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卫士李隆春

2016-08-01 07:07李文汇
党员干部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汪洋纪念碑山村

□ 李文汇



红色卫士李隆春

□ 李文汇

一个庄严的承诺,他坚守了近60年;一座不朽的墓碑,他守护了近60年;一份神圣的责任,他恪守了近60年。他就是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吉山村原党支部书记,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章获得者李隆春。

1927年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中的李隆春,在15岁的时候加入了儿童团,并成为吉山村儿童团团长。1942年10月17日,吉山战斗打响,李隆春目睹了战斗的惨烈场面,目睹汪洋等263名烈士誓死不当亡国奴、誓死不当俘虏的铮铮铁骨。这次战斗,使他深刻感受到日本鬼子的残忍和我八路军指战员的英勇顽强。他默默地下定决心,要当一名八路军战士,做一位抗日的勇士。从此,他坚定了一生跟党走的信念。

1947年5月,李隆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当时找不到党旗,他对着一本《论持久战》的油印小册子进行了入党宣誓。加入党组织后,李隆春更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他积极宣传党的主张,为解放军筹款筹粮,动员青年参军。1947年他跟随部队参加了莱芜战役,1948年参加了济南战役,胜利后他被安排在济南市工商局工作。工作以后,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每年的清明节都回乡到汪洋台抗日烈士纪念碑扫墓,和烈士们说说话,清理清理卫生。

1962年,李隆春向领导递交了返乡报告,回到吉山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来到家乡,还未到家,李隆春先来到了汪洋台上,深情凝望着庄严肃穆的纪念碑,说:“我终于可以经常来看你们了。”

回到村里后,李隆春每天清晨天不亮就来到汪洋台,清扫默念完毕后再回到村里安排工作。有烈士的激励和鞭策,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绿化荒山上千亩。为了种树,他和村民李龙门步行40多里路到涝太林场采集树种,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吃块地瓜干。历尽千辛万苦,为的是给村里节约资金,发展生产。今天汪洋台上的松树,纪念碑周围的柏树,都是李隆春亲手栽植的。他还经常告诫身边的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啊!”

1988年,61岁的李隆春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他想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为烈士守墓。他说服了老伴,把家搬到了汪洋台上两间破砖房里。那是原来存放花圈花篮的屋子,夏天太阳一晒就透,冬天顺河风一刮屋内屋外一个温度。就这样,李隆春在这里一守就是十几年:清扫卫生,向烈士默哀,整理树木,但更重要的工作是做义务讲解员。

几十年来,李隆春在守墓的同时,也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扫墓的烈士亲属。但也有少数烈士一直没有亲人前来吊唁。他心里想:“这部分烈士的亲人大都不知道亲人牺牲在什么地方,还有的可能家里已没有亲人。”于是他把这部分烈士的资料整理出来,交给政府帮助寻找亲人。2004年的春天,来自济南市天桥区人大的姬光印同志找到李隆春,介绍说,他从《大众日报》上看到一个叫肖继友的烈士很可能就是他父亲(原名姬长儒,参加革命后改名肖继友)。李隆春领着他来到汪洋台墓碑前,迅速把肖继友的名字指给他看,姬光印当即扶碑痛哭:“爹,我可找到你了,这些年我该找的地方都找了,济南、莱芜、孟良崮的战役纪念馆我都找遍了。”他朝着李隆春一跪到地:“大叔,感谢您,要不是您是个热心人,我到死也找不到爹啊。”事后第三天,姬光印一家五口人又返了回来,专门答谢李隆春,并赠送给他一套十大元帅银质像作为留念。

就这样,守墓期间,不论是成百上千的大型集会,还是前来瞻仰凭吊的个人,他都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讲述着吉山战斗。他这样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毫无报酬地义务讲解。

尽管已经步履蹒跚,但李隆春没有忘记汪洋台的英烈们,每天都让儿子用车推着他来汪洋台转转,抚摸一下陪伴着烈士们的柏树、松树。他说,只要还活着,就要到汪洋台来,直到和他们相见……

2016年5月9日,89岁的李隆春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但他倾尽一生心血缅怀烈士的壮举,依然撼动着人们的心灵。

猜你喜欢
汪洋纪念碑山村
射阳湖畔的一座威严纪念碑
山村日出
山村一天一个样
山村晚归
亘贯古今的汪洋台
八月,纪念碑在闪光
汪洋之中一条船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
汪洋湖是我们的好主任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