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与连贯问题的探讨

2016-08-01 09:51陆洁瑜
关键词:翻译教学

陆洁瑜

[摘要]连贯与衔接手段的识别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语篇翻译的质量。在翻译教学中,我们既要要求学习者能准确识别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又要引导他们在译语语篇中创造性地再现相应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本文结合英汉翻译教学实例对语篇的衔接方式及其连贯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显性衔接;语法手段;词汇手段;隐性衔接;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010-05

引 言

衔接的概念自1976年在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非常多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衔接与语篇连贯的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观点,衔接是一个语义的概念,存在于语篇内部,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便产生了衔接[1]。

连贯和衔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黄国文关于连贯的定义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2]。胡壮麟提出“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3]。此外,张德禄和刘汝山对语篇衔接和连贯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认为“语篇连贯是指语篇内外所存在的语义和结构上的纵横交错的各种联系”[4]。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区别语篇与非语篇的标志,可以说没有连贯就没有语篇。

以语篇为翻译对象必然要考察其连贯性,从语篇构建的角度可以说语篇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和重构过程。纽伯特和施瑞夫[5]指出,基于文本的翻译旨在目标文本中建立起在功能上等同于原文本功能的连贯,因此,我们应该把保持连贯作为充分翻译的一个客观标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能准确识别源语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又要在译语语篇中创造性地再现相应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这就要求译者要了解两种语言谋篇布局方式的异同。因此,如何让翻译学习者识别并运用英汉双语中有效的衔接手段,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衔接效果,成为翻译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以下将结合英汉翻译教学实例,对英汉翻译中的显性和隐性的衔接手段和连贯性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一、 显性衔接手段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语篇连贯可以通过表层形式的显性衔接得以实现,也可以借助深层结构的隐性衔接来获得。显性衔接的语篇带有明显的形式标记,句与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晰明了,是语言表层、形式上的连接,是构成语篇连贯的有形网络。显性衔接的实现可以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两种方式。

(一) 语法手段

韩礼德指出语法衔接手段有四种:照应(reference)、代替(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词(conjunction)[1]。

1. 照应

照应是指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6](14)。韩礼德和哈桑把照应分成三类: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1](37)。

1a. “I hope you will understand me when I say it sincerely and frankly. First of all, we need to meet our own national interests—we should develop Russias Far Eastern territories,”he said.

1b. “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在说这番话时是真实而坦率的:首先我需要满足我们自己的国家利益——我们应当开发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他说。

英文原句中代词it是指示照应手段,预指其后的句子。中文没有将代词it直接译成“它”,而是用“这番话”来替代it所指的句子。与英文常用照应手段来进行衔接不同,中文常常采用替代或者重复某个词语、词组或句子的方式来突出信息或增强节奏感,从而实现语篇的衔接。此处中文把it译成“这番话”,提示了下文的话语内容,实现了冒号前后上下文的衔接过渡。

2. 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项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项,替代与被替代词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句子间的衔接关系,替代不仅在表达上避免了重复,而且使语篇更连贯。韩礼德和哈桑把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从句替代[1](90)。

2a. Viadimir Putin, Russias president, has fended off Chinese requests for a speedy approval of billiondollar oil and gas projects sought by its fastgrowing neighbor during his state visit to China this week.

2b.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iadimir Putin)在本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回避了中国关于快速批准数十亿美元规模油气项目的要求。中国这个发展迅速的邻邦一直在寻求达成此协议。

原文中短语sought by its fastgrowing neighbor during his state visit to China this week作为后置定语修饰中心词approval,译文将该短语译成独立句“中国这个发展迅速的邻邦一直在寻求达成此协议”,得到突出,并用“此协议”来替代“关于快速批准数十亿美元规模油气项目的要求”,加强了句子间的联系和语义的连贯,也避免了重复和啰嗦。

3. 省略

省略是指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为了避免重复,是表达简练、紧凑、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1](61)。被省去的成分一般都是已知信息,保留下来的是新信息或重要信息,韩礼德和哈桑认为省略可分为三类: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从句省略[1](147)。

3a. The company said it was planning to spend up to US440m to open about 400 stores in the next three to five years, including 10 Guy Laroche outlets in big cities such as Shanghai and Beijing by next March.

