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心灵的力量源于信仰

2016-08-04 22:18汤志平张煜明
出版广角 2016年7期
关键词:书评

汤志平 张煜明

【摘要】本文对石映照《古典音乐笔记》进行了详细解读,尤其是对古典音乐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古典音乐家的信仰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论,希望能够以此为更多阅读《古典音乐笔记》的读者带来启示。

【关键词】石映照;《古典音乐笔记》;书评

【作者单位】汤志平,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张煜明,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音乐无处不在,却又难以用语言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音乐作品感性的艺术力量,蕴含了无穷的奥妙。好的音乐作品如同一面面明镜,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音乐家们往往有一颗善感的心,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微妙变化,都能触动他们敏感的内心。因此,他们是时代的骄子,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时代的力量。所谓“时势造英雄”,意思是说,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风云人物。石映照的《古典音乐笔记》就讲到这些人物蒙特威尔第、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肖邦……这一个个闪耀着光芒的名字,在人类群星的天空中永不坠落。本文试图从古典音乐产生的历史条件入手,分析音乐家们的信仰,总结《古典音乐笔记》的艺术

价值。

一、古典音乐产生的历史条件

石映照在《古典音乐笔记》一书中举了行吟诗人荷马的例子,意在说明人类最初的歌咏诞生的方式,体现了音乐与诗歌的一体性。当行吟诗人的“弹唱”消失之后,音乐才与诗歌分离,第一次获得独立发展。人类文化艺术只有根植于适宜的土壤,才会充满生命力,继而得以繁荣发展。古典音乐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离不开有利的环境。那么,古典音乐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呢?

首先,政治需求决定了音乐的性质。在西方,基督教神学统治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音乐一直是作为宗教服务的工具出现在历史舞台的。在公元1世纪,基督教传入罗马帝国,信奉基督教的人们就相信“信仰得救”,以为只有通过向基督赎罪才能拯救自己脆弱的灵魂。于是,教堂应运而生,从教堂里传出的音乐就被认为是上帝之音,在那些虔诚的基督教徒看来,音乐就是上帝的心声。因此,在整个中世纪,音乐是宗教的音乐,音乐的情感是宗教的情感,音乐的力量是宗教的力量。中世纪的音乐披着神的外衣,笼罩着神学色彩。

其次,政治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艺术的进步从来都是有深厚的社会背景的。一种艺术要想得到发展必须通过先进的指导思想来打破它原有的局限。当文艺复兴运动猛烈来袭时,长期控制人们思想的神学仿佛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人的价值得到肯定,人性得到解放。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音乐逐渐走下神的祭坛,开始由宗教走向部分家庭,这意味着音乐开始由神化到平民化。之后,巴洛克时代进入了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期。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使欧洲历史进入到战争与变革时期,各领域人才辈出,他们倡导的理性主义成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卢梭的“回到自然”和狄德罗的“以自然为师”的美学观念提升了音乐的审美空间感。

再次,乐器的普及涌现了配器法大师。当欧洲近代音乐文明开始显露曙光时,音乐开始体现出人性尊严,那些热爱艺术的王公贵族们开始喜欢由各种乐器合成的音乐,宫廷乐器制作者们不断努力提高品种的质量,经过他们的加工改造,各种乐器不断发展,日趋成熟。有“配器法之父”之称的加布利埃里更是苦心孤诣,从找原料到认识指定的演奏乐器,再到完成乐器的制作,其过程之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由此可见,乐器制作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正是各种乐器的出现,大批优秀的乐曲得以保存、

流传。

最后,工业革命推动了音乐的独立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科技发展进步了,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音乐中心也被贵族所取代,大批新兴歌剧院和音乐厅陆续建立,这无疑给音乐家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他们逐渐摆脱人身依附,成为音乐的主人,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各种乐派诞生了,各种形式的音乐不绝于耳。大量优秀的音乐家的涌现,使欧洲音乐进入了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

二、古典音乐家的信仰

石映赵的叙事新颖有趣,语言流畅不拖沓,有极强的文学写作功底。我们仰望那些有着辉煌成就的音乐家们时,看到的只是那些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或许忘了他们经历过常人所没有经历的痛苦和磨难。然而,面对不幸,他们内心并没有动摇对音乐事业的信仰,反而逆境弥坚,创作了大量乐曲,泽被后世。在特定的时期,他们的音乐中所反映出的尖锐的时代矛盾,实则是民族情绪的流露,是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的体现。此外,音乐家们的信仰还表现在对前人音乐的吸收与继承方面。

