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教子

2016-08-02 01:26李训刚
志苑 2016年3期
关键词:陶侃教子典故

●李训刚/文

陶母教子

●李训刚/文

陶母湛氏(243—318),即田园诗祖陶渊明曾祖、东晋开国元勋陶侃之母,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晋书·陶侃母湛氏传》中记载的陶母“教子惜阴”“截发筵宾”“送子三土”“退鲊责子”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幼学琼林》有:“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陶母湛氏是三国时期吴国人,16岁那年,嫁给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三国归晋后,家道没落,便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浔阳 (今九江),不久陶丹便因病去世。陶母湛氏以纺织谋生,供年幼的陶侃读书。

湛氏小时候尽管只受过一点启蒙教育,但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一天陶侃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时光流逝就像她手中的梭一般快,使陶侃懂了珍惜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

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原来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母亲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厚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

陶侃在浔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想到她老人家还在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心里很不安。有一次,陶侃便要部下带一坛子咸鱼干送给母亲,陶母问清了这坛咸鱼是公家的东西时,拿过笔墨,写了个“封”字,贴在坛口上,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母退还鱼干的举动,教育和影响了陶侃的一生。

湛氏拉扯着陶侃,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浔阳,特来陶侃家借宿。家中早已无钱买米,她趁客人们闲坐寒暄之际,毫不犹豫地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范逵感叹道“有其母必有其子”,便向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领枞阳令。

陶母可以说是整个九江地区的母仪典范,是她“教子惜阴”的典故,让后人懂得惜时如金的处世哲理;“送子三土”的典故,教后人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人生价值观;“截发筵宾”的典故,树立了自古以来“先人后己”的最朴素的人文思想,启迪无数的后人,成就了陶侃的丰功伟业;“退鲊责子”的典故树立世人为官清廉,一心为民的最早的廉政教材,奠定了陶侃的历史地位,通过陶渊明的继承,隋唐的推崇,明清以及后来陈氏五杰的发扬光大,成了九江人的思想底蕴。◆

猜你喜欢
陶侃教子典故
陶侃惜谷
铁匠教子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节俭的陶侃
《颜氏家训·教子篇》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借鉴作用
教子无方
陶侃运砖头
大将军小细节
闻鸡起舞
“不靠谱”的教子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