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牵引手术体位在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

2016-08-03 03:38林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8期
关键词:髋部骨折

林铎

【摘要】 目的 分析两种牵引手术体位在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接受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取平卧牵引手术体位进行治疗, 观察组取侧卧牵引手术体位,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骨折复位情况。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骨折复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侧卧位与平卧位均适用于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中, 但侧卧位的效果更为显著, 对于身材肥胖、下肢短小者均能适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牵引手术体位;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8.05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髋部骨折, 多发于老年人, 与传统的保守治疗比较, 手术治疗能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 当前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髋部骨折的重要手段[1]。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具备操作简单、创伤小及固定稳定等特点, 在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牵引体位, 对于手术的临床疗效有很大的影响[2]。本文主要对两种牵引手术体位在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90例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5例, 对照组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67~87岁, 平均年龄(74.3±10.2)岁;其中行走滑倒跌伤26例, 交通损伤19例;观察组中男29例, 女16例;年龄68~88岁, 平均年龄(75.7±11.3)岁;其中行走滑倒跌伤31例, 交通损伤1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手术方式 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在C型臂透视情况下, 对患者患肢的牵引力度和角度进行调整, 确保骨折完全闭合复位。在患者患肢的大转子顶点位置3 cm处, 采用直切口方式切开4 cm的切口, 切开患者的皮肤、皮下以及筋膜层后, 钝性分离臀中肌并向下触及到股骨大转子顶点, 在稍内侧以三角锥开口, 置入导针, 在C型臂透视情况下, 确定导针位置准确位于髓腔中, 确认其深度适合之后, 采用扩髓铰刀, 扩大患者的股骨近端钉孔;选取直径和长度都适当的的PFNA主钉置入, 于透视状态下, 检查螺旋刀片孔下, 缘延长线是通过股骨颈下缘皮质, 在患者大腿上段的外侧, 瞄准臂放置螺旋刀片进行套筒定位, 切开皮肤后, 并分离筋膜肌肉直达股骨上端外侧, 对患肢牵引方向进行调整, 确认颈干角度后, 和人体冠状面约为15°采用前倾方式, 钻入准确的定位导针;选取正位进行透视, 确认导针是否位于股骨颈的中下部, 再选取侧位透视, 确保导针尖部处于股骨头中央, 与关节面的距离0.5~1.5 cm, 测量出导针深度, 沿着定位导针的扩孔, 置入合适的长短螺旋刀片, 然后锁定, 最后再拧入对应的远端交锁钉, 确保活动髋关节正常。

1. 2. 2 体位选择

1. 2. 2. 1 对照组 患者取仰卧位, 配置骨科专业牵引床, 在患者侧臀上部垫上薄软枕, 使患肢内收10~15°, 进行内旋15°牵引固定, 并让患者臀部接近手术床边, 患者的健侧下肢屈髋采用屈膝外展位进行固定, C型臂设置在患者双肢间和患肢成45°, 通过透视状态, 确认患者骨折复位状况, 调整患者的牵引臂, 直至满意。

1. 2. 2. 2 观察组 侧卧牵引手术体位:指导患者健侧卧在手术床上, 通过双上肢置手术专用的搁板进行固定;患者的健侧下肢, 可稍微屈髋屈膝, 在患者健肢的髋部外侧、踝部外侧以及膝部内侧放入合适的软垫, 防止压伤;选取长布带, 加上合适的软垫, 放置于患者的会阴部布带两边, 放置于患者的身体前后的手术床边, 固定备做牵引, 医生需以徒手稍内旋牵引患者的患肢, 使患者的骨折正位恢复正常。

1. 3 观察指标 现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骨折的复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术中、术后各项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手术后, 观察组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2%, 对照组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15.6%,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 闭合复位内固定成为治疗髋部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3]。常规的手术都是让患者平卧位于牵引床上, 在患肢轻度内收内旋下牵引, 在C型臂透视下调整牵引直到骨折复位后手术置钉, 复位之后, 对骨折碎裂严重者维持复位轻松, 以便透视定位, 对于大多数患者都是比较合适与理想的选择;但是对于肥胖患者、且下肢较短的患者, 进行大转子顶点上方置入导针时, 很容易从骨折端的内侧向髓外穿, 并且进入到远端髓腔困难, 增加患肢的内收位, 加上患肢较短, 提高会阴部卡压的风险[4]。而侧卧位手术则可有效的避免这种风险, 让患肢可以自然呈伸直状态, 即能够轻度内收, 且手术的切口处于手术床上方, C型臂透视髋正位可保持不动, 置入导钉与髓内钉快捷方便, 进行螺旋刀片定位导钉的前倾角调整时, 只需让患肢屈髋稍外展即可, 不仅可以节约手术时间, 还能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5]。

本次研究表明,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骨折复位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侧卧牵引手术体位的手术时间均较短, 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健飞, 陈家平, 张杰, 等. 两种体位下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12):121-123.

[2] 杨礼跃, 樊新甫, 金孝艺, 等. 术前CT平扫指导跟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观察. 安徽医药, 2015, 19(8):1515-1516.

[3] 张小兆, 杨杰山, 尚大才, 等. 两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 实用骨科杂志, 2014, 20(2):121-122.

[4] 傅玉萍, 郭健凌, 李霞, 等. 不同体位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1):62-64.

[5] 周世梅, 王敏, 何勇勇. 两种牵引手术体位在髋部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5):99-100.

[收稿日期:2016-02-24]

猜你喜欢
髋部骨折
应用连续护理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综合干预效果的探讨
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髋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不同方式的镇痛方法对于老年髋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高龄髋部骨折病人的护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观察
不同髋部骨折之间Singh指数的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