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中的“人文宗教”价值观

2016-08-02 21:11佘敏
卷宗 2016年6期
关键词:莫里斯艾略特亚当

摘 要:维多利亚时期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科学的进步,传统宗教信仰和道德危机加剧。面对这种情况,乔治·艾略特以其独特的“人文宗教”价值观,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于世人。本文将通过分析其代表作《亚当·贝德》中的人物戴娜·莫里斯,对乔治·艾略特的“人文宗教”的价值观进行阐释,旨在对当今物欲横流,缺乏信仰的社会予以引导和启示。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亚当·贝德》;戴娜·莫里斯;“人文宗教”

1 引言

乔治·艾略特,原名为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虽然在艾略特所处的时代,“英国仍处于发展上升时期,严重的社会混乱还未出现”,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及众多怀疑上帝真实性的著作出现,使人们的信仰发生动摇。尽管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本性和世界的本质,但科学却未告诉人们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应该怎样做一个人,应该有怎样的道德规范。同时,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金钱至上等观念也开始侵蚀许多人的思想,致使一系列伴生这种文明的社会道德问题开始出现。面对这样的现实背景,乔治·艾略特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宗教观方面,她深受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nte, 1798-1857),路德维格·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哈勃特·斯宾塞(Herbert Spenser, 1820-1903)等人的影响,在抛弃了传统宗教以神为本的迷信虚幻的东西后,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观——人文主义宗教观;同时在结合了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后,她建立了独特的人文主义宗教道德观,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广泛宣扬、传播。因此,她也被誉为维多利亚时期“强大的道德力量”。

《亚当·贝德》(Adam Bede)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因其“摆脱宗教的外壳对宗教精神的精华进行宣扬,以及弥漫其间的田园风光”使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英国女王维多利亚(Victoria I)对它爱不释手,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给与了高度评价。[2]本文就将从小说的女主人公戴娜·莫里斯(Dinah Morris)对乔治·艾略特的人本宗教道德观进行分析评价。

2 人文宗教

人文宗教(Religion of Humanity)原本是指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的一种新宗教,后来被普遍用于泛指一切以人文主义精神为主导的宗教主张或思潮,而非实际信仰或具体宗派。在这其中,乔治·艾略特深受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影响。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他指出基督教本质上不是上帝的宗教而是人的宗教;不是上帝用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用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因此上帝至高无上的理性意志与博爱不过是人类自身理想化特质的反映。上帝的教导——爱,智慧,公平等神圣无比,不是因为他来自上帝,而是因为人类认为他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和最完善的本性。同时他认为,既然耶稣能够爱人,给人以宽容同情,甘愿为他人牺牲自我,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应该是最神圣的,最高尚的。因此费尔巴哈提出未来的宗教不是上帝的宗教而是人的宗教。这新的宗教就是摈弃一切超自然的东西,提倡崇尚自然,崇尚情感,用人文主义来取代上帝,用爱和同情來取代信仰。正如他在《宗教本质演讲录》(Lectures on the Essence of Religion)所说:“我们不再相信美好生活而是决定实现美好生活。不是通过我们自己,而是用我们联合的力量,我们将创造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用人的爱来取代上帝的爱,用信仰人及其权能来取代信仰上帝……”[3]1854年由乔治·艾略特翻译的《基督教的本质》英文版问世。在她给好友的信中,她曾说道“我完全同意费尔巴哈的观点。”应该承认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给乔治·艾略特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其基本宗教思想也散播于乔治·艾略特的所有作品。

3 以“爱”为核心的“人文宗教”价值观

在宗教伦理中,爱往往被看成是善的集中表现。这里的“爱”有双重含义:首先是对神的爱,其次是对他人的爱。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人既应当爱神,也应当彼此相爱。从某种意义上说艾略特是认同这种宗教思想的,所不同的是,她认为爱神的表现并非是给神供祭品、唱赞歌,而是“廉洁、宽厚、仁慈去对待芸芸众生”就是说爱神不过是表面现象,爱他人才是实质所在。而对待有“罪”的人也应当用这样的“爱”来宽恕拯救。

