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文集流传及存佚考论

2016-08-04 22:13卫绍生
中州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竹林七贤流传文集

卫绍生

摘 要: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最富影响的文士群体。他们或多或少给后人留下了一些作品。以现今能够见到的文献而论,除王戎无作品传世外,其他诸贤皆见有文集行世的记载。但宋代以后,除阮籍和嵇康尚有文集流传,且版本逐渐由简及繁外,山涛、向秀、阮咸、刘伶人的文集也渐次失传,仅有一些杂著传世。系统梳理竹林七贤文集流传及存佚情况,可以为人们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竹林七贤提供较为全面的文献参考。

关键词:竹林七贤;文集;流传;存佚;考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7-0151-06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是魏晋之际最富影响的文士群体。他们把臂竹林,放情山水,纵酒昏酣,谈玄清议,兴之所至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蕴含着思想、闪烁着智慧、洋溢着激情、张扬着个性、铭刻着心路的锦绣华章。他们的作品,后人辑为文集,世代流传。以现今能够见到的文献而论,竹林七贤除王戎无作品留存外,其他诸贤皆见有文集行世的记载。但由于阅读需要及兵燹战乱等原因,竹林七贤文集在流传过程中又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以至于不同的时代出现了不同的版本,版本系统呈现出由简及繁的趋势。尤其是阮籍和嵇康的文集,宋代以后的版本日渐增多。而与此同时,山涛等人的文集宋代以后则逐渐失传。这一方面表明阮籍、嵇康其人其作在宋代以后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后人对竹林七贤的认知与评价发生了重要变化。有鉴于此,后人对阮籍、嵇康的文集从思想内容方面给予了较多关注,而对竹林七贤中其他人的文集存佚情况则关注不够,缺少系统的梳理与辨证。本文则着重从竹林七贤文集存佚及流传等方面,对竹林七贤文集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人们全面了解竹林七贤文集的存佚和流传提供系统而全面的参考。

一、阮籍文集版本流变

《阮籍集》南北朝时期已经广为流传,但文献著录则最早见载于《隋书·经籍志》:“魏步兵校尉《阮籍集》十卷。”其下小注云:“梁十三卷,录一卷。”①由此可知,《阮籍集》在隋代之前已经流传。梁代流传的十三卷本,卷数比《隋书》著录的《阮籍集》多了三卷。在出自日本学者藤原佐世之手、成书时间介于《隋书》与两《唐书》之间的《日本国见在书目》②中,《阮籍集》两见著录,是书三十九“别集家”分别著录《阮嗣宗集》五卷和《阮步兵集》十卷③。此书著录的都是当时存世的著作,由此可以可推知,早在唐代,阮籍的集子已经有了两个系统,一是五卷本的《阮嗣宗集》,一是十卷本的《阮步兵集》。