3b. 该公司表示,(它)将计划支出多达4000万美元,在今后3到5年内开设约400家店铺,其中包括明年3月之前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开设10家姬龙雪专卖店。

“内指照应指的是语言成分的参照点存在语篇上下文中”[6](16)。内指可分为回指和预指。回指的所指对象位于上文,预指的所指对象位于下文[6](16)。本句英文开头用代词it指代前文刚刚出现的the company,属于回指,相应地,译文若用“它”回指“该公司”,是文本内容前后连贯呼应。然而,英汉两种语言里,人称代词的使用存在差异。英语语篇的衔接要求把照应关系表达清楚,而汉语往往能不用照应手段就不用,因此英语使用人称代词的频率高于汉语,而汉语通过省略和名词的重复来表达照应关系的现象又远超英语[6](38)。为避免啰嗦,it此处建议省略不译。

4. 连接

连接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因果、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7](184-185)。语篇连接既可以通过连接成分联系,也可以通过意义间的从属关系等来表示。英汉语篇连接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的形合特征和汉语的意合特征。英语注重形式,语言组织结构完整,通常要靠连接词或词组表达逻辑关系,语篇连贯成显性,而汉语注重意合,可以通过语义联系上下文,因此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省略连接词,逻辑关系也在词义中推敲得出,语篇连贯成篇。

4a. Russias sales of oil and other resources have now overtaken arms as the countrys most valuable exports to China, which sells mainly clothing, shoes and home appliances in return.

4b. 俄罗斯的石油和其他资源销售目前已超过武器,成为最重要的对华出口产品,而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是服装、鞋类和家用电器。

4c. 俄罗斯对华出口的主要是武器和现已赶超上来的石油及其他资源,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主要是服装、鞋类和家用电器。

英文中,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表示主从句间的转折关系,即主从句在实际意义上是相对的,主句表达的oil and other resources as Russias most valuable exports to China与从句的clothing, shoes and home appliances as Chinas main exports to Russia暗含对比。此时,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相当于由连词though等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翻译时常加上“尽管”、“却”、“而”等连词,使译文流畅,语气贯通。译文4b使用“而”进行连接,突显前后小句间意义的对比;译文4c调整了一下前后句式结构,即使省略了连接词也不影响前后两句的对比关系。

(二) 词汇手段

韩礼德和哈桑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1]。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3]。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2]。这种词的同现关系与语篇范围关系密切。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特定的语篇必然要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那么,与这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比较集中,而其他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

5a. Japan has in the past, provided aid to the three “heav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eing 767 and the 777, on which they had a 15 per cent and 20 per cent worksharing agreement respectively. The exact amount of subsidies each company received is unclear. The money is either channeled through nonprofit agencies, most notably the international Aircraft Development Fund(IADF), or goes to the companies directly from the Development Bank of Japan.

5b. 日本过去曾就开发波音767和777向三大重工提供援助,这三大公司曾分别签署协议参与了15%和20%的研发工作。外界不清楚每家公司收到的具体资助金额。援助渠道主要是经由国际飞机开发基金之类的非盈利机构,或是直接由日本开发银行汇入各公司。

本段英文运用词汇的同现与复现手段,用aid, subsidies, money 来反复表示financial aid。译文也使用了一组近义词“援助”和“资助”来表述同一个语义。原文中的provided ,amount ,Bank ,Fund等与aid, subsidies, money 之间都是同现关系,这在译文中也同样体现出来了。这种词汇变换的手段,有助行文的变化,避免重复啰嗦,也有助于实现语篇文本的衔接与连贯。

