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在急诊绿色通道下采用血管内介入灌注的临床疗效

2016-08-05 19:26卢智朱道平彭四维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9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

卢智?朱道平?彭四维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绿色通道下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非绿色通道组)和观察组(绿色通道组), 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相关时间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室-治疗结束时间(DTTE)、急诊室-导管室时间(DTL)、急诊室-会诊时间(DTC)时间为(111.2±14.6)、(52.8±13.6)、(6.6±2.7)min短于对照组(150.5±15.2)、(79.6±9.3)、(12.5±6.8)min,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1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绿色通道模式下进行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 急诊救治时间缩短,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降低, 其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应值得进一步运用和推广。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灌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9.04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供应血管闭塞, 血管供应区脑功能因缺血缺氧损伤导致的神经症状, 其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较高, 是危害患者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1]。目前, 促使闭塞血管开通是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 其有助于濒临死亡脑细胞、神经功能的改善及恢复。脑组织在一定时间的缺血后, 经血液灌注仍未恢复的情况下, 脑结构和功能损伤可进一步加重。而为缩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急诊时间, 尽早实施血管内灌注介入治疗促使患者健康恢复, 需要医院多科室共同协助, 开通急诊“绿色通道”, 从而赢得宝贵时间, 以便促使临床疗效有效提升。因此, 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采取血管内介入灌注疗法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 并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修订)的诊断标准[2];起病时间<6 h;磁共振成像(MRI)或头颅CT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6~80分。排除标准: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脑缺血;合并呼吸衰竭、肿瘤等严重病变;精神障碍、痴呆患者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非绿色通道组)和观察组(绿色通道组), 各60例。观察组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40~78岁, 平均年龄(51.5±6.7)岁;病情程度:轻型18例, 中型28例, 重型14例。对照组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42~77岁, 平均年龄(50.8±6.9)岁;病情程度:轻型16例, 中型31例, 重型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采取血管内介入灌注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绿色通道模式下进行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 患者在被送至急诊室途中, 由120医务工作者通知神经科医师等候会诊, 与患者家属签订手术协议书后, 将疾病患者送至导管室, 期间迅速完成如下工作:评估病情, 溶栓前化验, 影像学检查等。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症状发作-入院急诊时间(SOTD), DTC, DTL, DTTE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疾病相关时间比较 观察组SOTD为(3.2±0.4)h, 对照组为(3.3±0.5)h,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97, P>0.05);观察组DTC为(6.6±2.7)min, DTL为(52.8±13.6)min, DTTE为(111.2±14.6)min, 对照组分别为(12.5±6.8)min, (79.6± 9.3)min和(150.5±15.2)min,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464、12.5999、14.4437, P<0.05)。

2. 2 两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10例(16.7%);观察组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91, P<0.05)。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 是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死性疾病的第1位[3]。时间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积极、充分地促使闭塞血管完全或部分开通, 对疾病患者生命的抢救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是挽救死亡脑细胞, 减少梗死范围, 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指出:患者在发病3 h内实施治疗, 其临床效果更为显著[4]。然而, 医院的诊疗工作比较繁琐, 传统管理模式下急性疾病的理想治疗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造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因诊疗时间过长而延误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诊救治面临难题:急诊医生多是各科轮转医生, 易造成接诊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和诊断出现错误;神经科、急诊科和导管室科室之间的工作并不协调, 易延误救治时机;“先收费后治疗”现象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救治。对此, 本院开展“绿色通道”, 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实施血管内介入灌注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 其优势主要包括:神经科医师全天候应诊, 各项检查在接诊后立即实施, 治疗费用可在术后补交;神经科、急诊科各科室协同合作, 在“120-急诊室-术前疾病评估-手术签字及准备-导管室”的绿色通道模式下实施救治, 有效缩短了疾病发作-导管室、症状发生-治疗结束的时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梗死组织的核心部分可在3~6 h内死亡, 其周围组织的缺血缺氧性损伤是可逆性的, 短期内促进血流恢复, 可有效恢复缺血缺氧组织的机体功能。但在再灌注治疗期间, 超过有效时间窗可导致脑损伤进一步加剧, 易引起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本研究观察组患者DTTE、DTL、DTC时间短于对照组,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1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介入灌注治疗的实施赢取宝贵时间, 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脑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及控制。

综上所述, 脑部缺血时间越长, 脑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就越高,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 在最短时间内开通闭塞血管, 控制患者再灌注损伤显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蓉, 王琰, 蔡美华, 等.低灌注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83例相关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13):2894-2895.

[2] 陈婷, 郭大静, 赵建农, 等.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8(7): 1290-1294.

[3] 王松海. 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10):2857-2858.

[4] 张树峰, 刘中光, 李曼, 等.去氧肾上腺素与多巴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神经介入手术中应用的比较.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10):107-109.

[收稿日期:2016-02-29]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绿色通道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谈语文课堂通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绿色通道”
绿色通道
智慧大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