迄于宋代,阮籍文集的版本情况开始复杂起来。其一,隋唐时期两个系统的《阮籍集》继续并行于世。两《唐书》著录的阮籍文集皆属于五卷本④;与此同时,十卷本《阮步兵集》也在流传。如王尧臣等奉敕编纂的《崇文总目》即著录有“《阮步兵集》十卷”⑤,而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的也是十卷本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著录了两个系统的《阮籍集》,其中之一就是十卷本《阮步兵集》⑦。其二,两宋时期,阮籍文集除唐代已有的五卷本和十卷本外,还出现了另外两种版本:一是郑樵《通志》所载十三卷本,二是《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四卷本。十三卷本,唐代已不见流传,数百年之后,郑樵《通志》却有“步兵校尉《阮籍集》十三卷”⑧的记载。出现这一情况的可能性只有两种,即郑樵或是据《隋书·经籍志》的小注转录,或是确实是据宋代流传的十三卷本《阮籍集》著录。若是前者,其版本早已不存;倘是后者,则可能属于家传,仅有很少一部分人见到过这种版本。因为除郑樵外,不见同时代有其他人述及《阮籍集》十三卷本的情况。由此来看,郑樵所记很可能属于第一种情况,即是据《隋书·经籍志》的小注转录;四卷本《阮步兵集》,首见于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文云:“《阮步兵集》四卷,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嗣宗撰。其题皆曰《咏怀》。首卷四言十三篇,余皆五言八十篇,通为九十三篇。《文选》所收,十七篇而已。”⑨从其叙述来看,四卷本《阮步兵集》收录的全是阮籍诗歌。据此可以判断,陈振孙著录的《阮步兵集》属于两个版本系统,十卷本《阮步兵集》是阮籍诗文合集,四卷本《阮步兵集》则是阮籍的诗歌总集。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宋代之前《阮籍集》十卷本与五卷本系统,应是阮籍诗文合集与单纯诗歌集之分而形成的,十卷本系统属于诗文合集的性质,五卷本系统应是单纯的诗歌集。迄于宋代,在五卷本阮籍诗歌集之外,又出现了四卷本诗歌集《阮步兵集》。这与明代以来的《阮步兵集》为诗文合集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另据北宋阮阅《诗话总龟》记载,宋代尚存有唐人写本《阮步兵诗》一卷,其文云:“京师曹氏家藏《阮步兵诗》一卷,唐人所书,与世所传多异。有数十首,集中所无。”⑩此本虽不见于宋代诸书目家记载,但确实流传于民间。明冯惟讷《古诗纪》记述《阮步兵诗》,虽是转述阮阅语,却也可以看出阮籍诗歌在宋代的流传情况:

京师曹氏家藏《阮步兵诗》一卷,唐人所书,与世所传多异,有数十首,集中所无。其一篇云:“放心怀寸阴,羲和将欲冥。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行。云间有立鹄,抗首扬哀声。一飞冲青天,强世不再鸣。安于鹑鷃徒,翩翩戏中庭。”又云:“嘉木下成蹊,东园损桃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况复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莫亦云巳。”诗语皆类此,非后人作明矣。孔宗翰亦有本,与此多同。B11

文中说到的孔宗翰是北宋时期人,字周翰,孔道辅次子,进士及第,知虔州。元祐中官刑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滁州,未拜而卒,《宋史》有传。撰有《阙里世系》一卷。唐人写本《阮步兵诗》一卷,曹氏家有藏,孔宗翰收藏本亦“与此多同”,因此可知,宋代民间尚藏有唐人写本《阮步兵诗》一卷本。

宋代以后,十卷本《阮籍集》尚存于世,元代脱脱等撰《宋史·艺文志》著录“《阮籍集》十卷”可证B12。此外,马端临《文献通考》载有十卷本《阮籍集》B13,另著录有《阮步兵集》,不言卷数,且其全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阮步兵集》四卷”下的说明文字,可见四卷本《阮步兵集》元代尚在流行。

迄于明代,阮籍文集已散佚不全,其版本也比较复杂。较为流行的主要有四个版本,即一卷本、二卷本、三卷本和六卷本。依时代先后论之,明嘉靖间陈德文、范钦刻《阮嗣宗集》二卷本在前。此本上卷收录阮籍文20篇(包括残篇),下卷收录阮籍四言和五言《咏怀诗》;著名藏书家薛应旂刻《阮步兵集》为三卷本,时间约略与陈、范所刻二卷本同时。明万历间,新安汪士贤辑刻《汉魏诸名家集》所收《阮嗣宗集》亦是二卷本,其祖本当是陈、范本。成书于明天启崇祯间的张燮《七十二家集》所收《阮步兵集》,则是六卷本。明末张溥辑刻《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所收《阮籍集》则是一卷本。此外,据明万历间陈第编《世善堂书目》,陈第当时收藏有十卷本《阮籍集》,后竟亡佚。《“国立”中央图书馆典藏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台北,1969)载有明刻《阮籍集》二种,一为嘉靖刊本《阮嗣宗集》二卷,当是陈德文、范钦辑刻本;一为《阮嗣宗诗》一卷,不知是否即宋代民间所藏唐抄本《阮步兵诗》一卷本。惜未见此本,未敢妄论。

