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

2016-08-02 20:42祖标林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林州林县红旗渠

摘 要:红旗渠精神是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包含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领导宗旨;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行动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和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靠双手,仅凭一锤一钎,克服重重困难,苦干十年,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同时,也孕育出宝贵的红旗渠精神,正是红旗渠精神领导林县人民走出贫困的今天,走向致富的明天。

关键字:红旗渠;林县;精神

红旗渠是上个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林县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石多土薄,严重干旱缺水。据史料记载,有时常年干旱,庄稼曾经颗粒不收,粮食产量低,人们得不到好的生活。在修建红旗渠之前,林县也修建过其他水利类的工程,但都是杯水车薪,只能使部分村镇的庄稼得到灌溉,并不能缓解全县缺水的情况。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林县人民面对大自然的逼迫,为了改变祖祖辈辈缺水的面貌,克服种种艰苦的自然条件,开始着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

1959年,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甚至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多底的水库也都见底。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1960年2月,先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又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开始着手准备红旗渠的修建工作。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1960年2月,原林县县委在对林县山川河流和区域人文地貌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勘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考察、设计,毅然决定带领全县人民动工修建红旗渠,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当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期,资金、物质、粮食、技术十分匮乏。面对重重困难,具有大无畏英雄气概的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在建设者们每人每天6两粮食的艰苦条件下,用汗水、血肉和100多条生命,投资1.25亿元(其中7878万元是林县人民勒紧裤带自己投入的),苦战十年,硬是在巍巍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开凿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乡候壁 断下的漳河上。全渠由总干渠及3条干渠、数百条支渠组成,总长2000公里。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墙高4.3米、底宽3米,引水量20立方米/秒。总干渠及3条干渠共开凿悬崖绝壁50余处,斩断山崖264座,跨越沟涧274条,修建隧洞、渡槽、涵洞等各种建筑物1080座。支渠配套工程建砌石渠道595米,总长约1500公里。

修建伊始,林县县委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项大工程的艰巨,而是预估三四个月便可完成,林县便可改变现在干旱的现状。然而在开工不久后就发现任务艰巨,不仅有自然条件上的不允许,而且还有人为条件上的限制。领导不集中,劳力、技术人员也分散,不能完成原定任务。而且工程附近居住的村民,长期放炮炸山对其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工程的质量、速度与安全都得不到保证。他们这才意识到,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打持久战。

修建红旗渠用了林县很大一部分劳力,但他们并无怨言,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起努力改善他们现在的生存状况,他们想要庄稼丰收,他们不想再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挑水吃。在修建过程中,他们自己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比如找不到适合睡觉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还有的露天打地铺,等等。指挥部也只是用几块布打起来的简易帐篷。在修渠的十年间,即使再苦再难,也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他们知道那可以说是救命的钱,也是造福他们子孙的钱。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靠天吃饭的生存状况,解决了五十多万人的吃水问题。庄稼也得到的灌溉,林县人民再也不用担心由于干旱庄稼颗粒不收的问题了。红旗渠也因此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这么耗时耗力的工程也有好多生命离我们远去,在这十年期间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值得我们后世的人去景仰。

现在,红旗渠已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他孕育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林州人民精神的象征。1998年10月8日,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8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靠着在修建红旗渠战斗中培养锻炼出来的胆略和技能,组建了一支又一支建筑工程队,总人数达13万之众,意气风发地冲出太行山,走向国内外建筑大市场,被人们称之为“十万大军出太行”。大量的劳务输出,不仅使林县人民解决了温饱,而且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人才,积累了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不仅仅是林州人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初衷,需要沉淀自己、提升自己。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孙淑芳(1972-),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内黄县人,本科,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祖标林(1971-),男,汉族,河南长垣县人,专科,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猜你喜欢
林州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迷情大丽花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