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视角下的《山海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016-07-30 18:11胡昕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观园先民山海经

胡昕

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构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山海经》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重要典籍,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是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鉴于《山海经》中鲜明的生命意识,本文从生命意识角度切入,深入挖掘《山海经》文化旅游资源,并据此开发旅游景观意象和生态养生园,构建“山海经文化大观园”,对《山海经》文化资源向现实转化提出构想。

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资源构成,和自然资源一样,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人类创造的文化资源,对人类的发展,人类历史进程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山海经》是中国古典文籍中的一部奇书,在不到31000字的篇幅里包含了大量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神话故事等信息,其包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书中蕴含着鲜明的生命意识,饱含着先民对自身、其他生命的独到观点,不仅向读者呈现出远古时期的生活状况,更是具有较大的旅游潜力。鉴于此,本文从《山海经》生命意识入手,挖掘远古先民对于生命的理解体认,及其渗透的深邃的生态价值,并试图以构建主题公园的方式对《山海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一、《山海经》文化旅游资源

生命意识即生命个体对自身及其他生命体的体验与理解。本文从生命起源、价值追求、死亡观念和先民对其他生命体的理解四个方面解读生命意识,并将《山海经》文化旅游资源分为生命神话与动植物两大部分。

(一)生命神话

《山海经》的生命意识观念多与神话故事、神怪形象紧密结合,本文以生命历程为标准,将《山海经》中的主要神话划分为生命起源神话、价值追求神话与生命归宿神话三类。

《山海经》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涉及诸多神话人物,如伏羲氏、女娲、神农氏、炎帝、黄帝等,帝江这一神话形象尤其值得关注。《山海经 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郝懿行说:“夫形无全者,则神自然灵;照精无见者,则闇理会。其帝江之谓乎,庄生所云中央之帝混纯,为鯈忽所凿七鸾而死者,盖假此以寓言也。”由此可见,帝江实为混纯(同“浑沌”)。帝江这一神话形象表现了先民对世界之初的理解:宇宙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由此出发,《山海经》的生成论可衍生出多种观点。书中多处透露带有鲜明始祖神色彩的民族起源说,如《大荒东经》中记载:“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羆”,由此可见先民以血脉为纽带,认为人是神的后代。另一方面,也可以衍生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元气论,即宇宙开始只是一团混沌的元气,元气运动使阴阳相离而形成天地,这是一个由混沌到区分的过程,天地阴阳交感而化生“五行”,“五行”生成万物。《阴符经疏》更是详实地描述了万物化生的过程:“天者,阴阳之总名也。阳之精气轻清,上浮为天;阴之精气重浊,下沉为地,相连而不相离……故知天地则阴阳之二气,气中有子,名曰五行,五行者天地阴阳之用也,万物从而生焉。万物则五行之子也。”此观点更为清晰明确地阐述了生命的起源并与《山海经》相契合。

《山海经》价值追求的神话主要集中于《海内经》、《海外经》与《大荒经》,占据较大篇幅。远古时期虽还没有明确的伦理道德,但已出现伦理的雏形,人们有一定的道德倾向,描述中具有是非善恶倾向与追求,通过对反映《山海经》价值追求的神话梳理,可发现有三种典型的价值追求,分别为勇于抗争、公平正义及对个人品性的注重。如关于勇于抗争的神话,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皆是家喻户晓的神话;关于公平正义的神话,较典型的有黄帝判案、神羊判案等;关于个人品性的神话,典型的有好让不争的君子国,又如《海内西经》记载:“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在先民的价值追求中,还有一点值得重点关注,即通过与自然的抗争体现品德追求。《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自然或曰神怪,在人们眼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是力量的代表,它们是先民在与自然较量和社会斗争中体悟出来的个体生命超越于生死之上的精神需要。

生命归宿神话在《山海经》中屡见不鲜,在先民眼中生与死没有明确界限,死亡只是转换的节点,生命生生不息,实现这种永恒的方式主要是复活、化生、不死与长寿。刑天已被斩首但仍可以复活并操干戚而舞,夏耕之尸即使无首仍可操戈盾立,但《山海经》中这方面的记载较少,书中记述更多的是化生,即死亡只是由一种形体转化为另一种形体。这种蜕化,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蜕化,也可以是人与动物之间,甚至是人与植物之间互变,鲧腹生禹,鲧以另一个人的形式复活;炎帝少女死而化为精卫鸟,由人蜕化为动物;夸父掷杖为邓林,硕果累累,夸父由人蜕化为植物从而得到永生。除了复活与化生外,先民还认为人可以长寿乃至不死,彻底否定死亡。如《海外南经》中记载“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

(二)动植物

《山海经》的生命意识不仅包括先民对自身生命历程与价值追求的理解,也包括与自身生存有紧密联系的其他生命的观点态度,人与动植物在和谐中也存在着矛盾,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紧张与冲突。