明代以后,较为流行的是陈德文、范钦辑刻二卷本《阮嗣宗集》、新安汪士贤辑刻的二卷本《阮步兵集》和张溥辑刻的一卷本《阮籍集》。清代严可均《全三国文》所收阮籍文20篇,系据陈、范辑刻本《阮嗣宗集》所收阮籍文过录,唯编排次序不同而已。此外,尚有近人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所收四卷本《阮嗣宗集》。至于后来出版的《阮籍集》或《阮嗣宗集》,则多是今人据前述版本整理。

二、嵇康文集版本流变

《嵇康集》南北朝时期已见流传,而文献著录最早亦见载于《隋书·经籍志》:“魏中散大夫《嵇康集》十三卷。”其下注云:“梁十五卷,录一卷。”B14两《唐书》和郑樵《通志·艺文略》亦皆著录《嵇康集》十五卷B15。是则宋代之前,流行的《嵇康集》多为十五卷本。宋代以后,尤其是南宋以后,比较流行的则是十卷本《嵇康集》。北宋王尧臣《崇文书目》著录《嵇康集》十卷B16,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从之,作《嵇康集》十卷B1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作《嵇中散集》十卷,并云“康所作文论六七万言,其存于世者谨如此。”B18同时期的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的《嵇康集》则不题卷次。王楙《野客丛书》不仅著录《嵇康集》十卷,对集中所收嵇康诗文还作了概括介绍,且云“《崇文书目》谓《嵇康集》十卷,正此本耳”B19。由此可知,隋唐时期流传的嵇康文集为十五卷本《嵇康集》,宋代比较流行的则是十卷本《嵇康集》。至于《嵇康集》卷数的变化,究竟是嵇康诗文散佚造成的,还是刊刻者展延或压缩卷数形成的,则是不得而知。

宋代以后,流传的《嵇康集》多为十卷本。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脱脱等《宋史》著录的《嵇康集》皆是十卷。明代吴宽丛书堂抄本《嵇康集》、嘉靖年间黄省曾辑较本《嵇康集》、万历至天启间汪士贤辑《嵇中散集》,以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嵇中散集》,亦皆是十卷本。而明薛应旂《六朝诗集》、张燮《七十二家集》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录的《嵇中散集》,则为一卷本。是则明中期以后,《嵇康集》的版本已有十卷本与一卷本之别。清代,较为流行的仍是十卷本,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收录的《嵇中散集》、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嵇中散集》等。清代的书目文献著作,如徐乾学《传是楼书目》、钱曾《述古堂藏书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等,著录的皆是十卷本。

鲁迅对《嵇康集》有很精到的研究,他校阅的《嵇康集》附有《〈嵇康集〉著录考》和《〈嵇康集〉考》等文,对《嵇康集》的版本和著录情况考订甚详。其中《〈嵇康集〉著录考》中的一段按语尤其值得引起注意:

