从1988年开始,被北川县委、县政府很多次邀请参观禹里的专家学者们,都认为一个拥有独特浓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地方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因此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这一特有的资源。北川县委决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北川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陆续投资恢复建设了“神禹故里坊”,重新对禹穴沟景区的道路进行了修整,同时,在禹里修建了大禹纪念馆,大禹故里成为绵阳市市级风景名胜区。又加上北川县委对大禹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宣传,使得对环境的投资不断提高,也从而重新建造了禹王庙和禹王像,形成了传统文化习俗,人民在每年农历6月6日都会纷纷来此进香,以示纪念。

在80年代初期,根据发掘出的很多珍贵历史材料,得知北川原就是大禹的诞生之地。《禹生北川》是在政府的高度关注进和史志编辑的努力努力下逐步完成的,出版之后被专家学者们高度重视。从而筹建了“四川省大禹研究会”。 “大禹及夏文华研讨会”召开之后,有编辑出版了《大禹及夏文华研究》、《大禹史料汇集》等文集等近10种书刊,总共约2万多本。它还被拍摄成很多部电视专题片,以羌族乡为中心的大禹故里开始进行合理规范的开发研究。如修建了全国第一座大禹纪念馆、修建了景区道路,自然景区规划合理开发,“大禹”、“神禹”等有“禹”的名称也开始用在企业和产品上。慢慢的,禹穴沟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达到了10万以上的人数,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开端。但是1992年7月27日和1995年8月11日的两次特大洪水灾害,导致了其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损毁,损失经济三亿之多。所以,对于禹穴沟旅游设施开发的资金短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目标行动不一致,而走上了分散发展的道路,延误了文化经济等各项发展。大到全国,如:河南登封、山东禹域、山西夏县、安徽涂山、浙江绍兴、湖北武当等地,都有大禹相关的民间传说证明各自为大禹的出生地。小至四川,如:四川就有汶川、北川、都江堰市争抢,还有浙江的公祭大禹陵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公祭地。重庆湖广会馆也开始祭祀大禹。大禹的出生地、治水地、墓葬地等,都成为各地纷纷争抢的独特历史名人文化遗产。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于2007年授予四川北川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又在2008年授予河南登封“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5.12地震后,四川的北川和汶川又都同时打出了“大禹故里”这张招牌,目的在于利用大禹故里这一特色名人旅游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经济。

2、未形成具有大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目前的大禹文化热潮还主要局限于理论学术界领域。再加上“5.12”特大地震后,风景优美、民俗风情情浓郁的旅游目的地北川的形象却遭到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因地震而造成的景观和道路的破坏,也使北川乃至整个四川地区的旅游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面对这一困境,如何大力发展北川地区大禹文化特色旅游产品,显得格外重要。笔者认为,必须实现从空谈学术理论向具体实在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景区而跨越,要开发出既有影响力,又具有吸引力;既有历史感,又具有创新点的大禹文化旅游产品。总体上来看,四川在打造与转化大禹文化品牌的策略方式上,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大禹文化旅游地。北川对大禹故里这张品牌的打造还局限于每年6月6日的祭祀活动,以及修筑禹王台建筑等旅游产品。实质的影响力相当小范围,不足以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

3、从宏观上看,还尚未形成具有北川特色的整体感很强的历史人文景观布局。全国各地很多相关大禹文化旅游景区,比如绍兴、重庆、安徽等地,他们对大禹文化品牌开发,就很有辨识度。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北川相关大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部交通网络规划不详,相关大禹文化旅游景区还处于初级开发和低层次的配套。尤其是在5.12特大地震之后,整个北川县惨遭洗劫,旅游景区受到严重破坏,羌族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严重受阻。

三、北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政府提高重视度采取切实措施支持旅游发展

开发大禹文化需要高层次的政府部门出面,集合各类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及规模实力相当的相关企业进行有效的研究工作。研究会需要广泛联系一批有志于研究先秦历史和大禹文化以及夏文化的相关专家、学者开展全面而系统、广泛而深入的大禹文化挖掘工作,如将大禹的神话传说以及他带给后人的文化精神加以有效的利用和挖掘。找到一些实质的,有价值的物质信息,来充实大禹文化的内涵。