二、 隐性衔接手段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在语篇中我们发现衔接和连贯并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有时候有衔接的语篇不一定连贯,没有显性衔接的语篇并不一定不连贯,隐性衔接属于语言深层的、意义上的连接, 像是一张无形的网,虽然并不可见,却能使语篇很好地连贯起来。张德禄和刘汝山[4]探讨了隐性衔接,认为“隐性衔接是一种在句子级甚至更大单位上的省略现象……省略的部分无法在上下文中找到,只能由听话者或解释者根据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推测出来……”。简单来讲,隐性衔接就是在文本中找不到明显的衔接机制,但是却能使文本连贯可读的衔接,总之,只要文本是连贯可读的,这些衔接就起到了它们的作用。 如张德禄和刘汝山[4]所言“由交际者的共有知识、共有文化背景和现有情景语境等引起的隐含意义不能在形式上表现出来。从而在语言形式上留下了许多空缺(missing links)。这些空缺的弥补反过来又需要听话者借助交际者的共有知识、共有文化背景和现有情景语境等来推测完成”。当然,大部分学者也都承认,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其实是密不可分,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为语篇的连贯性发挥作用的。

6a. Our territory is vast. The distance between our sources of power in the west and their eastern distribution destination is great, and as a result the quantity of energy that needs to be transported is huge.These factors place high demand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technology.

6b. 我国地域辽阔,西电东送距离远、数量大,对输配电技术发展提出了很高要求。

英文原句中运用了不少显性衔接手段,如vast,great,huge是词汇的复现关系,连接词组and as a result体现了因果逻辑关系,These factors照应前文所提到的几个难点因素,但我们在通读全句后可以确立这个语篇的话题为“西电东送”。“西电东送”是国家的重大工程项目,指开发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地区。由于“西电东送”是国内的热门话题,基于中文读者的共有知识和文化背景,中文译文中以此形成“话题链”来进行句式的调整,很好地解释了the west是our sources of power,而东部是distribution destination。译文在形式上隐含了一些不必要的显性衔接手段,却一点也不影响中文语义上的连贯。

让我们再看以下笔者的一个翻译教学实例:

7a. This is the best marketing plan Ive ever read. No ifs, ands, or buts about it.

7b. 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市场计划,整篇没有一个如果、和或者但是。

7c.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市场营销计划,无需假设,无需增加,无需其他改动。

7e. 这份营销计划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份,这一点毋庸置疑。

7f. 这是我至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市场计划,没有过多的废话、简洁明了。

英文原文中的 “best” 与第二句 “No ifs, ands, or buts about it.”在英语的文化语境里是一种隐性的词汇同现关系,由于这个句子缺乏显性衔接手段,翻译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翻译可谓五花八门,7b和7c是错误的译文,7e和7f两个译文都可以接受。7b把原文的修辞坐实了,令人以为整个文件中果真“没有ifs, ands, buts这些词”;7c仅仅是字面“直译”,不仅未能转达基本的“语意”,反而会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7e和7f都是正确的理解,7e指说话人对这份报告没有任何意见;7f指报告本身的行文措辞非常好,这两种理解都是对的,都是译者借助源语的文化背景和情景语境等隐性衔接手段来推测完成的合理“意译”。

三、 结 语

随着语言研究的重心从句子转移到整个语篇,翻译实践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而使得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意识到要让学习者对原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就必须将原文语篇看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以语篇分析理论为翻译过程中的基本立足点,从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既要让翻译学习者对原文语篇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进行分析,又要启发他们在译语语篇中创造性地再现原文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特征。同时,还要引导学习者对英汉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进行探讨,找出灵活的方式转换源语语篇的衔接特点。以上是笔者将语篇分析的主要理论——衔接与连贯运用于翻译教学实践的一次尝试,翻译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更大范围或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 K. &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 张德禄,刘汝山.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5] Neubert, A. & Shreve, G. M. Translation as Text [M]. Kent: the Kent University Press, 1992.

[6]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 胡壮麟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
多元互补模式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