1.逆境中不屈不挠的信仰

“自古英雄多磨难”,是说艰苦的条件能造就伟大的人才。无论在哪个领域,但凡有杰出贡献的人,总会与磨难相伴。就像《古典音乐笔记》中提到的那些音乐家们,他们之所以有伟大的成就,是因为在逆境中始终保持奋斗的精神。例如,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音乐流行时期的一位过渡性人物蒙特威尔第,他虽然作品早熟但并未引起公众的兴趣,一直到了43岁时,他所有著名的作品都是世俗歌曲,那时他不仅在音乐上没有多大的造诣,就连生活都成了问题,在曼图亚差点被饿死,在威尼斯为孩子的学费发愁。然而,贫困中的蒙特威尔第一边谋职,一边坚持自己的爱好——变革歌剧,培养学生。他的歌剧富有独特的风格,他的学生继承了他的创作风格。我们称他为过渡性的人物,不只是因为他的创作才华,更因为他在音乐领域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再如巴洛克时期有“一切音乐中最伟大的奇迹”的巴赫,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十分敬仰。可这样一位音乐家,他的成长也是不易的。幼年时的巴赫因为借着月光抄写乐曲挨了哥哥一巴掌,却更加坚定自己的抱负。成年之后的巴赫,生活也充满了坎坷,百般受人排挤侧目,从穆尔森豪市到魏玛,再到莱比锡,四处碰壁,一生潦倒。在魏玛宫廷,他每星期天及每宗教日都要谱写一首康塔塔。对于巴赫来说,这样的工作是轻松的,但不易的是他六年如一日坚持创作宗教歌曲。正是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奠定了巴赫日后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后来,人们整理出了他的一百九十八首康塔塔,这些康塔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辞世被认为是一个音乐时代的结束。还有一代乐圣贝多芬,在正值创作的最好年华里遭遇耳聋,他这样慨叹道:“我恶劣的健康,那善妒的恶魔诅咒我,使我的听力在过去三年里越来越差,病根来自我的腹部……不断感染痢疾,身体更虚弱了……耳疾持续……继续嗡嗡作响……我在这两年里停止参加社交活动,只因为我发现无法对别人说:我耳聋了。如果我从事其他行业,或许还能应付这种疾病,但是在我的专业里,这个病是可怕的障碍……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向命运挑战,尽管我晓得只要我活着,就会是神创造的最不快乐的一个人……”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深受耳疾的折磨,并且耳疾成了阻碍他工作的大敌。耳疾让他内心深度恐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爱好,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创作出了《英雄》。此外,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他调集了自己未被击倒的人格力量谱写了《庄严弥撒曲》,体现了对音乐全心全意的信仰。他在生命末日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体现了音乐的神圣。贝多芬的成就代表着古典音乐的最高水平。

2.始终以音乐表达爱国情怀的信仰

音乐不但传情,还有其特定的社会功用。音乐无国界,但音乐家是有国界的。那些有伟大成就的音乐家们,心中往往装着自己的祖国。无论身处何方,他们的作品中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情绪。这种情绪在民族沦陷时表现得更为激烈。比如,奥地利音乐家海顿一生有过流亡的经历,也曾为王亲贵族服务过,但他心中不变的是对音乐的虔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他在人生的晚年,在一次公共场合听了英国国歌《神佑女王》,心中潜藏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他决定为自己的祖国创作一首国歌。次年,国难当头,他的爱国热情再次燃烧,他以音乐为武器,表达自己抵御侵略的决心。于是,他谱写了《神佑吾王弗兰兹》,在全国各地的剧院演唱。波西米亚民族诗人斯美塔纳为了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在参战之余,陆续创作了一批战斗歌曲,极大鼓舞了士气。尽管有段时间,他暂别了自己的祖国,但回国之后,依旧不减音乐创作的热情。他的歌剧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情节丰富感人。例如,创作于1874—1879年的交响诗《我的祖国》,由六首曲子组成,其中《沃尔塔瓦河》更是别具特色,充满斯美塔纳独特的赞美之情。一个民族在战争时期应该受到保卫,在和平时期应该焕发生机,而音乐正是联结二者的纽带。提到爱国音乐家,我们不能忘了肖邦。他出生时,波兰正处于民族争取自决权时期,他自小就带有深深的民族情绪,对侵略者深怀憎恨之情,对被蹂躏的祖国充满无限热爱,并以琴声传达这种情感。《波兰舞曲》倾注了他对家乡无限的爱,《玛祖卡舞曲》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在痨病期间,他的民族情绪更加高涨,当他得知俄军进攻华沙时,忧愤之余,写成《革命练习曲》,他的爱国主义热情贯穿他生命的始终,至死不渝。他在临终前的一封信中沉痛地质问自己:我的艺术怎么了,而我的心被耗费在什么地方了?由此可见,他已经把艺术创作和爱国情怀融为一体了。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钢琴作品广为流传,享誉世界。

