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创新

2016-08-06 10:26刘渊陈代强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指针中国梦价值

刘渊 陈代强

摘要:本文分析了实现中国梦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关联,特别提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融汇于具体的社会治理之中,落脚于中国国情的现实基础之上,中国梦决定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指针,并从战略上指导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中国梦 社会治理创新 价值 指针

习近平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由此可见,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国家富强梦,归根到底是人民幸福梦。中国梦饱含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着“坚持民利”的价值追求、凝聚着“人民幸福”的美好期盼[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需要许多实践支持,特别是如何把中国梦与基于中国国情和民生需求的社会治理进行有机衔接,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从现有文献看,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社会治理理念和原则的创新、社会治理参与主体创新、社会治理工具(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社会治理内容和路径选择的创新等[3],而鲜有从“中国梦”视域来研究社会治理创新。

一、中国梦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关联

(一)中国梦与社会治理创新具有相同的现实承载

当前不少学者针对“中国梦”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读。一些学者积极寻求“中国梦”的学理阐释和学理支撑,挖掘和揭示“中国梦”所具有的内涵、所蕴含的政治智慧、所体现的新思维。韩庆祥认为中国梦就是民族之梦,是人民之梦,就是通过建设和谐世界以赢得世界的认同,实现国家目标、民族愿景和人民期待。具体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就是期望建构一个具有公平正义的好的政府和社会[4]。辛鸣认为,中国梦就是民族梦,人民梦和世界梦,并特别从民生梦、尊严梦和成功梦三个方面阐释人民梦[5]。总体而言,较多观点都是围绕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进行的阐述。

如何用中国梦来统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创新呢?本文认为中国梦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找到最基本的现实载体,落脚于社会基层管理的基本层面,建构在人民梦想成真的现实实践之中。中国梦与社会治理创新两者之间具有相同的现实载体,这个相同的现实载体就是人民幸福梦的实现。因此,中国梦视域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站在人民幸福梦的基点上来创新整个社会治理思维和社会治理模式。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个重大历史贡献,是站在时代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加强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为公众提供公正、快捷、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并已成为转型期中国社会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需要,因而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命题。

首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当前中国已经步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风险也日益凸显,社会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一些群体性事件呈持续多发态势,社会治理任务极为繁重和艰巨[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正是为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缓解社会矛盾,调适社会情绪,从基本的民生幸福层面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根基。因此,加强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因而也直接关乎中国梦之实现。当前,面对社会治理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和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8]。

再次,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国家富强梦,归根结底也是人民梦。由此可见,中国梦深深植根于最广泛的群众诉求和意愿之中,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在于充分关切基本的民众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因此,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根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科学发展,科学决策,才能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才能改善和增加人民群众福祉,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中国梦指引社会治理创新实践

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态势,加强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人民幸福梦可以采取如下实践举措:

一要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进行社会治理创新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实现中国梦,推进社会治理创新,都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走出来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且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群众是否满意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终落脚点和和根本出发点。

二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根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治理首先需要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安全秩序的自动调节机制。要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途径、新形式,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9]。因此,要积极建立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机制,培育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文化氛围,创新基层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制度设计以此真正确保基层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个人主体自觉,激发个人活力。

三要树立法治社会和依法治理理念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中国梦的客观保障。实现中国梦需要现实抓手,通过法治化、常规化的制度设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循序渐进。无论是进行社会治理体系创新,还是进行具体的管理实践,都要全力排除人治,排除官本位色彩和权力干扰,把管理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和社会治理实践运作纳入法治化和常规化和制度化渠道。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是社会稳定、健康运行的必要保障,离开了法治轨道,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不安,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法治化和常规化是相辅相成的。社会治理遵循法治轨道,就必然会走上常规;而社会治理要想走向常规,继而走向稳定、健康、协调、可持续,就必须依赖法治化,制定良好的法律,并坚决贯彻执行,从而在法治的框架下实现社会的良性治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实现民族复兴是最伟大的中国梦[N].新京报,2012—11—30

[2]阎钢.试论中国梦的政治伦理精神[D].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8)

[3]陈振明,耿旭.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的进展[J].东南学术,2013(4)

[4]韩庆祥.中国梦背景、实质与内涵[J].人民论坛,2013(16)

[5]参见http://www.71.cn/2013/ 0513/713690.shtml

[6]魏礼群.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4(8)

[7]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2-20

[8]王素,黄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N].光明日报,2011—7—4

[9]魏礼群.积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4(8)

(刘渊,博士,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代强,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指针中国梦价值
郊游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浅析C语言指针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