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中医保的挑战与机遇

2016-08-02 06:48徐玮
中国社会保障 2016年4期
关键词:总费用医疗保障医疗保险



供给侧改革中医保的挑战与机遇

■ 专栏

s

徐玮

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副局长

医疗和医保就带有很强的“供给侧”色彩,只是医疗偏于“服务型”,而医保则偏于“保障型”。

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后,“供给侧”这个名词是越来越火了。专家说,“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意思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医疗和医保就带有很强的“供给侧”色彩,只是医疗偏于“服务型”,而医保则偏于“保障型”。

先来看医疗服务。近20年来,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卫生总费用的变化中可见一斑。据统计,199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761亿元,2014年已上升到2.5万亿元。医疗费的增长,首先可以理解为疾病原因造成,这几年我国疾病谱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城市化、收入增加和老龄化导致的非传染性疾病突增。另外,人口老龄化也带来大量的医疗服务需求。但除了因人口、疾病等客观需求因素以外,事实上,影响医疗服务行为并最终影响卫生总费用的仍有很多主观的供给因素。

以高新设备为例,据统计,这几年,国内医疗机构进口高新设备购买量激增,仅2014年就进口CT机755台,金额达6.2亿美元;MRI的进口额也达到7.6亿美元。此外,诸如城市医疗中心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虹吸”效应,“多点执业”“互联网医疗”“打造交通圈”带来的就医便捷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提供了并不是必需的医疗服务。

再来看医疗保险。简单地从制度本身来看,医疗保险是通过社会统筹来筹集医保基金,从经济角度对患病的参保者予以经济帮助,以防范或缓解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的发生。

但医疗保险也是符合“供给侧”特征的。一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的提供。健康者参加医保以后,可以解除后顾之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其他需求;而对患病者来说,参加医保后,将极大地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恢复,尽快返回劳动岗位。二是医疗保险有助于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助推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三是医保基金和管理服务过程中积累的信息,可以参与卫生资源配置,有利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药品、器械、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以及卫生服务的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那么,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医疗保险又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呢?

首先,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经济运行去杠杆、工业去产能、楼市去库存的过程中,特别是要切实做好劳动者在就业变化、城乡变迁过程中的医疗保障工作,以充分发挥其在“三去”过程中的“稳定器”作用。

其次,要在确保制度平稳运行的前提下,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争取进一步给企业降低成本。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出台了降低企业医疗保险费的工作方案。但医疗保险一手牵着社会的筹资成本,一手牵着参保人员的待遇,基金是维系医保制度平稳运行的根本,因此,在企业减负政策方案研究过程中,必须统筹考虑企业负担和参保人员保障需求的问题,确保制度运行更可持续。

再者要正视医疗保障的短板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参保覆盖率也稳定在95%以上,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和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但同时,城乡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依然较为普遍,医疗保险精准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此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速进展,以及失能失智人员的需求,更显出我国“长期照护制度”的短板。

如何发挥医疗保险对卫生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公立医院的结构性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让有限的医保基金充分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需求,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利用医保信息促进医疗技术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或许是医疗保险应有的“供给侧”改革思路。

猜你喜欢
总费用医疗保障医疗保险
医疗保障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京、津、沪、渝四直辖市卫生总费用的比较研究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贵州:三重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中国卫生总费用快速推算研究:以2011年为例
关注儿童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