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难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

2016-08-01 05:58黄代起姜妍秋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6期
关键词:资本心理农村

肖 华 黄代起 姜妍秋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基于就业难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

肖 华 黄代起 姜妍秋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村籍大学生作为城乡“二元制”下的特殊群体,由于种种原因,在与城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就业难问题在他们身上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界从人力资本、财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做了相关研究,而从心理资本出发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当前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出发,选取了心理资本角度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提出培育心理资本的建议,希望为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就业难;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

一、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80年的不到3%上升到2013年的34.5%[1],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从2005~2014年这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就业率却有下降趋势,特别是从2011年起,本科生就业率更是逐年降低。2010年,中国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人数达365万,占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的50%以上,但初次就业率仅为62. 5%,比当年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72.2%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毕业生数来源于教育部网站;初次就业率根据教育部及媒体公开信息整理。

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农村大学生,却在就业上栽了跟头,他们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都比同龄的城镇大学生要低。综合学者的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现状具有以下特征:工作签约率较高,但签约质量较低;起薪水平较低;工作满意度较低;就业意向层次低;工作单位类型多以个体及私营企业为主。[2]

二、心理资本研究视角的选取依据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就业市场歧视、社会关系贫乏等。从个体自身原因来讲,农村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从心理资本角度研究农村籍大学生求职行为,以下是选取该角度的依据。

(一) 心理资本与就业息息相关

心理资本是除了财力、人力、社会三大资本以外的第四大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3],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人的竞争优势不是财力、技术,也不是社会关系,而是人本身;由于人的潜力巨大,所以相对于前三者而言,心理资本的升值空间是最大的,心理资本可以带来决定性的竞争优势。

企业认识到心理资本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因此十分青睐拥有过人心理资本的人才。而由于农村籍大学生在心理资本上处于劣势,因此他们在就业上也就处于劣势。

(二)当代农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缺失

研究发现,当代农村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资本的缺失比城市大学生要严重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缺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弱化的个性,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心理人人都有,只是轻重不同而已,但过度的自卑会产生不良心理现象,农村大学生在这一点上表现极为明显。由于经济的窘迫和社会阅历的不足,很多农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感到生活拮据,在待人处事方面没有城市大学生的自然得体,和城市大学生的鲜明对比,使得他们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研究发现,这类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缺乏自信,不敢面对、参与竞争,从而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影响了求职择业。

2.怨天尤人心理

“穷不读书,穷根难断。”很多来自贫苦农村的父母秉承这一理念,迫切希望通过教育“投资”来改变孩子乃至家族的命运,他们倾其所有也要送孩子上大学。而在面对孩子的就业难题时,许多父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许多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只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当他们就业受挫或是看到平时不如自己的同学凭借父母强大的人脉关系或充足的资金谋得一份好工作时,难免心中滋生不平衡的念头,有的学生甚至抱怨父母没有为自己提供好的条件,埋怨这个社会的不公平,怨天尤人的心理十分明显。

3.冲动型就业心理

冲动型就业心理包含了两种极端状况:苛刻就业与随意就业。一是“苛刻型”就业心理:出生于贫苦农村的大学生迫切希望走出大山、走出农村,改变父辈贫穷的局面,许多人在求职过程中不愿意去工作环境较差的基层、西部地区就业,总是想着一蹴而就,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得心浮气躁、没有耐心。

二是“随意型”就业心理:有些农村籍大学生为了尽早给家里减轻负担,同时让自己过上独立的生活,他们产生“随意”就业心理;这些农村大学生对职业没要求或者要求很低,追求“快速就业”;这种带有“随意性”的心态导致就业的质量非常低,甚至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和身边同学做比较时产生后悔心理,为日后离职、跳槽埋下了隐患。

(三)当前关于心理资本视角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比较少

国内学者在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候,大部分是从人力、财力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还有部分学者把这三种资本结合起来研究,唯独从心理资本角度的研究比较少。

