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者出镜

2016-08-01 05:11熊继忠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现场报道电视新闻

熊继忠

随着电视新闻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记者出镜日渐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记者出镜,就是由记者面对摄像机向观众报告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即在新闻现场出镜播报,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一、记者出镜的传播优势

记者出镜是电视新闻独有的传播方式。与其它媒介相比,电视对真实时空的展示,使得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参与成为可能,同时也正是由于记者的人本化参与,再现了记者与新闻现场的真实关系,还原了人际交流的自然状态,赋予电视新闻极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

(一)记者出镜可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

出镜记者把握时机、置身现场,以面对镜头报道、面对面采访交谈、深入现场调查等方式,“带领式”地引导观众,报道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累累赘述,往往一帧画面背景、一段情景交融的现场描述、一组融为一体的现场叙述与现场音响实况,就能够最充分地体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环境信息,甚至,一个动作、一句直观感受,都能够传递丰富的信息。出镜记者以目击者、见证人、参与者的身份,边观察边报道,真真切切地把观众带入现场,观众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消除对现场的疑虑,使报道内容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二)记者出镜可以采集摄像机不能直接记录的信息

摄像机只能记录具体形象信息,而一些新闻当事人的思想观念、内心情感、人际关系,或者新闻中涉及的多方面复杂关系,这些新闻事实的要素不具有直观形象的信息,是无法或者很难用摄像机直接采集。记者出镜能够以问答或访谈的方式进行激发,使隐含的、微妙的现场信息得以外显,成为摄像机可以记录的声音或形象信息。而且,优秀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用细节说话,但有些细节的记录和表现仅凭镜头难以胜任。出镜记者在新闻现场及时准确地捕捉细节、展现细节、凸显细节,成为摄像机可以记录的部分。

(三)记者出镜可以使现场信息更加条理有序

记者在现场进行第一道把关,形成层次、段落和主题。很多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是很难直接用镜头展现,有的新闻事件的过程太长,不可能全部原样再现;有的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非常复杂,给观众很好地理解新闻造成了困难。记者出镜则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些情况,如新闻事件持续时间过长、信息较淡的,记者在事件发生发展的关节点上出镜报道,使报道的新闻事件节奏比较紧凑,较好地展现事件的全貌。如新闻事件发展复杂、信息较浓的,记者出镜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述。从而使报道更加条理化、秩序化,有效地深化和突出报道主题。

(四)记者出镜可以更好地实现转场

电视报道力戒平淡拖沓,场景、采访对象的变换若用空洞的语言去叙述就显得呆板,而记者出镜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启承转合自然流畅,使报道更加生动、活泼。

(五)记者出镜可以培养锻炼记者自身

电视记者走上屏幕作报道,为记者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记者带来了压力,迫使记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新闻敏感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以适应做出镜采访报道的要求,提高传播效果。

二、记者出镜的现存问题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现场性、时效性、参与性、过程性等特色和优势,我们在荧屏上看到的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欠佳,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梳理电视新闻的实践,记者出镜播报尚存在误区,导致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一)“播”代替“说”,记者身份衰减

出镜记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交待现场、重在描述,出镜主要是为营造一种“面对面”式的人际传播语境。这就注定出镜记者应当以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表达,应当尽量“说”而不是“播”。但恰恰有些记者,把播音员和出镜记者混为一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及行为标准认知出现偏差,以“播”代替“说”,导致角色失调。这些出镜记者似乎在以播音员的标准作为指南,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完全是在“念稿”而不是“讲新闻”。

(二)随意选择“现场”,有效信息衰减

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不仅指记者出镜的场景、环境,它更应该是一个信息源,是让受众捕捉信息、感受氛围的具象、特定的空间。这个现场应该与报道内容有着必然联系,依附于报道事件而存在,因而成为现场报道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一些主持人凭着优越的外在因素走进了出镜记者的行列,虽然有着清新的形象、伶俐的口齿,具备一定的镜头感,但一旦遇到复杂的新闻现场或者事件突发变故,就基本丧失了对新闻现场的判断力。在做现场报道时,对“现场”这一重要元素未给予足够重视,不把握时机,随意选择“现场”:或大而化之,缺乏场景的典型性;或长时间固定于一个场景,使受众无法发现、捕捉新的现场信息;或将镜头对准一个“伪”现场——并非是事件发生的真实空间,或与真正的现场相距甚远。镜头前装腔作势,关注自己多于关注现场,画面信息贫乏单调,难以传递给受众更多直观而富有内涵的信息。

(三)过度追求接近性,新闻价值衰减

接近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它不仅仅局限于空间的概念,还包括心理感情上的接近,年龄性别上的接近,兴趣爱好、职业上的接近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新闻越具有接近性,越为受众所关注。正因如此,从报道的内容到报道的视角,追求与大众的接近性成为各媒体新闻节目的一种内在要求。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也不例外,它以独特的“现场”优势、进行式的特别方式,关注和反映着我们眼前和经历着的社会与生活。

(四)缺失现场评析,理性深度衰减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往往边报道新闻事件边作出现场述评。记者鞭辟入里的分析成为报道中的闪光点。然而,在电视现场报道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提问能力不足,随意性强,采访中充斥着大量的“请问,你有什么感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吗?”等模式化提问,再加上缺乏倾听意识,只顾自己表现而忘了记者的本分,使采访流于表面,无法深入,拒绝甚至摒弃对新闻事件发表议论。无可非议,适度减少记者的评述,让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还原于现场,以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心理是应该的。受众当然厌烦那些毫无信息量的浅薄而老套的议论,受众希望直接从现场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因为采访不足而完全杜绝记者的评述,使现场报道完全失去了必要的理性剖析,往往造成报道将新闻事件的现场或表象信息不加梳理、不加剪裁地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对报道内容仅仅停留于肤浅的感知层次,而难以作出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