案,魏中散大夫《嵇康集》,《隋志》十三卷,注云:梁有十五卷,录一卷。新旧《唐志》并作十五卷,疑非其实。《宋志》及晁陈两家并十卷,则所佚又多矣。今世所通行者,惟明刻二本,一为黄省曾校刊本,一为张溥《百三家集》本。张本增多《怀香赋》一首,及原宪等赞六首,而不附赠答论难诸原作。其余大略相同。然脱误并甚,几不可读。昔年曾互勘一过,而稍以《文选》《类聚》读书参校之,终未尽善。此本从明吴匏庵丛书堂抄宋本过录。其传钞之误,吴君志忠已据钞宋原本校正。今朱笔改者,是也。余以明刊本校之,知明本脱落甚多。《答难养生论》“不殊于榆柳也”下,脱“然松柏之生,各以良殖遂性,若养松于灰壤”三句。《声无哀乐论》“人情以躁静”下,脱“专散为应,譬犹游观于都肆,则目滥而情放。留察于曲度,则思静”二十五字。《明胆论》“夫惟至”下,脱“明能无所惑至胆”七字。《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为卜无所益也”下,脱“若得无恙,为相败于卜,何云成相邪”二句。“未若所不知”下,脱“者众,此较通世之常滞。然智所不知”十四字。及“不可以妄求也”脱“以”字,误“求”为“论”,遂至不成文义。其余单辞只句,足以校补误字缺文者,不可条举。书贵旧抄,良有以也。

按语简要介绍了《嵇康集》的著录情况,并对现今仍在流行的两个主要版本(黄省曾本和张溥本)的内容作了比勘,对读者了解《嵇康集》版本流变很有帮助。此外,嵇康还有《圣贤高士传》和《春秋左氏音》,今仅存部分佚文,有清人辑本。今人戴明扬整理的《嵇康集》对嵇康著述存世情况有详细介绍,且对嵇康著述佚文已经作了较为完备的辑佚,对了解《嵇康集》的存佚和流传情况多有裨益。

三、山涛文集存佚考论

《山涛集》也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流传,且已有人为之作注。《隋书·经籍志》载:“晋少傅《山涛集》九卷,梁五卷,录一卷。又一本十卷,齐奉朝请裴津注。”B20据此可知,《山涛集》在隋唐之前曾经有三种版本流传,一为南朝齐的十卷本《山涛集》,一为南朝梁的五卷本(录一卷)《山涛集》,一为九卷本《山涛集》。值得注意的是,南朝齐已经有人为《山涛集》作注。南北朝时期,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竹林七贤中只有山涛一人,大名鼎鼎的阮籍和嵇康也不能望其项背。

唐代流行的《山涛集》已经成为五卷本,这从《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皆著录“《山涛集》五卷”B21,可以得到证明。在宋代其他文献中,《山涛集》还有一些不同的记载。如郑樵《通志》采用《隋书·经籍志》:“少傅《山涛集》十卷,齐奉朝请裴聿注。”B22而王应麟《玉海》则全取隋志:“《山涛集》九卷,梁五卷。又一本十卷,齐裴聿注。”B23从两《唐书》著录的《山涛集》皆为五卷本来看,郑樵和王应麟关于《山涛集》的记载,显然仅仅是对《隋书·经籍志》有关内容的过录或转抄,不能证明宋代《山涛集》九卷本或十卷本仍在流传。

宋代以后,《山涛集》不仅在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中难觅踪影,而且诸多书目文献著作中也不见有关《山涛集》的著录或记载。这一现象表明,宋代以后,《山涛集》已经失传。

《山涛集》虽然早已失传,但山涛的《山公启事》却广为人知。《隋书·经籍志》总集类著录《山公启事》三卷,《旧唐书》作“《山涛启事》三卷”B24。至欧阳修等《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山涛启事》十卷。从《山涛启事》由三卷本演变为十卷本的历程来看,《隋书》著录的《山公启事》三卷,很可能不是全本。而《新唐书》著录的十卷本《山涛启事》,应是宋代史臣搜集各种文献之后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本子。约略与《隋书》同时成书的《晋书》,在《山涛传》中两次言及《山公启事》,皆不言卷帙多少,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初年的三卷本《山公启事》还是一个不够完备的本子。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南宋王应麟《玉海》著录《山涛启事》,采信《新唐书》的说法,记载为“唐志《山涛启事》十卷”B25。今见《山公启事》多为明清人的辑本,如明人梅鼎祚的《西晋文纪》和严可均《全晋文》,据史书和类书辑录有山涛的《山公启事》,惜皆有遗漏,亦未为完备。

