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同课异构”品“异曲同工”

2016-08-03 22:19马慧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球类同课异构听力

马慧

以上两篇教学设计选取的内容都是人教版《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第一课时Section A 1a-2c。本单元的核心话题是谈论球类运动,教材的内容设计和活动安排来自学生喜欢的生活话题。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听说课,学习一些球类的名词,学会用have对球类物品所有权提问和回答,为后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两位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对同一授课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建构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力,体现了不同的思路,展现了各具魅力的教学风格。

一、同中有异,个性鲜明

1. 兴趣先导,增强体验

快乐有趣的课堂氛围的创设是教学有效、目标达成的重要前提。新课伊始,两位教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英文歌曲。路老师是在warming-up环节中使用的,在世界杯精神的感召下初步认识一些有关运动的项目,让学生带着欢乐的情绪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而任老师则是伴着“两只老虎”的旋律带领学生试唱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直接导入新课,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任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让学生将本课所学重点句式编成对话以歌曲或chant的形式展现,把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延展到课下,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中,充分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本质,做法值得借鉴。

2. 优化语境,活动激思

两位教师都以情境的创设为研究重点,采用整体情境创设法,创设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际情景,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路老师围绕着主情境——学校要组织一系列的球类活动,约翰和他的同学们因为缺少训练需要的球而着急,希望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帮他们找到所需要的球。整个教学围绕“帮John和他的同学找出所需的球类物品”话题来展开。经过听力回答问题,图片排序,以及将球和图片进行匹配,三个环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对话的脉络。在练习句型的环节运用了调查填表和看表问答的方式,使得对话练习依然围绕着主情境。

任老师创设的是教师带学生去球类社团的场景,通过在球类社团的活动来展开一节课的教学。板书简笔画学习新单词,听教练说——学生主动完成1b听力部分。如果想参与足球运动,猜社团教练会问什么——引出重点句型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并设计了我是“小记者”环节,做到即学即用。几个孩子想参加四种社团,完成2a-2b听力。教师与学生对话示范,引出难点Does Jane have a...? Yes, she does. /No, she doesnt.句型。“猜测游戏”对这一句式继续夯实。就连最后的语言输出也是以两位同学Jane和Sally想要参加乒乓球社团为语境,再次练习目标语言。

情境之间的转换也很好地完成了各环节之间的过渡。有了教师独具匠心的整体语境创设,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学会思考,习得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异中有同,殊途同归

1.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目标语言的练习,设计了不同的活动,但共同的是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新课程理念。在练习Do you have...的环节,路老师运用了调查填表的方式,任老师设计了“我是小记者”活动。在巩固目标语言Does she/he have a...过程中,路老师采取的是互换之前的调查表展开问答,直接进行第三人称问答的练习;任老师则是利用猜测游戏,三名学生一起做对话,强化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整个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无论是词汇部分的学习,还是句型的巩固及输出,都是生生间的练习,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与交流真正发挥了作用,学生的听说能力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 重视输入,有效输出

英语学习只有在足够的输入之后才能够有效地输出。听力就是一种输入的过程。两位教师对“听”都做了不少工作,不再是把听力作为一个简单的测试来做。路老师在2a听力前设置了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获取信息;任老师则设计了核心词的挖空练习,进一步加强对听力细节的理解,以便能更好地模仿创编对话。这也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在听力材料练习之后,教师都是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跟读,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听原汁原味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输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质量的输出才成为可能。

总而言之,同样的教材内容,教师的处理方式相异,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教师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有效情境,教学过程条理清晰,教学内容安排有条理、有层次,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个过程比较好地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师与生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尽管这两节同课异构的课让人眼前一亮,我个人觉得仍存在有待商榷之处。比如:单词的学习和巩固,两位教师利用图片或简笔画比较形象直接,简单易行,但是方式都过于机械和单一。在用图片呈现足球的时候,教师可利用TPR教学引导学生边说边做I can play soccer ball. Can you play soccer ball?在巩固和检测的时候,学生间问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交际更真实,不仅记牢了单词,还达到了语用的目的。学生一定会乐在其中,比单纯的机械朗读和记忆比赛要有效得多。再有,任老师的课上,最后的对话输出是由一个学生代表整组展示,因为是一个对话的形式,有角色不是独白,个人觉得还是应该由两个同学来展示比较合理。另外,本节课的内容有些简单,尽管最后的对话有所拓展,但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优等生可能会有“吃不饱”的感觉。

教学设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通过这两篇教学设计和我的一点粗陋之见,能激发出更多更好的教学设计,从而探究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向高效的英语课堂更快地迈进。

猜你喜欢
球类同课异构听力
科学运动会:球类篇
球类课放松实例
Units 1—2 听力练习
Units 3—4 听力练习
Units 5—6 听力练习
Units 7—8 听力练习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巧用球类练习发展耐力十法
四招解决球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