三、记者出镜的职业素养

(一)出镜记者要内外兼修

一是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要随时做好面对突如其来新闻的准备,平时多学习多思考,丰富自己的阅历,做好知识储备和准备,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甄别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如果说记者的眼睛是锐利的武器,那么出镜记者的现场观察力就是最敏锐的扫描仪,新闻现场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动作都不能逃离他们的眼睛。只有观察得深、观察得细,才能讲得精彩、问得到位。三是发现的能力。就是职业的敏感度,就是发现新闻事实、新闻角度、新闻背景、发现新闻中值得追踪的蛛丝马迹的能力。什么信息值得放大,什么信息应该放弃,采访对象透露的什么问题应该穷追不舍,什么话语应该及时打断以免偏离主题,同样的事实从什么角度更有利于深度挖掘等,职业化的发现能力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提炼。四是语言表达能力。记者出镜报道,是随着新闻现场发生的变化,就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的人、事、景以及由此引发出的联想,及时组织语言,进行现场口述、即兴提问或发表评述。新闻事实稍纵即逝,没有时间让你反复推敲字句,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语言逻辑性要强,表达流畅、出口成章,让观众一听就明白。并且要保证在新闻现场说的话能直接用到节目中,因为后期制作时不能对出镜记者的语言进行修改,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五是重视出镜形象。出镜记者提倡本色出镜是为了展示记者亲切、真实的一面,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切感、现场感。但并不等于出镜记者可以不修边幅、随心所欲、我行我素,记者出镜时应对自己的身体动作、着装仪表等方面严格要求,避免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动作带上屏幕。着装要庄重大方,与采访环境和谐一致,在镜头前要稳重,无论是坐、是站、是行,姿态都要端正得体,避免故作深沉或自我欣赏,否则,这些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将影响新闻的总体传播效果。

(二)记者出镜要恰到好处

一是选择适合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一般来说,动态报道或事件报道更适合出镜。但这并非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从记者出镜特点出发,那些内容单一、时空相对集中、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题材,特别适宜记者出镜做现场报道。非事件性新闻、典型经验、综合成就等题材的新闻报道也常以记者出镜作现场报道的形式来增强现场感、可视性,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某些报道中,记者出镜千万别把自己变成整个新闻报道的一部分。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许多新闻事件,一般都是“正在进行时”,稍不留意就错过机会,所以记者到达现场要把握好时机出镜,使自己出镜报道的解说能与事态的发生或发展同步进行。同样,在出镜采访提问时,也需要记者善于看准时机进行采访。记者一进入现场必须保持头脑冷静,不受外界各种情况的影响,不被环境气氛所牵制,只有这样,才能积极主动,掌握“火候”,选择适宜的时机出镜报道,以真实、生动的报道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三是选择适宜的场所。人总是离不开环境的。记者出镜选择怎样的场所,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出镜的效果。如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出镜,应当考虑的是:能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画面是否生动典型,能否与报道的声音搭配,千万不可出现声音与背景画面两张皮现象。如果记者是在访问中出镜,应当考虑的是:能否让双方都静下心来,形成融洽的谈话气氛,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能否录到清晰自然并能显示访问对象的身份或工作特点的音响、画面等等。适宜的出镜访问场所,要根据具体的访问对象、访问内容和实际条件来决定。出镜与否,我们可以用“三要三不要”的原则来衡量,“三要”即:画面背后的故事,要说;现场感受到的东西,要说;异地采访时,必须多说。“三不要”就是:画面里有的内容,不要说;导语式的内容,不要说;无关紧要的内容,不要说。检验“三要三不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镜被删除后,整条新闻是否会受到影响。

(三)出镜采访要提问准确

要避免套话,视被采访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问题问得贴近生活、贴近主题、贴近现实。一是注意语言的简洁,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长、过多。因为采访语言的繁琐会影响被采访者的注意力,问得多,不一定答得全。提问最好化整为零,变大为小,环环相扣地引入主题,这样既能使被采访者答得清楚,又会使观众听得明白。“请你谈谈体会”这样的问话在新闻中我们时常听到,被采访者虽然知道手持话筒的记者问的大概问题,但不知道具体从哪个方面入手。二是提问少带诱导性,不要框住被采访者。我们一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常常带有强加于人之嫌,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为被采访者定好了框、做出了结论。面对这种问题,被采访者或拒不回答,或只能被动地为采访记者的问题作一些补充。因为采访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下了结论,被采访者恐怕就只能顺着竿子往上爬了。因此,出镜记者要言简意赅、单刀直入地切入问题的核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提问要有的放矢,分清对象,少讲套话。我们有些记者在采访时提出问题往往缺乏独到的见解,不管对象是领导、专家还是职工群众,动辄“能不能请你谈谈体会?”“可否请你谈谈感想?”这种提问,丝毫触动不了采访对象的兴奋点,更刺激不了被采访者的热情,当然也就无法谈到获取生动丰富的素材了。

记者出镜是电视新闻最敏锐的目光,最明快的表达。出镜记者从传播本质上讲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三者,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拉近信宿与信源的距离,最理想的状态是零距离。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既要能够准确把握电视传播规律,又要具备很高的新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电视镜头前挥洒自如,只有这样才能报道出新闻精品。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现场报道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浅谈现场报道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美惠子姐姐聊采访技巧(上)
电视节目采访中—如何让你的采访对象打开心扉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新闻现场报道中细节的捕捉及运用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