四、向秀文集存佚考论

《向秀集》在隋唐之前已行于世。《隋书·经籍志》于“晋少傅《山涛集》九卷”下注云:“梁有《向秀集》二卷,录一卷;平原太守《阮种集》二卷,录一卷;《阮侃集》五卷,录一卷。亡。”B26据此可知,在长孙无忌等撰写《隋书》时,《向秀集》二卷与《阮种集》《阮侃集》一样已经散佚。但是,据两《唐书》记载,唐代《向秀集》仍在流传,后晋刘昫《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向秀集》二卷”,《新唐书·艺文志》所载与《旧唐书》相同。郑樵《通志·艺文略》的记载与两《唐书》一致。因此可以推定,唐朝安定以后,《向秀集》又重现于世。胡旭“疑唐开元间广征天下典籍时复得梁本”B27,可备一说。然而,宋代以后,《向秀集》复又散佚,故亦未见书目文献类著作著录。

向秀另有《庄子注》二十卷、《庄子音》三卷和《周易义》。《庄子注》见载于《隋书·经籍志》:“《庄子》二十卷,梁漆园吏庄周撰,晋散骑常侍向秀注,本二十卷,今阙。”B28《隋志》言及向秀《庄子注》,言“阙”而不言“亡”,则可理解为长孙无忌等撰写《隋书》时知道向秀《庄子注》尚存于世,但未见到原本,故著一个“阙”字。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著录有向秀《庄子注》:“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无《杂篇》。为《音》三卷。”很显然,陆德明作《序录》时见过向秀《庄子注》的原本,否则他不可能叙述的那么详细。由此可见,向秀《庄子注》在唐代是流行的,只是《隋书》作者长孙无忌等人当时没有看到而已。唐代以后,有关向秀《庄子注》的记载,多依《隋书·经籍志》,如《旧唐书·经籍志》“道家类”著录“《庄子》二十卷,向秀注”B29,《新唐书·艺文志》亦著录“向秀注二十卷”B30。南宋郑樵撰《通志》时,向秀《庄子注》尚存于世,故《通志》从《隋书》作“《庄子》二十卷,梁漆园吏庄周撰,晋散骑常侍向秀注”B31。约略与郑樵同时的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仅言及郭象注《庄子》,而没有提及向秀注:“右庄周撰,晋郭象注。周为蒙漆园吏。按《汉书·志》,书本五十二篇,晋向秀、郭象合为三十三篇,内篇八,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唐世号《南华真经》。”B32其不言向秀注,则向秀《庄子注》当时或已不传。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明言向秀《庄子注》不传于世:“《庄子注》十卷,晋太傅主簿河南郭象子元撰。案本传,向秀解义未竟而卒,颇有别本迁流。象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然向义今不传,但时见陆氏《释文》。”B33陈振孙既已明言“向义今不传”,则南宋时向秀《庄子注》不见流传,应是事实。至于高似孙《子略》径称“《庄子注》,向秀,二十卷”B34,应是上承《唐志》而来,并非亲见其书存世。由此可以判定,南宋以后,向秀《庄子注》已不见流传,而流传的《庄子注》十卷本是则郭象在向秀注基础上作的新注本。

向秀《庄子音》,《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向秀《庄子音》一卷。”B35是知唐初长孙无忌等撰《隋书》时,梁向秀《庄子音》一卷,已然不存。陆德明《经典释文》则言向秀“为《音》三卷:“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无《杂篇》。为《音》三卷。”B36这是迄今仅见的向秀有《庄子音》三卷的记载。此外,《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引用了向秀《庄子音》中的许多材料,可以证明向秀《庄子音》至少在唐初仍在流行。但唐代以后已不见著录。