3.对前人音乐的吸收与继承源于不变的信仰

任何领域都会有开拓者和继承者,他们的共同努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当一项成果取得了世界性的地位时,人们往往会记住那些继承者们,殊不知,他们沿着前人开辟的道路前进,踏着前人的足迹探索,才有骄人的成绩。在音乐的道路上,音乐家们学习前辈的经验,吸收优秀、合理的音乐成分,继续研究,不断总结,并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大家都熟悉的音乐巨匠莫扎特曾经有这样一段独白:“人们总认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的,但从没有人像我这样在创作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世界上还没有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不是我再三研究过的。”莫扎特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以前人为师,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然后内化,使自己的创作得心应手。前人的创作的确给了莫扎特极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作品还融入了同时代人的创作特色。他一心要摆脱主教的控制,在旅行途中结识了曼海姆乐派,并从他们“致力于培养生动活泼的乐队演奏风格”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创作思想,还吸纳了北德乐派“强弱变化表演细致”的特点。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源于他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凭借这种精神,莫扎特创作出许多惊世之作,他的曲作旋律优美,干净细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莫扎特一样,“德国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也是一位擅长向优秀作曲家学习的音乐家。他一生仰慕贝多芬,贝多芬的感情深度、表情强度以及悲剧广度,都给了他极大的创作影响。他期望自己达到贝多芬的创作水准,但在学习贝多芬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贝多芬的创作准则,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创作优势,实现了人声与器乐伴奏的结合,把德国艺术歌曲带到了完美的顶点。诚然,从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来讲,舒伯特无法和贝多芬相比,但他虚心向学,再加上自身的禀赋,也在德国乐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德国的音乐事业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浪漫主义音乐时代的代表人物。

三、《古典音乐笔记》的艺术价值

石映照所著的《古典音乐笔记》以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介绍了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他在书的前言中写道:“所有作曲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一定都给人类留下过不朽的作品。”的确,书中的音乐家们都留下了传世的作品,因此,他们会被后人铭记。而该书的艺术价值也颇为巨大。书中叙述了众多音乐家的事迹,但毫不给人凌乱之感,这是因为书中的各个章节之间都运用了衔接式的语言,构思巧妙,结构紧凑。语言生动活泼,十分吸引人,也是该书的一大艺术特色。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并不是板起脸来一味向读者说教,而是通过富有文学性的故事情节为音乐大师们树碑立传。在生动的叙述中,作者时而介绍一些音乐作品的内容,时而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或创作特征,无论采用哪种表达方式,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抒情意味十分浓厚,这就是笔记式传记的魅力所在。在这里,作者如同一位向导,把读者带到了一位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的面前,让读者倾听他们心灵的絮语,感受他们精神的高度。

书中的古典音乐大师“是经过无数时代、无数人的检验,最终登陆古典的不朽行列的”,他们身上具有永恒的精神力量。阅读本书,我们会被那些有坚定信念的音乐大师们所折服,所震撼。无论社会如何变化,生存环境多么恶劣,无论自身命运多么坎坷,这些音乐大师都一如既往地坚持理想,在人类精神的大道上奋斗不息。这就是信仰,信仰是他们创作的不竭动力,是他们艺术成就的源泉。因此,这是一本极具激励意义的好书。

此外,本书不仅是音乐爱好者的精神食粮,读完本书,更多人能感受到音乐浸润心灵的力量和音乐精神的可贵之处,从而加入到爱乐的行列中,让音乐陶冶情操。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本书具有借鉴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图书。另外,石映照的叙事方式新颖有趣,语言流畅不拖沓,有着极强的文学写作

功底。

[1]石映照. 古典音乐笔记[J]. 国际音乐交流,2002(Z1):87.

[2]庞丹. 北印度古典音乐的传承与教授[D]. 中国音乐学院,2009.

[3]蔷薇. 艺术是相通的——陈丹青和他的音乐笔记[J]. 琴童,2009(11):6-7.

猜你喜欢
书评
书评
《超导“小时代”》书评
书评/设计作品
书评
书评
评《科技产业经济学》(书评)
评《未来的体育科技》(书评)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杨联陞《汉学书评》出版
《重读〈石头记〉》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