一方面,在先民眼中人与其他动植物是平等的,且希望人与动物和睦相处,这一观点在书中的理想世界诸夭之野、臷民之国、沃之国与都广之野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如《海外西经》中记载,“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同时,动植物也是先民重要的生存资源。据统计,《山海经》涉及的植物有160种,保存了113处动物、植物、矿物的原始中药档案,明确记载着中药可以医治五官科、神经科、妇科、消化科及精神等几大类别的疾病,还有一些具有养生、美容、调理作用的中药。《山海经》还记录了这些中药材不同的使用方法,共分为食、服、佩、毒、染、浴等。可见,当时人们对动植物医药价值已有了较深入的认知。

另一方面,人与动物之间存在食与被食的冲突,某些动植物还有可能带来灾祸疾病,《山海经》中有大量相关的记载,如“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书中的这些记录不仅是对时人的告诫,更体现出先民对大自然中珍禽猛兽的恐惧抗拒。这实则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失衡现象,人与其外部生存环境是紧张、对立的关系,人的生存、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人处于从属于自然的地位。

二、旅游开发——山海经文化大观园

《山海经》生命意识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主题公园的旅游开发模式有极强的时空压缩之用,因此本文拟建设山海经大观园来开发《山海经》旅游资源,彰显《山海经》古人类生命智慧魅力。

(一)旅游景观意象

旅游景观意象空间是旅游者的旅游景观经验认知空间,是旅游景观作用于旅游者的结果,代表了旅游景观的主观层面,所以探究山海经大观园景观意象,对构建山海经大观园有重要意义。旅游景观意象空间理论要求旅游景观设计能有效降低旅游者景观意象产生的成本(时间、注意力等),从而提升旅游者主体的景观体验质量。据此,山海经大观园的景观意象空间应努力提升旅游景观的“可意象性”。环境的可意象性是指有形物体中蕴涵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所以山海经大观园的场景需注意原真性问题,将该原则贯彻于山海经大观园旅游景观设计的每个方面。一方面,需要尊重真实的历史,依据《山海经》及相关记载,设计山海经大观园的旅游景观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考虑到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创造满足既符合历史又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场景。

此外,山海经大观园应通过大量文化符号的运用,提升旅游景观的可意象性,从而提升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文化是通过大量的符号传递其信息的,文化符号在旅游开发中充当重要角色。在景观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承认装饰与符号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提高“文化密度”来强化景观的文化同一性。因而,围绕《山海经》生命意识设计标志景观是构建山海经大观园景观意象的重点。首先可依据《山海经》生命意识梳理出初步的旅游景观符号序列,与生命起源、价值追求、死亡意识、乐园情节、物占思想等有关的神话记载、神灵形象等都可作为考虑对象。其次,宜选择此景观符号序列与公众山海经认知体系的交叉项,运用到大观园的建筑景观、旅游活动、标志物建设、标牌路标等多方面,营造出浓厚的《山海经》生命意识的文化氛围,予旅游者以直接可感的文化体验。如神话人物精卫、刑天、夸父等,其反映了远古先民对于死亡的理解,即认为生命是永恒的,可在不同形态之间转化,其深层蕴含着先民万物有灵的生态智慧。同时,因为诸多文学、电影电视剧作品,精卫在旅游者中具有较强的识别度,将精卫这一神话形象符号化,以雕像、图标等形式呈现出来,在增强旅游者文化共鸣的同时,也强化旅游者对《山海经》生命意识的认知。

(二)生态养生园

《山海经》中的理想世界沃之国(野)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色与美好诉求,符合当代社会的生态需求,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同时,《山海经》记载了丰富的中医学知识,堪称我国古代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著作的影响巨大。据此本文拟建设生态养生园,充分挖掘《山海经》的生态与中医药资源,形成“山海经文化大观园”的独有魅力。生态养生园主要分为生态区与养生度假区两部分,在保证《山海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倡导中医养生观念与生活方式。

生态区可划分为生态植物区、生态动物区与科教区三大模块。生态植物区主要种植《山海经》中记载过的、经过科学论证的植物,尤其是宜大规模种植、易形成强烈视觉冲击的植物,形成种类繁多、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生态动物区内引进一些《山海经》中提到而现在也存在的动物,且针对不同动物的特性,设置半野生区与饲养专区。各种旅游产品均是一种生活方式,旅游者选择产品即是选择生活方式,山海经生态养生园倡导的“天人合一”生活模式,这也将成为“山海经生态园”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养生园可开发药浴、气功等与《山海经》有关而又比较成熟的养生保健活动,并以《山海经》中医药为核心定期举办讲座、沙龙等多种活动,倡导旅游者顺应天时,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活模式,对旅游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大观园先民山海经
山海经夫诸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奇妙的博物馆
怪力乱神才是《山海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