向秀《周易义》又作《易义》,不详卷数。《世说新语·文学》“初注《庄子》者数十家”条刘孝标注引《秀别传》云,向秀“后注《周易》,大义可观,而与汉世诸儒互有彼此,未若隐《庄》之绝伦也”。《秀别传》虽然说向秀为《周易》作注,却未言其书名。至于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在“張璠《集解》十二卷”条下有注云:“向秀,字子期,河内人,晋散骑常侍,为《易义》。”B37这里所说的《易义》,应是《秀别传》所说的向秀《周易注》。中唐时期,蜀人李鼎祚撰《周易集解》,使用了3条向秀解说《周易》的材料。由此可知,向秀《易义》唐代尚流行。然而,《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皆未见著录,不知向秀《易义》是否在晚唐战乱中已散佚。迄于宋代,仅《册府元龟》和《玉海》等类书记载向秀有《易义》。《册府元龟》云:“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为散骑常侍,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为之隐解,发明其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又为《易义》。”B38王应麟《玉海》有关向秀作《易义》的记载,则是据《经典释文》而来B39,此处不赘。

五、阮咸文集存佚考论

阮咸亦曾有文集行世,但《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见著录。迄于宋代,却出现了有关《阮咸集》的记载。晁补之诗曾经提到《阮咸集》:“报国身无用,还山计欲成。烟霞异尘世,江海慰高情。幸继《阮咸集》,恐惭疏受声。清诗逢绝景,未觉负平生。”B40但最早著录《阮咸集》的,却是《宋史·艺文志》:“《阮咸集》一卷。”B41可见,在元人脱脱等人撰写《宋史》时,《阮咸集》一卷尚存。阮咸与阮浑合著有《难答论》二卷,且其难答内容是关于《周易》的,所以,《宋史·艺文志》著录的《阮咸集》一卷,是不是把阮咸的著述从《难答论》中析出自为一卷,不得而知,姑且存疑。元代以后,已不见阮咸有集存世的记载。

阮咸还著有《易义》,最早见于东晋张璠《集解》著录。后世有关记载,大多转述张璠之语。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于张璠《集解》下注云:“阮咸字仲容,陈留人,籍之兄子,晋散骑常侍,始平太守,为《易义》。”B42此书早已失传,宋代以后不见著录。此外,明何镗辑《汉魏丛书》收录有《古三坟》,题晋阮咸注。但《古三坟注》是否出自阮咸之手,学界多有争议,一时尚难论定。

六、刘伶文集存佚考论

刘伶有无文集,是一个尚待确认的问题。由于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有刘伶“未尝措意文章,终其世,凡著《酒德颂》一篇而已”B43的说法,而《晋书》本传又袭其说,称刘伶“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后人遂习焉不察,信以为真,认为刘伶除《酒德颂》外,再无诗文行世。但此说殊可商榷。《艺文类聚》载有刘伶《北邙客舍诗》一首,足证此说不足为信。此外,南宋初年朱弁《风月堂诗话》有“刘伶有文集三卷”的记载:“东坡云:‘诗文岂在多,一颂了伯伦。是伯伦他文字不见于世矣。予尝阅唐史《艺文志》,刘伶有文集三卷,则伯伦非无他文章也,但《酒德颂》幸而传耳。东坡之论,岂偶然得于落笔之时乎?抑别有所闻乎?”B44翻检两《唐书》之《经籍志》和《艺文志》,却不见任何有关《刘伶集》的记载,不知朱弁言之何据。由于缺少旁证,刘伶有文集之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虽然曾经官高位显,却很少有文字留下,也不见有文集行世的记载。今所见者,仅史籍所载王戎的一些杂言而已,故姑置不论。