实力较强的企业则需要在研究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合自然资源打造精品的旅游路线和景区。同时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改编创作一些新的文化作品,如以大禹文化为中心的大型舞台剧进行全国巡演及按时间在旅游景区上演吸引游客眼球,使大禹文化不再是传说。融合大禹文化,打造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如在羌绣中融入大禹的构图,用羌笛和口弦创作关于歌颂大禹文化的音乐作品集,将大禹本身标志性的装扮草帽进行复原制作,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供游客收藏纪念。在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加入的同时,要融入一些微小企业甚至农村的手工作坊合力打造属于北川的大禹品牌。如将北川腊肉,鸡蛋干等农副食品打造为北川大禹牌,将羌族特色的艺术品,工艺品融入大禹文化并以大禹文化作为商标注册。以大禹作为特色品牌,联系一些有实力、有规模并且对大禹文化感兴趣的企业公司进行加盟,这样不仅能够为解决研究会资金困难问题,同时通过对大禹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这些公司和企业的知名度也得到提高,以此达到双赢目标。同时为大禹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进行有关的商标加以注册登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继而通过维护大禹故里文化旅游品牌的商标权来推动大禹文化的研究,并可以大大提高大禹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政府部门要做的就是管理,整合这几个部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建立合适的展览馆、博物馆将大禹文化作为物质的保存与发展。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出台新的政策来扶持这些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比如打造一定规模的会展服务;或者,引导老百姓开展一系列有关大禹文化的民间庙会活动,如此既发扬和传承了大禹文化及民间祭祀习俗,又给这些企业一定的发展平台。为将大禹文化发扬光大,政府部门可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北川地区旅游产业及北川经济的发展。

(二)建设大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

北川有关大禹文化的旅游资源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有效整合多种资源,来打造北川大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徐明波教授提出要对四川大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其中主要包括:大禹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四川羌文化与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地震遗址与大禹文化旅游资源,水文化与大禹文化旅游资源。她认为以大禹文化为轴心,整合上述四大旅游资源,对统筹四川区域旅游资源,恢复重建四川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家所公认的大禹文化遗址旅游资源是大禹文化旅游产品要利用的最核心资源。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处于未开发状态。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在做北川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建设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大禹文化遗址旅游资源,这一核心资源。通过有效开发利用,使之成为大禹文化旅游的核心产品。这样,北川地区作为大禹故里才有更强的说服力。笔者认为,这一核心资源也是进行大禹文化旅游整合的关键环节。

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充分体现当地的特色文化。而北川地区除了大禹文化是其特色文化之外,另一个特色文化就是羌文化。北川属于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笔者认为,在进行北川大禹文化进行有效开发时,可以把北川地区的祭祀大禹的活动,以及相关羌寨民俗民风这些独特而珍贵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在做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规划开发时,将羌寨风情融入其中,体现羌族民族特色,相信,足以能够大大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四川“5.12”特大地震后,中国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开始特别关注和重视羌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2008年11月,文化部正式将包括汶川、北川、理县、茂县在内的羌族聚居区命名为羌族文化生态试验区。这对于传承大禹文化和羌民族文化,发展羌区文化生态旅游,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打造以北川大禹故里为核心,组合汶川大禹文化遗址,北川、汶川、都江堰地震遗址旅游,北川、汶川、理县、茂县羌民族文化旅游等旅游产品,形成大区域的大禹文化旅游圈。笔者相信,通过如此大手笔的整合打造,通过挖掘大区域大禹背景文化,再加以利用打造大禹文化旅游产业。

(三)借助非遗品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

2010年5月,中国政府公示了第三批——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即为“禹的传说”,这项非物质遗产是由四川省文化厅将汶川县、北川县的“禹的传说”作为一个项目申报非物遗产的,顺利获得四川省非物文化遗产评审会的推荐和国家非物遗产评审会的认可批准。笔者认为可以借助非遗这一品牌举办相应的旅游节庆盛事活动,加大大禹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节日、盛事本质上属于短暂性的核心吸引物。节日把大批活动集中于一个相对压缩了的时间、空间之内,从而形成旅游消费的产品集群效应。同时,节日、盛会也有潜在可以发展成为事实上的品牌化产品,或者与现存的著名品牌建立联系,强化积极的品牌联想。例如,北川在每年农历三月三的“祭山会”。而 “祭山会”其实只是羌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是羌族人民的一种很原始宗教活动,本意是羌族人民到神山祈祷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羌族人民吉祥如意的一种表达。那么我们在开发大禹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考虑将大禹出生地石纽山为神山的这种习俗放大,并把祭祀大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发展成为的一个游客都可以参与的羌族民间节庆活动。正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羌族人民过羌历新年一样,举办万人跳萨朗舞,每年吸引大量游客,促进北川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多维度、多渠道进行旅游宣传

发展旅游业一定要树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而大禹是再适合不过的选择,将大禹文化作为北川旅游的形象代言,成为活生生的广告。好的文化背景和地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效益。首先,最常见的就是拍摄一些旅游目的地的风景人文的宣传片,将其上传至网络或电视,比如将北川禹里的自然风光与大禹文化相结合拍摄旅游宣传短片。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当下最普遍的通讯软件微信来宣传北川大禹文化,如制作电子文档,音乐相册等在朋友圈中转发传阅。最后还可以利用一些随处可见的路标,灯箱广告海报等宣传。

猜你喜欢
北川大禹羌族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大禹网络:这家MCN机构,捧出无数网红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小大禹”来治水
北川的味道(四题)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56 个民族56 枝花羌族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情系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