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再创作也是一种创新

2016-08-04 16:52吴杰
出版广角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新

【摘要】创新引领发展,出版业要发展就要进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出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出版社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以一本科普书的再创作为例,谈编辑实践中的创新体会。

【关键词】创新;编辑;再创作

【作者单位】吴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当前,创新已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深刻地影响着新形势下文化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出版业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推进出版创新已成为出版行业的共识。

创新是一个全面的概念,在出版领域,大到出版体制和理念创新,小到出版物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不同的人对创新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作为一名编辑,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是,创新不是什么难以企及的事情,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创新是为了解决出版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出版物的质量,促进出版社的发展。

一、创新的动力源于编辑实践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创新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践才是创新的源泉。其实,我们编辑运作出版项目(选题)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每一次的过程并非是简单的重复出版,而应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因为每一个项目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编辑一定要结合项目的要求有所创新。

书稿的编辑加工中存在很多我们见过和没见过的内容和问题,虽然之前有一些相关的经验和解决方法,但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而恰恰是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创新的机会。

例如,《走近神奇的干细胞移植》(以下简称《神奇的干细胞》)是笔者曾经接到的一本科普书稿,其内容丰富,资料主要来源于报纸、网络、电视和书刊等,文体不一,内容深浅不等。如果按照常规简单的做法,编辑只要对文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处理就行了。但笔者认为,如果这样简单地处理,就会废了该书稿,出版的效果不会好。面对这样一本有价值但尚有缺陷的书稿,笔者必须想办法解决问题,用以往的编辑加工方法显然是不行了,必须用与以往不同的方法来处理。这种与以往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是“再创作”,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编辑提出了需要创新解决问题的要求,这种创新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创新的动力源于编辑实践。

二、创新寓于再创作实践中

《神奇的干细胞》书稿中存在的缺陷给我们创造了一次创新的机会。由于书稿是作者提供的,编辑只是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再加工,因此,这种再加工其实就是一种“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就是创新。既然这是一种科普书的再创作,那么编辑就应遵循科普写作的最基本原则——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

《神奇的干细胞》的作者对科学性和通俗性虽然把握得较好,但由于干细胞移植是一项很严肃的科学研究,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专业性较强,有的研究内容还是会让没有医学背景的读者觉得复杂、难理解,同时,严肃的专业内容叙述也会让读者感觉枯燥,失去阅读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将较复杂的研究内容用“科普语言+卡通图”的方式表示。

例1:我国科学家通过艰难的试验证明了表皮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逆分化(含有类似胚胎干细胞核的诱导多潜能细胞),我们将这一试验配以图1,把恒河猴的表皮干细胞注入小鼠胚胎中,随后诞生的带有恒河猴基因小鼠的个头比普通小鼠大,且在三只小鼠身上检出了恒河猴的DNA。该图略去了一些复杂的试验过程,将其简化,使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例2:近年来研究发现,脐血干细胞移植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优势弥补了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不足,已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潜能和作用。脐血里所含比骨髓细胞更原始以及扩增能力更强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和作用,若用文字表述清楚其复杂的分化和作用,则文字篇幅较大。为便于读者理解其主要内容,我们选择用简单的图示来向读者介绍(见图2)。该图省略了脐血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和作用机制的细节,仅勾勒出主要轮廓。

例3:近些年,国内外对干细胞移植的研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血液病治疗到临床多器官系统疾病治疗,范围越来越广。这些信息体现在书中就是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内容跳跃。为了配合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能容易读懂科研和临床治疗的内容,我们根据书稿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卡通插图,如介绍美国的科学家将人类的胚胎干细胞植入实验鼠,使鼠脑中长出了人脑细胞的实验,使人们质疑小鼠拥有人类的脑细胞后是否会变得异乎寻常地聪明?此文配图3。

《神奇的干细胞》仅仅是笔者在科普书编辑加工中的一次创新实践。在科普书中加入插图不是创新,但编辑面对干细胞移植这样一个复杂的高新科技研究领域,仅使用文字和普通的插图难以说明其中复杂的专业理论、繁复的试验和多学科临床试验。编辑必须在插图中加入一些科普元素,将文字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后,再借用卡通图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呈献给读者,这是一个小小的创新。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些科普形式的卡通图对书稿内容进行创新性再创作,不仅使科学内容的表达更通俗,降低了阅读难度,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活跃了版面的表现形式,很符合科普书写作的最基本原则——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作者对该书的创新尝试给予了肯定,对书中的二十余幅科普形式的卡通插图很满意。该书出版后也得到了读者的好评,还有某些干细胞资料库购置该书作为向大众宣传干细胞移植科学知识的资料。

三、创新需要有勇有谋

出精品书、出好书,这是国家对出版行业的要求,也是我们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一本好书不仅应是内容好,而且也应是形式美。内容好主要由作者负责,形式美则主要是我们出版者的责任。编辑应在形式美上下功夫,大胆创新,通过恰当的再创作提升作品的内容表现力。

如今,一谈到创新,有些人就会出现为难情绪,不知该如何创新。实际上,创新就在我们工作之中,就是为了解决工作实践中的问题。那些新涉及的领域中、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方面面,都是我们创新的目标。我们要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从实践中寻找创新的目标,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同时,在创新工作中,我们不要太刻意追求“高精尖”,有些很普通的技术方法改良和新理念的应用也是一种创新。

当然,创新仅有愿望是不够的,是需要能力的。在再创作中,编辑的出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与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如果编辑不懂图书内容的相关专业知识,如何能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勾勒出简明易懂的示意图;又如何能抓住内容核心而画出形象易懂的卡通图呢?所以,再创作的过程对于编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创新实践要求编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编辑要在实践中创新,在学习中创新。创新最重要的前提是能力,如果我们编辑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掌握好基本功,一味盲目地追求创新,为创新而创新,就会得不偿失,导致工作弊端的出现,就会丧失创新的真正意义。

出版是经验科学,是实践学科。编辑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创新并非高不可及,在出版编辑工作中,我们只要能改进原有工作中的弊端,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促进技术发展,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就是出版编辑工作中的创新。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5/c_128743949.htm.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