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两件大事

2016-08-01 05:43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3期
关键词:任弼时用人红军

□ 刘 峰

毛泽东的两件大事

□ 刘 峰

黎 青/图

毛泽东一直认为,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大道至简,毛泽东从自己的领导实践中感悟到,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第一件大事“出主意”重在调查研究,用好“外脑”,决策决断。第二件大事“用干部”重在识人选人,关心爱护,用人管人。毛泽东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但要抓主抓重,抓住抓好决策和用人这两件大事。

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

毛泽东一生十分注重调查研究,格外珍惜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令他自己满意的成果更是倍加珍惜。1930年5月,毛泽东经江西会昌来到寻乌县城,利用红军发动群众的有利时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弄清了当地的基本情况。后来又召开了50多人参加的总结调查会,请参加会议的人一起讨论问题,共同核对材料,集思广益,广泛征询意见,提出有益建议。

毛泽东对得到的第一手的调查材料非常重视,并利用工作间隙不断进行加工分析和提炼归纳。终于在1931年2月利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间隙,写出了10万字的《寻乌调查》。毛泽东一直珍藏着这个本子,后来经过长征,带到了延安。

毛泽东不仅注意调查研究的最终成果,还重视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尤其是对调查方法的宣传和普及,以提高全党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水平。因此,毛泽东总结了寻乌调查的经验,对寻乌调查过程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哲学高度进行高度概括,写下了《调查工作》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指出,对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又有什么不公道呢?

后来,《调查工作》由闽西特委翻印,在红四军和中央苏区广为传播。革命队伍中人人都知道毛泽东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由于当时环境恶劣,作战频繁,这篇《调查工作》在反“围剿”中丢失了。毛泽东对此一直十分惋惜。

一直到1957年2月,福建省上杭县荣山公社官山村一位农民把自己珍藏了20多年的油印版《调查工作》作为重要的革命文物贡献出来。这篇重要的历史文献终于失而复得。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异常,他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

毛泽东说,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并不喜欢,但这篇《调查工作》我是喜欢的。1964年6月,《调查工作》被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公开出版。毛泽东还为它改了一个名字叫《反对本本主义》。

领导决策要善用“外脑”

领导决策不是领导干部的专利,不能对整个决策过程都事必躬亲,大包大揽。领导干部要善用外脑去“策”,然后再集思广益去“决”。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困难更为突出。在1941年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讨论的一个重大议题是如何克服当时严重困难、坚持长期抗战。

参议员们纷纷献计献策,群策群力。时任边区政府副主席、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提案。毛泽东主席特别重视,他一字一句地抄在笔记本上,同时还加了一段批语,指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进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毛泽东后来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对此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说: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必须善于识别干部

领导重在用人,用人重在识人。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重大改组。会议决定刘少奇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从此,刘少奇跻身中央核心领导层。刘少奇之所以能够在延安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得益于毛泽东的慧眼识人。毛泽东讲过,少奇同志在实际工作中领导群众斗争和处理党内关系方面基本都是正确的,他懂得实际工作的辩证法,他系统地指出了党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个一针见血的医生!刘少奇是全面深入批判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第一人,而且对创建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卓越贡献。刘少奇地位的上升既是毛泽东的选择,也是全党的共同选择。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领导干部来说,识人是用人工作的基础,识准人是做好用人工作的前提。识人不准,就会用人不淑。识人需要掌握识别干部的方法。毛泽东反复强调,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因此,识别干部要坚持全面、历史和动态的思想和方法。

知人才能善任。识准人是用好人、用对人的前提条件。识别人既要看优点和长处,又要看缺点和局限。识准人的关键是要抓大放小,重点看长处和优势,尤其是要注重识准人才的独特优势,这是识人的主要方面。

1943年3月中央机构领导干部调整中,吸收任弼时新任书记处书记即是例证。任弼时曾赴苏联留学,以不计名利、埋头苦干、严守纪律和谦虚诚恳获得大家的尊敬。1933年,任湘赣根据地省委书记时,任弼时抵制肃反扩大化错误,保护了一批党的干部。1934年,他率领红六军团同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两支部队成为红军团结的模范。长征中,任弼时作为红二方面军政委,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推动了红四方面军同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任弼时的这些表现让毛泽东非常器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任弼时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委,抗战爆发后,先后担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41年9月起,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协助毛泽东领导和组织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

好干部是“管”出来的

好干部是激励出来的,同时也是“管”出来的。好干部要讲规矩、守纪律。如果说用干部重在对干部的激励,使得干部有激情有意愿去干;那么,管干部就是强调对干部的约束,以形成合力。好干部的培养既需要激励又需要管理,管理重在从严,要注重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管理,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落实严格管理措施并举,防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1937年10月11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陕北公学大操场召开公审大会,判处逼婚杀人案凶犯黄克功死刑并立即押往刑场执行枪决。

当时,黄克功26岁,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立过战功,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担任第六队队长。被害人刘茜,年仅16岁,1937年“七七事变”后只身奔赴延安投奔革命,先后在“抗大”和陕北公学学习,与黄克功相识相恋。很快,刘茜就发现自己与黄克功在经历、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都太大,就表示中断恋爱关系。

黄克功不愿意与刘茜分手,继续纠缠不休,竟然于1937年10月5日傍晚在延河岸边用手抢威逼刘茜结婚,遭到拒绝以后竟对刘茜开枪。刘茜受伤倒地后哭喊“救命”,黄克功又对她头部开了第二枪,刘茜当场死亡。此案震惊陕甘宁边区,影响波及全中国。国民党报纸借题发挥,诬蔑攻击共产党和红军。当时,共产党和红军在延安尚处于“立足未稳”的态势,对于黄克功究竟怎样处理呢?敌、我、友各方人士和老百姓都在拭目以待。

案发后,黄克功即被开除党籍。对是否判处他死刑的问题,在延安党内军内发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谁也不能例外;另一部分人认为,抗日战争正是用人之际,这时枪决一位革命功臣未免太可惜了,可以让他戴罪抗日、将功赎罪。黄克功本人对罪行供认不讳,也希望自己能够死在抗日杀敌的战场上,不要死在延安的法场上。

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毛泽东接信后给边区法院院长雷经天写信明确指出,黄克功过去斗争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以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因此,中央与军委便不得不根据他的罪恶行为,根据党和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的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

枪毙杀人犯黄克功这样一个实际行动,胜过十个文件和纲领,更胜过反反复复的宣传和报告。干部不仅要管,而且要严管。“不能不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厉的纪律”,这是我们共产党人成功的根本保证。规矩和纪律的生命力在于广大领导干部的自觉践行。讲规矩,守纪律,尊法律,这不仅仅是对领导干部的“管”,更是对领导干部的爱。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领导干部永远要比普通群众自觉接受更多的约束,坚守更严格的纪律。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任弼时用人红军
善于正确解决复杂重大问题的任弼时
任弼时的军事思想和实践
任弼时:一条“幸福渠”
破除“五唯顽疾”:要教育评价的“转”,也要用人导向的“变”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