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中的精神能见度

2016-08-02 23:01王冰
美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能见度现代性散文

王冰

很多中国文人不喜欢待在家里,往往全国各地到处跑,这个传统从孔子那里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孔子从鲁国出发,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大致走了八九个国家,比如卫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但其中大多是些弹丸小国,不过瘾,于是有一次他打算西去晋国,却因为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了事,对此《吕氏春秋》有记载曰:“孔子将西适晋,见赵鞅,至河而返”。《史记·孔子世家》上说,“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不过孔子也有洒脱的时候,生气了就一走了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治长》)比孔子稍晚的列子也是这样的人,“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庄子·杂篇·列御寇》)从中可见,不只是列子,就是路上,也能不断遇到一些不愿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的人,那么他们为什么总喜欢往外跑呢,我想还是为了三年成儒,河润九里,泽及三族吧。之后就有更多的文人喜欢跑在路上,游历的,赶考的,访学的,拜师的,但有时候会有人也偷偷懒,比如《世说新语》曾记载的,“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涧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因此在古代,对写文章的人来说,喜欢跑到远处去看看,写写见到的那些世俗风光,然后给没有到过那个地方的人看看,也确实是一件趣事。但是信息通讯互联网微信发达如斯的今天,如果还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写散文,这个作家就会渐渐失去其写作的有效性的,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办法之一,就是在不论是“见景是景”,还是“见景不是景”中,提高自己写作的精神能见度才行。

不仅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是这样,西方的艺术发展历程也是如此。我们知道,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兴起首先体现在绘画中,比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如果要找到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点的话,除了社会的变化和变革带来的艺术心理的变化之外,就是他们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创作离古典的现实主义越来越远。可以说,透镜的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写实绘画的发展;照相机的发明,促使了欧洲架上绘画由写实迈向精神意象的发展;能够准确记录我们活动的相片,更是逼迫着绘画艺术去更大地发挥艺术家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扩宽自己的精神能见度,去开创出一条与以往绘画完全不同的绘画创作道路。同样的道理,时至今日,当信息化社会将我们带入“没有远方”的时候,当我们能方便地在百度查询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时候,而且查询到的这些资料比我们要描述得更为清楚的时候,我们的散文作家竟然还固执地远赴那片自己认为是“陌生”的疆域,将眼光和笔触放在了早就被人熟知的所谓的“远方”,他们写出的作品还能引起读者足够的兴趣,以及留给人们思考的余地吗?这确实是散文写作中一个值得思考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鲁迅在《回故乡》中所写的那个“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如果不是我们灵魂的精神的故乡,它有存在的必要吗?尤其是到了现在,单纯的地域介绍性的写作还有必要吗?试问,一个写乡村的作家,能比一个农民工更透彻地知道乡村吗,如果不是,我觉得他还是不要去写得好;一个写新疆的作家,能比一个普通旅游者有更深更宽的精神能见度吗?如果不是,我也觉得他还是不要写得好。而当远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了精神依托的时候,我们作为散文作家应该怎么办呢,还要去写“村里的”和“边疆的”所谓的真实吗,那样写实的写法还有进入艺术表达的必要吗?那样的在百度至少能搜出几万条的内容,有些人依然为此拍掌叫好,是他们失去判断力了吗,还是他们本就没有更深更宽的精神能见度呢?

应该说,古代的士子在那样闭塞的情境下都是很少这样写的,更多的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这话虽然老套,但也是古代作品之所以优秀的法宝之一。看到旧景,就写“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其中写的是作家面对时间苍茫的虚无感;面对四季轮换,就写“秋风萧萧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汉乐府歌辞》),写“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其中写到的是作家境况和悲喜。到了现代文学那里,作家们还是有这样的情怀的,所以也写出了一些好的作品,比如周作人的《游日本杂感》,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孙伏园的《伏园游记》,郁达夫的《还乡记》,钟敬文的《西湖漫拾》,许地山的《上景山》,林语堂的《春日游杭记》,俞平伯的《山阴五日记游》,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等等。那么时至今日,当下的写作现状如何呢?

现代的人呢,也喜欢跑出去,尤其是随着现在旅游和交通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出门的条件和机会,于是有些略懂文字或者稍懂笔墨的人,就学着古人的样子,开始大发感慨了,不断挥毫泼墨,写下一堆关于外面景致与现状的文字,然后在一些报刊竞相发表,这样的散文在一时间也似乎热闹起来,事实如何呢?当然不是,他们的写作与文学压根就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作家的写作如果没有了文学的精神能见度,写出了的文章怎么也不会是好的文学作品,甚至不是文学作品,因此一个只能到一个地方晃荡一些时候,然后就到处涂鸦的人,是不会成为真正的散文家的。比如对于徐霞客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我们将其更多地定义为地理学方面的优秀之作,而非文学著作,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怎么去进行当下的散文创作呢,我认为要从对生活现状进行简单描摹的道路中转一个弯,走出,走到真正的“精神领域”的写作中去才行。在写作中,我们不缺的是对于现状的知识和了解,缺乏的是写作的精神能见度。为什么当下散文创作的整体状况依旧并不尽如人意,并没有出现什么像样的作品,也没有出现什么像样的散文作家,即使努力创作的那一批作家也没有什么大的进步,停滞不前成为了当下散文创作的现状和常态,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要在散文创作领域中有更深更广的精神能见度,就有必要重新将中国散文的精神来源来做重新的梳理。

