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世界城市日 造福全世界城市

2016-08-01 17:41季路德唐为红
上海城市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

季路德+唐为红

摘要:与世界城市日的意义相比,目前的实践还不能令人满意:一是知晓度低,二是参与面窄,三是持续性弱。这种情况也不符合联合国系统举办国际性节日的规范。联合国希望国际性节日的举办城市除自身获益外,还能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甚至带给整个地区以积极的转变。联合国系统更加看重整个社会的综合准备情况,如市民的参与和支持度、当地私营企业对节日的接受度等,希望当地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扩大办节成果的惠及面及惠及力度。所以,要重视顶层设计,要在上海的城市公共外交总体思考下,编制上海本地开展世界城市日活动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关键词:世界城市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精神遗产

一、世界城市日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设立世界城市日的倡议,经过诸多努力,终于在2013年12月成为现实。作为在联合国层面通过的、以“世界”及“城市”这两个高大上名词指称的纪念日,偶然性背后肯定有其必然性。可以说,世界城市日的设立,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两股发展思潮的交集。

(一)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上世纪初,随着城市的崛起,城市建筑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建设一个好的城市。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发表的雅典宪章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在区域规划基础上,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及平衡后,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1977年12月国际建筑协会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批评了雅典宪章,认为后者对城市进行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马丘比丘宪章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显然,马丘比丘宪章已超越了物理建设层面的考虑,开始从人文角度来观察城市。

(二)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二战后,随着大投入、大产出、大污染发展模式弊端的显现,人们开始思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矛盾。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首次提醒人们必须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系统反思。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关于环境问题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2012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对已有的承诺进展情况和实施方面的差距进行了评估,讨论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显然,在联合国框架内,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步步深入。

但历史地看,上述两方面的思考都有不足之处:城市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支撑,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有突出主体责任依托,没有强调“城市”这个人类集中居住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地的关键。到了2010年10月,《上海宣言》指出:和谐城市应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态环境友好、经济集约高效、社会公平和睦的城市综合体。两方面的思考在上海世博会相遇了,城市发展找到了正确的模式,可持续发展也明确了全球应积极实践的推广新理念、形成新机制、建立新秩序这三大支柱。

二、努力把世界城市日办得更好

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上海即提出要申设世界城市日,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在外交部、住建部的领导下,中国政府的相关代表经过努力,终于通过了国际展览局大会、联合国人居署理事会、联合国大会三道程序,使《上海宣言》里的这个倡议成为现实。2014年10月以来,世界城市日已举办了两届,在中国上海、意大利米兰等地开展了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对探索世界城市日的活动模式、提高其知晓度,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目前的实践,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国内外影响力

与世界城市日的意义相比,目前的实践还不能令人满意。一是知晓度低。作为一个与上海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又起源于上海世博会的纪念日,即使在从事上海世博会工作的人群中,知晓度也不高,更不用说在中国其他城市。二是参与面窄。城市问题应该是全体市民的话题,而目前的一些活动,基本上限于专业人士参加。即使不考虑知晓度低这个因素,参与面窄,说明组织动员的面不广。三是持续性弱。尽管到目前为止只组织了两年的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世界城市日的活动应该有长期规划,各年的活动有连续性、有内在逻辑联系,但现状却是“进入一年策划一年”,缺乏持续考虑。由于这些原因,世界城市日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国内外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成了发起者及一部分人的学术性项目。

这种情况也不符合联合国系统举办国际性节日的规范。联合国希望国际性节日的举办城市除自身获益外,还能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甚至带给整个地区以积极的转变。联合国系统更加看重整个社会的综合准备情况,如市民的参与和支持度、当地私营企业对节日的接受度等,希望当地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扩大办节成果的惠及面及惠及力度。同时,办节资金的来源也是联合国关注的重点,联合国不希望国际性节日成为社会的负担,而应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应从多方面加以努力,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声誉和影响

第一,要明确性质,制定战略。一是明确世界城市日是国际组织的纪念日,是高层次、高水平探讨全球城市问题的平台,不是单纯的上海地方项目;二是明确世界城市日对中国上海的意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海世博会留下的一个纪念活动”,要从上海配合中央总体外交的角度,来组织上海本地的世界城市日事务;三是重视顶层设计,在上海的城市公共外交总体思考下,编制上海本地开展世界城市日活动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二,要完善体制,同时内外有别。一是依托联合国人居署,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国际范围的世界城市日活动,为此必须充分发挥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作为联合国人居署开展此项活动的秘书处作用;二是在上海市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依靠全市外事、外宣、对外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的工作体制,整合资源,开展活动,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同时要发挥上海通过世界城市日活动开展城市外交的协调办公室的作用。

第三,要深化主题,确立世界城市日的“魂”。一是延请著名城市问题学者,组成国际、国内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并搭建上海开展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不专设研究人员,但是必须有能力集中上海的城市研究智库力量;二是深化可持续发展研究,占领国际潮流的制高点,盯住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观点、经验,特别是不能将城市发展简单理解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住房等问题;三是建立资料库,收集世界各城市的发展经验,让世界各城市都愿意从这里寻找他们需要的答案。

第四,在联合国人居署的支持下,积极策划和组织可持续(即不是每年单独策划)的具体活动,扩大影响。一是扩大世界城市日LOGO的使用范围;二是设计类似于“熄灯一小时”的标志性、全球性、象征性的活动;三是定期做好《上海手册》的修编工作,逐步扩大作者、编辑队伍,使修编工作国际化、专业化,做好与手册相关的培训工作;四是结合手册的编写,组织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最佳案例遴选,精心设计评奖,形成品牌城市效应,确立该纪念日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五是根据联合国设定的年度主题办好世界城市论坛,结合中国实际设计各种分论坛;六是着眼长远,考虑以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为基础,进一步依托上海的友城、《上海手册》中的优秀案例城市,适时建立上海主导的国际城市联盟组织,与上海现已参加的城市多边组织形成良性互动。

第五,要重视传播,提高社会知晓度,扩大社会参与度。一是和上海外宣结合起来,讲好中国城市的故事;二是重视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适度推动世界城市日进入课堂;三是办好世界城市日网站,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活动宣传,扩大社会参与;四是充分借助市民的世博记忆,设计便于动员社会参与的活动。

第六,要考虑资源保障。一是鉴于世界城市日是上海世博会的精神遗产,要与上海世博会的物质遗产相结合,建议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入驻世博园区,比如城市最佳实践区;二是建立市场化的、可持续的资金筹措机制,建立阶段性、多元动态、全球布局的筹资体系;三是重视人才队伍的锻炼和培养,建立志愿者队伍。

责任编辑:叶治安

猜你喜欢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 联合国糖尿病日》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期待与各国智库通力协作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朝韩“打到”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