竹林七贤的存世作品多寡不等,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以曾经有文集者行世的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五人而论,由于宋代以后,有文集传世者仅有阮籍和嵇康二人,所以,有关中国文学史、思想史、艺术史的著作,在论及竹林七贤时,往往仅仅涉及阮籍和嵇康。至于其他人,由于作品大多失传,知其名识其人者不多,故而在各种著作中很少看到有关他们的论述,他们的影响自然也就无法与阮籍、嵇康相提并论了。但是,竹林七贤不论是作为一个整体,还是作为个体的人,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当时和后世发挥着影响。尤其是作为一个名士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更是溶入血液,深入骨髓。研究竹林七贤固然要看他们的作品,但也要顾及全人,看他们对魏晋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作用,不能仅以作品多寡论高低、定优劣。正如鲁迅所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B45而对竹林七贤的著述作辑佚和校勘,可以为读者了解和认识竹林七贤提供可靠而全面的文献依据,同时也为文学研究者研究竹林七贤提供提供必要的文献资料,以期读者对竹林七贤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注释:

①〔唐〕长孙无忌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

②《日本国见在书目》的作者藤原佐世(828~898)是日本平安中期学者。是书成书年代,学界有不同看法。一般以为是藤原佐世于宽平年间(889~897年)奉敕编纂的。

③参见日本室生寺本:《日本国见在书目》“三十九别集家”。

④分别见《旧唐书·经籍志》卷四十七和《新唐书·艺文志》卷六十。

⑤〔宋〕王尧臣等编纂:《崇文总目》卷十一。

⑥〔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

⑦〔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

⑧〔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九。

⑨〔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

⑩〔宋〕阮阅:《诗话总龟》卷十。

B11〔明〕冯惟讷:《古诗纪》卷一百五十五“阮籍”。

B12〔元〕脱脱等:《宋史·艺文志》卷二百八。

B1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

B14〔唐〕长孙无忌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

B15分别见《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和郑樵《通志》卷六十九《艺文略七》。

B16〔宋〕王尧臣:《崇文书目》卷十一“别集类“。

B17〔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

B18〔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

B19〔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八。

B20〔唐〕长孙无忌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按,原文“裴津”当为“裴聿”之误。裴聿,北齐人,曾任著作郎。

B21参见《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下》和《新唐书》卷六十《艺文志》。

B22〔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九《艺文略七》。

B23〔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十七《晋山公启事》。

B24〔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下》。

B25〔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十七。

B26〔唐〕长孙无忌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四”。

B27胡旭:《先唐别集叙录》卷七《向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57页。

B28〔唐〕长孙无忌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

B29〔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

B30〔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四十九《艺文志》。

B31〔宋〕郑樵:《通志》卷三十七

B32〔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上。

B33〔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九。

B34〔宋〕高似孙:《子略》卷二。

B35〔唐〕长孙无忌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二》。

B36〔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

B37〔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

B38〔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百五“学校部·注释第一”。

B39〔宋〕王应麟:《玉海》卷三十六“艺文”有“《经典·序录》:张璠《集解》十二卷,东晋秘书郎、参著作。《集二十二家解序》云:‘依向秀本。”其下又有“向秀、庾运为《易义》”之语。

B40〔宋〕晁补之:《鸡肋集》卷十五《陪发运右司叔父集金山次韵》。

B41〔元〕脱脱等:《宋史》卷二百八《艺文七》。

B4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

B43〔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传》。

B44〔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

B45鲁迅:《“题未定”草七》,《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80页。

责任编辑:行 健

Abstract: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represented by Ruan Ji and Ji Kang, were the most influential literati group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y more or less left some works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In terms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every sage had records of coupus spread except for Wang Rong. However, after Song Dynasty, the corpus of Shan Tao, Xiang Xiu, Ruan Xian, Liu Ling were all gradually lost, except for Ruan Ji and Ji Kang, whose works edition were also simplified.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the circulation and existence of 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corpus, is provid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to full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Key words: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corpus; circulation; existence and lost; study

猜你喜欢
竹林七贤流传文集
《熊铁基文集》出版
八卷本《王先霈文集》出版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郭汉城文集》简介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艺苑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绝版的竹林”之七
书画鉴藏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