心理资本理论起源于西方,西方学者对心理资本的研究也日渐丰富,而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的研究学者在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本土化的特点,开展了一些实证研究,研究对象广泛,对不同群体的心理资本均有研究,如护士、医生、教师、铁路工人等[4],而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资本研究少之又少,细化到对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从心理资本视角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具有现实意义。

三、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一)建立多方联动培育机制

1.政府统筹全局: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1)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国家通过开设专场人才招聘会和完善农村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的方式,为将毕业的农村大学生提供精准、及时的招聘信息,来建立农村大学生与企业的有效沟通。

2)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

建立健全就业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村大学生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通过立法规范就业政策,建立针对农村大学生的配套政策,明确用人单位、农村大学生以及学校和其他部门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农村大学生就业有法可依、有序进行。努力给农村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3)建立全方位的支持系统

除了从制度层面完善就业市场和营造公平的求职环境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公信力统筹高校、家庭和企业的合作。首先要大力倡导心理资本之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鼓励高校和家庭有效培育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为农村大学生心理资本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其次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企业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等手段,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和 空间,帮助其通过成功经验建立心理资本优势。再次确保对高校的心理教育资金投入,为学校优化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及相关配套机制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5]

2.学校落实责任:构建高效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1)构建良好的心理资本培育氛围

学校在提供知识教育的同时,应该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培育问题。首先,高校应将心理资本培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并通过多元实践活动加以巩固,促使他们养成主动积累心理资本的习惯。其次,高校应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资本状况和心理健康的检查,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学生全面成长的角度出发,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2)建立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6]

良好的心理防卫机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就业困难的农村籍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信心。具体包括以下措施:①帮助毕业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②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试,形成良好的心态;③通过开展各种社交实践活动,与其他积极心理因素协同培育。只有在合理的规划、充足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将自己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发挥最大效用,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家长发挥后盾作用:提供感情支持与榜样作用

1)主动关心子女,提供情感支持

农村家长并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财力、社会资本支持;但可以提供成本最低且效果最好的情感支持;因此父母在孩子求职过程中,应该积极为子女心理资本的提升提供情感支持。许多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合理的期望和适当的压力能够让孩子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但是如果父母施加的压力过大或期望值过高,可能会适得其反。因而在孩子求职的这一段时间,父母应当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与鼓励,从情感上安抚孩子,减轻孩子的就业压力。

2)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做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家庭对个体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父母一方面要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子女做好榜样;另一方面要积极关注子女的心理状态,在鼓励子女开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同时积极积累心理资本,拓展综合素质。

(二)自我的完善提高

个体特征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关键,外界的影响只是可塑性的因素。农村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解决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每个学生都要意识到心理资本对自身就业的显著作用,在校期间除了要努力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外,还要善于积累自身的心理资本。具体来说:首先,农村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社交能力,创造机会提升自信,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其次,在就业过程中,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和全面正确地评价自我,设置合理的就业目标,并为之进行积极的职业准备;此外,要学会构建自我积极心理应激机制,以就业过程中的每一次挫折为契机,寻找自身的短板加以完善,同时培养应变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力。无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应勇敢地面对,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资本,才能更加有效、有底气地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适应就业市场的竞争。

四、总结

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户籍制度环境下,大学生被划分为农村籍大学生和城镇籍大学生两个群体,由于城乡资源的分配不均,农村籍大学生在就业上整体处于劣势,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业难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品”,缓解就业难问题需抓住重点、找到关键口,而这个关键口正是心理资本。从心理资本角度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问题,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通过多方协作构建心理资本长效培育机制,帮助他们培育良好的心理资本,可以使他们更加从容地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

[1]杨希.教育部发布《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陕西教育(高教),2014(9):25.

[2]章思.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3]Luthans F,Luthans K,Luthans B.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Going beyond Human and Sociol Capital[J].2004,47 (1):45-50.

[4]赵涵.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干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杜晓静,李慧娟,王智红,等.心理资本视角下“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3):159-166.

[6]林春.当代大学生挫折与抗挫折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G446

A

猜你喜欢
资本心理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