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用六年,走完了别人的一生……

2016-08-09 08:33
工会博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县志陈忠实白鹿原



陈忠实用六年,走完了别人的一生……

在梁思礼、梅葆玖两位大师相继去世后,又一位大师离我们而去——当代文学巨匠、《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于4月29日7点40分左右,在西安西京医院病逝,享年73岁。

也许很多人对《白鹿原》的了解缘于2012年的那部电影。导演王全安根据陈忠实的这部小说进行了改编,将《白鹿原》搬上了大荧幕。张雨绮饰演的田小娥、段奕宏饰演的黑娃着实让人印象深刻,也让人看到这部作品的大胆与前卫。

但电影毕竟是再创作,150多分钟也很难将这部50多万字的大部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部巨著中,陈忠实不仅仅有对个人命运的关照,更讲述了关中白鹿原上几代人的苦难命运和心灵秘史,折射出中国农村社会近半个世纪的深刻变革,堪称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而原著中对性爱的描写更是“惊世骇俗”,他所表达的尖锐的历史政治观点及大胆的性爱描述,甚至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和争论。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能够如此大胆犀利,的确令人惊诧。不过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1942年8月,陈忠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农村家庭。父母亲都是地道的农民。靠卖树为生的父亲实在无力承担两个儿子的学费,只得让当弟弟的陈忠实先休学一年,供大儿子考上师范学校后再做打算。可没想到,这一决定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1962年,20岁的陈忠实高中毕业。“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和经济严重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招生名额,成绩在班上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这次打击粉碎了陈忠实从大学中文系学生到职业作家的绚丽规划,并将他抛掷回出生和成长的黄土高原。期间做过中小学教师,之后又在区文化部和公社工作了十几年。这十几年,正是他对中国乡村的体验、理解及生活积累最重要的时期。40年的农村生活,为《白鹿原》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真实素材,根植了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

进入不惑之年,陈忠实很清晰地听到了生命的警钟。尽管获了几次奖也出了几部书,但他总是在自信与自卑的矛盾中踟蹰。在一次采访时陈忠实曾坦言:“路遥只用了10年就攀上文学高峰,他刺激我写出了《白鹿原》。”

上世纪80年代,路遥接连发表了引起全国轰动的小说,1988年还完成了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达到个人文学事业的巅峰,并于3年后获得了包括茅盾文学奖等在内的重要奖项,而路遥还比陈忠实小7岁。“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心想,这位和我朝夕相处的、活脱脱的年轻人,怎么一下子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白鹿原》。”陈忠实曾这样说到。

陈忠实也因此强烈地意识到50岁这个年龄大关的恐惧。那时,他像给自己立了一个生死状,说了一句日后常被文坛人士提起的豪言:“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做枕头的书,这辈子就白活了!”

1986年,陈忠实开始为《白鹿原》的创作做准备工作。他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来构思,查阅了大量史料。一方面走访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从他们的记忆中去找寻家族历史记忆的残片;另一方面,他仔细查阅有关白鹿原的县志。“作家要把握的是一个时代人的精神心理,普遍的一种社会精神心理。在那个时代,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解体了,但在中国人精神心理上的遗留不会随着皇帝退位而消失。”

当他看到20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是有关“贞妇烈女”时,感到既惊讶又费解。那些记述着某村某某氏的简短介绍,昭示着贞节的崇高和沉重。县志里往往是某女十五六岁出嫁,隔一二年生子,不幸丧夫,抚养孩子成人,侍奉公婆,守节守志,直到终了,族人亲友感念其高风亮节,送烫金大匾牌悬挂于门首。这些布满了几个卷本密密麻麻的贞节女人们,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经历过漫长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这让陈忠实产生了逆反式的怨念。田小娥的形象就这么在陈忠实脑海中浮现出来。“我们年轻时,社会风气比较保守,对男女问题特别敏感。那时我在农村基层当干部,办公室里如果来个女同志,门一定要开着,让大家都能看到,生怕传出什么闲话来,那时就是这么封建。所以我开始写小说时,也就刻意回避对男女、爱情、婚姻、家庭的描写。但写《白鹿原》时,尤其写到田小娥时,想到田小娥的精神和心理所背负的重担,便下了决心,决定不再回避情爱描写,不仅不回避,而且要撕开写,要撕开我们传统封建文化中最腐朽的黑幕,要写得透彻。至于说不做诱饵,这是我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描写男女之间的事情,只是为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服务,而绝不能作为吸引读者的诱饵。”陈忠实在创作《白鹿原》时,给自己定下了10个字——不回避、撕开写、不做诱饵。

为了创作《白鹿原》,陈忠实躲开了城市生活的喧嚣,回到了其祖居的乡村,近百万字的草稿和腹稿正是在这里完成的。“长篇写作,是一种最孤苦伶仃也最诚实的劳动。”陈忠实之所以能成功,不仅因为他有过人的天分,还因为他有常人所不及的吃苦精神。他在农家小院一住就是10年,直到《白鹿原》出版他才回到西安。

“我在创作时必须把自己关在屋里,这里笔下的人物仿佛都在我的周围活动,要是屋子里进来一个人那些人物都吓跑了,我也就写不出一个字了。”因为酝酿得比较充足,整个写作过程顺畅无比。“从1988年开始写草稿,那大概是我一生中写作量最大的一年,大概写了40多万字……写到兴奋时都不知道饿。”

1992年3月,前后历时6年、50余万字的《白鹿原》面世,连载于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杂志上。当陈忠实在自己绽放梨花的院子里,把《白鹿原》手稿交给编辑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连生命一起交给你们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白鹿原》,陈忠实获得了1998年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一举成为当今文坛炙手可热的大作家,载入文学史册。据不完全统计,《白鹿原》迄今已发行逾200万册,并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各种艺术形式。国外有评论认为,陈忠实一点也不比某些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逊色。

陈忠实曾这样描绘这个世界:“我进入这个世界,就把现实世界的一切忘记了,一切都不复存在,四季不分,宠辱皆忘了。我和我的世界里的人物在一起,追踪他们的脚步,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欢乐,甚至为他们的痛心而伤心落泪。这是使人忘却自己的一个奇妙的世界。”

如今,他离开了,惟愿另一个世界也正如他爱的那样,可以分享快乐,忘却自己。

摘自《环球人物》

今年的四月注定哀思萦怀。

猜你喜欢
县志陈忠实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县志里的乡贤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参考资料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陈忠实:世上有许多事,尽管看得清清楚楚,却不能说出口来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白鹿原》中的女性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