《亚当·贝德》全书的高潮出现在戴娜到监狱劝导海蒂(Hetty Sorrel)。海蒂因抛弃自己的婴孩并致其死亡而被判绞刑。同时海蒂精神上因恐惧绝望而变得麻木冷酷,并且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自己的罪过说出实情。当得知海蒂的消息后,戴娜便立即前往牢狱,探望海蒂:

戴娜开始怀疑了。难道海蒂还不知道她身边坐着的是谁吗?……可是,他越来越感觉到神灵已经降临。不,这样说还不对。应该说,她自己就体现了神灵,是神灵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她的心被神的慈悲所鼓舞,也就是说神的慈悲在要求给这个绝望的人以搭救。

…… “海蒂啊……你要知道,上帝的爱和慈悲可以战胜一切。”……

“来吧,万能的救主啊!让死人听到你的声音,让瞎子睁开眼睛来,让这个迷途的人儿看见上帝在她的周围……用你的爱将那颗坚硬的心融化,将那紧闭的双唇剖开:让她唤出灵魂的声音;‘主啊,我有罪!”[4]

戴娜用宗教的“爱”与怜悯感化了犯了罪的海蒂,使她敢于正视自己的过失,也将她从因罪恶和恐惧而濒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拯救了回来,让她认识到自己不道德的行为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最终海蒂在“爱”的感化下坦然面对现实讲出了实情,同时她也被赦免绞刑,流放澳大利亚。从戴娜拯救海蒂的情节可以看出,乔治·艾略特在解决社会矛盾时不主张对“恶”进行报复,也不主张用宗教来世地狱的惩罚;而是支持用宗教的“爱”来宽恕罪人,化解矛盾;或是通过这种“爱”与怜悯让罪人得到公正的惩罚现世的报应。因为她认为,人是有良知的动物即使是道德堕落的人,心灵深处仍会潜藏着良心。而这一救赎也与费尔巴哈曾宣扬建立“爱”的宗教的基本思想扣合。在小说中作者曾写道“宗教除了概念意外,还有别的东西:使人们去做正确的事情的不是概念——是感情。”

卡尔·白舍客(Karl Peschke)曾在《基督教伦理学》(Christian Ethics)中指出:“耶稣的目的不仅仅是把人们从道德懈怠和自我满足中唤醒出来,他也为人提供了导向性原则和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5]在小说中戴娜便是爱与道德的化身,她不仅勤俭、克己、善良,同时用宗教的“爱”救赎有罪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处于困境中的人,安慰为那些处于绝望中的人。艾略特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美满与理想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爱,人们应该更加深刻与真切的体会到别人所拥有的痛苦与幸福,自觉爱上帝、爱邻人,如兄弟般的团结和睦。她曾在1853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把自己过去抛弃的信仰与新的信仰做了区别“上帝帮助我,旧宗教说。而在新的宗教中没有这种概念,它只教导我们彼此帮助。” [6]从根本上说,艾略特是在通过她的小说表达她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宗教思想,并宣扬通过“爱”的宗教道德观构建一个美好的现代社会。

4 结语

通过戴娜,艾略特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是符合“人文宗教”价值观的,告诉人们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幸福,才能建立一个幸福的社会。而这便是我们研究乔治艾略特的宗教道德观的价值意义所在,她的思想虽然带有维多利亚时期保守刻板的影子,但其“人文主义”宗教道德观所倡导的“爱”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在物欲横流,缺乏信仰的现代社会,这种宗教道德观,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心灵的归属,同样也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和平,和睦,和谐。

注释

1.Doreen Robert. Introduction to Adam Bede.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7. pVII.

2.马建军著.《乔治·艾略特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史蒂夫·威尔肯斯, 阿兰·G·怕杰特著. 刘平译. 《基督教与西方思想(卷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2.

4.George Eliot. Adam Bede.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7. pp. 385-387.

5.杜隽著.《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M]. 学林出版社. 2006年版: 101.

6.傅俊, 马立, 《尊崇与反叛——试析乔治·艾略特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双重性》[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月第6期: 125.

作者簡介

佘敏(1964-),四川成都人,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语言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莫里斯艾略特亚当
英语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犹主义研究
神奇飞书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我的风筝
从《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特定意象的含混意义谈艾略特“创作前意识”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
开车时别发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