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焕鵬:谱蓝色之曲 颂生命赞歌

2016-08-05 07:47
杰出人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攝影海洋香港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皆從遼闊浩瀚的海洋中孕育而出,所以世界各地的許多文化,皆對海洋充滿着崇拜之情,有關海洋的活動也從未停歇。在許多濱海而居的人心中,季風,生物、潮汐、浪濤在其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伴隨他們走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而更為熱愛海洋的蔣焕鵬先生喜歡背起氣筒、穿上潛水衣、帶好所需裝備,深入至海洋母親寧静而祥和的“怀中”。他在那裹發現不同於陸上的美景,探索其中的奥秘,並使用攝影器材拍下瑰麗的景象。他不僅從中享受無窮的樂趣,也希望把海洋真實的情形傳遞给普羅大众,能夠唤起人們對這個生命摇籃的關心和愛護從而引導大家到海洋之中發現生命、發現美!

“水中的世界跟陸地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地球表面70%的面積是海洋,这片廣表無垠的水域中有更多的事物等待着我們去探索發現。”

2016年年初,香港電影《美人魚》成為春節票房的最大赢家,片中圍繞着海洋展開的浪漫想象,以及不時透露出“環保”、“资源”等時興話題,给許多观众帶來了關於海洋的思考。其實,局限在93分鐘之内的電影,是不足以展現海洋所有的精彩。只要身體力行地潛入其中,才能發現水中蘊藏的驚險與綺麗。如香港資深潛攝家蔣焕鹏先生所言:“水中的世界跟陸地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地球表面70%的面積是海洋,這片廣袤無垠的水域中有更多的事物等待着我們去探索發現。”

自22歲開始,蔣焕鹏先生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漸漸深入潛水的世界。當時,香港的潛水愛好者可謂鳳毛麟角。所以他從一個人獨自駕船出海開始,逐步學習相關技能,並購置裝備,實現了入水探秘的夢想。後來,他不惜耗時幾許,完成一連串的晋級,成長為潛水領域的專業人士。自1982年在賓氏潛水訓練部學習水肺潛水,1983年獲得高級潛水員認證、1984年從事潛水助教、1985年正式擔任教練、期間協助香港大學成立學生潛水會,及擔任義務教練及顧問,也曾加入海龍潛水會會員,自1085年獲得國際潛水組織認證、繼有世界潛水總會CMAS會級教練,1989年獲美國國家教練會NAUI及美國專業潛水教練協會PADI教練認証。香港潛水總會高級蹼泳教練,潛獵教練訓練導師廣東省體育幹部培訓班-高級蹼泳教練,香港職業潛水協會會員,1990年被英國皇夫頒予榮譽潛攝獎項,及後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攝影獎賞……隨着資歷的不斷提升,是他接連不斷地得到了成果,教授了過千多名學生,加入聞名世界的專業團體、1988年創建香港潛水攝影學會首開本地先河2000年協辦及贊助中國潛水運動協會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行中國首届大型潛水展覽“北京水運千禧博覽”引領内地潛水風潮,身為香港潛水總會潛攝總監,與渭水雜誌合辦多次香港潛攝大賞賽,選出代表參加世潛大賽也曾代表香港潛水總會為領隊帶領出征埃及紅海、自費參與世界潛水總會舉辦之實海潛攝大賞賽,其他代表參賽者:陳志賢先生,吴金源先生之海底攝影作品屢屢獲獎……一個個閃亮的榮耀,體現着他對海洋與日俱增的情懷。似陳年佳釀,愈久彌香。

潛水是一項專業性强、挑戰性高、實操性强、注意項多的活動,入水越深、水壓越大,身體的適應也要加快調整。所以想要徐徐潛入水中一睹由珊瑚礁、魚群、岩石等組成的美景,先要學習相關的學識:生理、物理、病理及技能,熟練運用面鏡、呼吸管、脚蹼基本裝備及水肺儀器並與同伴制定詳盡的略线和計劃,確保自身安全後方能付諸行動。

所以,只要與他人分享自己潛水的經驗,同時又能教學相長蔣焕鵬先生興致勃勃,話題一個接一個不知在哪裹收尾,“潛水身處水下深度20至40米内為最理想,因為超過了氧氣消耗加快不少,相對的危險也增加許多,所以一般潛到水下較深處,要常加留意氣壓錶及依隨潛水電腦指示,環境的變化,並與同伴保持聯繫,以避免自己陷入險境……如果已經達到較深的地方,往上升不能太快,以免超越上升速度限制,產生危險。要在某些地點停留一下為佳。例如,曾到達水下30米,於升水時應往水下15米處稍停約1分鐘後再繼續往上潜游,再到達5米處停留3分鐘,請依隨潛水計算機指示再慢慢升回水面休息,這樣的安全停留以免過量氣泡積於體内可以有效地保護身體……”難能可貴的是,他在不斷學習提升的同時,還不時總結自己的經驗,歸纳整理出該項運動竅門,結合自己翻阅的眾多數據,撰寫文章,登載報刊。他以香港最早從事潛水的前輩之身份,將自己所得惠贈後輩,藉此推動香港的潛水事業,例如潛水要牢記的波爾定理、阿基米德定理,道爾頓定理、查理定理及亨利定理這“五大定理”以及人體生理、病理等與潛水運動的關聯等等,可謂包羅萬象,面面俱到。