我们知道,中国散文的精神来源主要为三个:其一为儒家的,并由此形成了“载道”一派;其二为道家的,由此促成了“言志”一派;还有一个因素为西学东渐后的现代性。但是,中国散文写作写到如今,除了剩下的那点作为人天性中的因素之外,除了几乎完全按照身体和意识的原始冲动产生的那点东西来进行写作之外,几乎看不出他们身上的那种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了,即使连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的那一点现代性因素也在慢慢丧失,因此整体上看,中国散文集体的溃败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按照这个路子来进行散文创作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散文创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对于文学现代性要求的陌生,这都是影响精神能见度的大问题。因此,中国散文家的散文创作,应该将他们的散文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诸多文化观念之中,扩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成他们特有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化空间和精神空间。但是遗憾的是,这些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几乎没有多少痕迹了。当下散文写作表现出的是一种散文写作本能化带来的庸常化,其表现就是散文创作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精神的匮乏。尤其是对于现代性,我的判断是,中国当下散文在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对于现代性也是拒之门外的,由此使得中国当下散文创作缺乏传统和现代性的精神因素。

因此,虽然当下的散文创作也算异彩纷呈,个性明显,但他们的创作,大多依旧是依据个体自身的惯性而来的,包括思想的惯性和艺术的惯性,大多缺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性精神的把握,这自然就使得正在进行的散文创作与当今散文所要求的现代精神擦肩而过,使得表面繁盛的散文创作,并没有过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精神在其中作为支撑,以致使得新时期以来在“人文精神危机”讨论中所展开的层面,比如人与物的关系,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人从物的奴役中解放出来的理性,都渐渐化为了泡影,使得作家的主体不但没有完成建设,而且更加远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和现代性精神的植入,这都影响了散文创作的方向和力量,于是,散文写到现在这种程度,散文并没有什么大的成绩就不言自明了。众多的散文作家几乎丧失了对于事物的精神洞察能力,纵览近年来在众多刊物上发表的散文,其中写现实的依旧琐碎,写历史的依旧轻薄,写人物的依旧陈旧,写情境的依旧老套,其表现是才气不足,学养不够,境界不高,其根本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精神的无知,在这样的思想背景和艺术认知下的散文创作,几乎丧失了处理任何题材的能力,他们已经忘却或者不知道散文写作中的基本思想和精神来源了,于是想在当下寻找到一篇耐读结实的散文,已经渐渐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也有一些好的散文作家,比如穆涛先生的散文就是一例,穆涛的散文不只是有智慧,更有学识底蕴,不仅有底蕴,更有精神能见度的支撑,这使得他的散文结实,智慧有力,还能映射现实,让人从古代的事件和事情中捉摸到现代的影子。可以说,穆涛在写作中既贴近了历史,又贴近了现在,其中是含有一种精神的大智慧的。比如王开岭的《他们真能折腾啊》一文,同样显示了作者由学识而产生的深刻的精神内涵,作者总是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挖掘发现,于是他就有了一座座金矿。他发现,“作为生命场,动荡而散漫的民国属于大时代:一是体量和容积大,像间大客栈,虽简易粗陋,但它能收留各种精神、主义、信仰、叛逆事物和流浪人生的投宿,这与主人的胸怀和开业理想——即制度容积有关,也与乱世机遇有关,威权殆,则江湖盛。二是自由度和活跃度高,它刚捣毁一个大东西——几千年帝制和规仪,而新秩序未夯实,盲区和空当多,天然机会大,仿佛一幅白纸,一幅化浆新生的纸,它鼓励一切涂鸦,任各路笔墨恣肆凌舞,它激活生命能量,从生理到精神,都怂恿实验和出位”,可以说,这样的判断是很到位的,这些散文都是精神能见度很高的文章。

因此,一个散文作者要想有能力发现那些接近本质的东西,并用自己多年练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来完成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是需要这样的精神能见度的。

猜你喜欢
能见度现代性散文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能见度与NOx、NO2日变化关系分析研究
重构现代性
浅析常州市PM2.5对能见度干扰
南京市气溶胶和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
1971~2007年五莲县低劣能见度天气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