不過,儘管學習潛水過程繁雜但只要掌握了技能,再慢慢潛入清凉明澈的水中,看陽光被水折射成優美的曲錢,眼前閃爍、耀動柔和的光茫。五彩的魚兒親昵的依偎在身邊自己能置身於如此優美的新奇世界感覺竟這般妙不可言。此刻,自由放鬆,盡情舒展四肢,貪婪地飽覽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海底生物;同伴之間不需言語,卻通過肢體語言達成誠摯的交流;還有成串的氣泡連绵不绝地掠過耳邊,組成輕快的旋律,浪漫、自在、愉快已是難以言喻。

誠然,潛水帶始蔣焕鹏先生數之不盡的收穫,不僅有興趣上的滿足審美上的充實、獵奇上的發掘,還寧静了思緒、鍛煉了身體,優化了循環,都成為他樂此不疲投身潛水的動力。同期,他也希望自己能開展一些工作,回馈這位偉大無私的“生命之母”:他心裹也存有許多理想,意欲保護海洋,維持那份天然、純净的美麗。

例如:蔣焕鵬先生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曾與漁農處合作,在海中佈置人工魚礁,清理海洋垃圾,不為牟利和名望,只希望為海洋貢獻一份真心。除了參與各種活動,他經常創作文章刊登於報章及雜誌,也曾於香港電台,晨光第一线,大氣電波散播潛水樂事。不知疲憊地向大眾介紹香港及世界各地的海洋美景,也曾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廣東海洋江河生態保護促進會,也曾聯同香港海洋環保協會-王敏干John Wong主席及中國海獸權威-王丕烈Wang Peilie教授远赴大連及各地合作推廣國内環保意識積極主動地傳遞着海洋與環保的理念。

其中,最能直接反映自己意識的途徑之一便是攝影:一張色彩鮮明遠近有序的作品,能讓觀棄直觀看到海中的美麗,了解到那個與自己生活不一樣的環境,進而產生興趣,去接觸、去深入。所以十四歲便開始接觸攝影的蔣焕鹏先生在學習潛水之後不久也着手水下攝影的工作:“我在中學時代也曾獲過攝影的獎項,给後來的水下攝影奠定了基礎。目前我在海中創作的作品比陸上還要多。”眾所周知,相機屬於電子產品,要在潮濕的環境中工作要做好充足的防護措施,防水耐壓外殼裝備、合適的膠卷、測光表、濾鏡、近攝環、各款鏡頭光學鏡片、手柄、支架、照明裝置及同步閃燈裝置都是必不可少的。不過憑借認真地練習,蔣焕鵬先生已經克服了器材繁多所帶來的種種限制可以熟練地運用、搭配使用,拍出自己心儀的景象。而且,在拍攝的過程中,他不時會遇上各種有趣的經驗:“以前用膠卷相機拍照參賽,上岸後自己直接把膠卷交給組委沖洗,待評出優劣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怎樣。還有的時候由於水下環境多樣複雜,有許多自己發現不了的細節,拍攝後再洗照片,發現顏色和場景跟自己拍攝時並不相同,頓時產生驚喜的心情。”

千姿百態的生物、五顏六色的場景、明暗有别的光照,當人們欣賞到一張張展現海中美景的照片時,發出感嘆、敬佩,也是對蔣焕鹏先生努力付出的肯定。這位積極活躍於水下攝影的香港人,加入丁香港旺角攝影學會、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美國攝影學會、紐約國際攝影家協會、紐約攝影學院,紐約攝影學會、亞洲影藝聯盟等同好團體,與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不斷發現诲中美景,並為廣大觀絮帶來一次又一次的視覺盛宴。

當然,如陸上攝影一樣,海中攝影也講究技巧:“水下攝影要動作穩定,游来游去是拍不好的。攝影者首先要控制姿勢,動作的快與慢、多與少,呼吸的變動都會影響拍攝。所以要固定在某個位置上,且完全用呼吸控制自己——即使有小小的變動,也要立即深呼沉吸。”就照片本身而言,蔣焕鹏先生更是一語中的,“海中的攝影講究構圖,要包含有故事,可以讓觀眾反複欣賞,看出有思想。”他强調,好的水下攝影作品應該有深度,要拍出故事來。簡單而言,就是處理好前景、主題和背景的關係,讓晝面變活,呈現出創作者的立體思想。

人們往往把地球稱為“蔚藍色的星球”,是因為海洋的顏色使之呈現出生命的色彩。對於人們而言,海洋的馈贈豐富而多彩,無論是豐沛的物質,還是精神上的享受,皆可取之於海洋。然而,能夠反哺這位無私“母親”的人卻不多見。正以行動帶動大眾海洋情懷的蔣焕鹏先生無疑這是其中之一。因此,他的精神與海洋一樣,純粹清澈,他的胸懷也和海洋一樣,博大包容。

猜你喜欢
攝影海洋香港
摄影篇
香港之旅
摄影欣赏
展与拍
春·民间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