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玩活字 续写光阴的故事

2016-08-10 14:07郝丽霞
科学之友 2016年8期
关键词:铅字活字文化

郝丽霞

读图时代,文字逐渐失色。逐渐消亡的“活字”能否成为工艺品创新重生,它的“复活”能否为传统手艺提供一种新思路?今天,“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仍然在造福人类,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革新,活字印刷已悄然淡出历史舞台。我们不禁要问,活字印刷是不是要仅存于历史课本里了?在这个万众创新的创客时代,“活字”这种古老的艺术,能否跟上创新的步伐,走出一条涅槃之路?在深圳,两位有志于复活“活字文化”的使者——刘美松和韩湛宁将一些记录着历史文化信息的传统活字重新“唤醒”,开辟了一个活字工坊,向人们展示活字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当代前景。

“活字印刷出来的文字有着凹凸不平的纹路,可以摸得到,就像摸到文字的骨骼一样,那是文化的脉络。”刘美松,一位诗人,同时也是“字在”活字工坊的创办人,更是一名推广中国活字印刷文化的使者。

第一桶铅826千克

“我们从小教孩子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却从来都是停留在书本上。我想做的是把立体的东西传播给孩子,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给孩子们存一些精神食粮。”在那个洛阳纸贵的年代里,正是一个个鲜活乱跳的活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文学形象。

刘美松的“活字梦”始于2009年。偶然与朋友探讨用铅字印刷纸书的可能性后,刘美松突然意识到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慢慢消亡,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中唯一难以延续、正在死去的工具。有一次和设计师韩湛宁一起喝酒,聊到这个时代有质感的东西越来越远了,铅字印刷在慢慢走向消亡,以后跟孩子们讲古代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恐怕都已经灭绝,铅字是很珍贵的,应该收藏起来,让它变得有温度。两人的主意一拍即合,刘美松正好有印刷厂,身为“行动派”的他,自此开始走上了中国活字的收藏、保护之路。

随后,他立马联系曾经实习过的湖北赤壁一家印刷厂,得到的答复却是那些铅字已经进了废品回收站,多数铅字都卖给了湖南的铅锌矿厂,熔解后被做成打猎的铅弹。“活字传承的是文化,如今却变成了武器和伤害。”刘美松很心痛,拯救活字的想法也因此而变得愈发坚定。他继续四处打听寻找,终于,在赤壁的城北印刷厂收到了“第一桶铅”,“那批铅字的准确重量是826千克。”这数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从此以后,刘美松收藏活字的步伐就从未停止过,他几乎跑遍了全国,买下了20多家旧式活字印刷厂的铅字和设备,泥字、木字、瓷字、铜字、锡字、铅字。经过刘美松这几年的不断收集,受保护的铅活字数量总共有四五百万枚,还有泥活字、锡活字、铅活字、木活字、铜活字、活字的母版字模,甚至还有光绪年间一整套的木活字10万余枚,铸字机20余台、字模40余套,以及各种印刷机及辅助设备若干,这是很珍贵的,而刘美松要做的,不仅仅是收藏。

传统与现代的“联姻”

“收藏是最直接也最笨拙的方式,如果不做转换,这些活字依然只是冰冷僵硬地躺在博物馆的物证。我希望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个支点,用商业模式让它活下来,而不是把它圈养起来。”刘美松说到。

手艺有了商业与市场的支撑,便可代代传承。刘美松力邀好朋友、知名设计师韩湛宁一起,从活字的保护和转换开始,研发活字创意产品与汉字文化产品。“让汉字与现代创意设计相融汇,展现艺术与时尚的非凡魅力,创造汉字的传奇。”

2014年,“字在”与奔驰跨界联姻,国内首家活字工坊“字在奔驰”在深圳成立,这种合作是活字文化价值被认可的证明。四个大型字架共计192个字盘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约90 000枚铅字,12个以活字形状打造的玻璃展柜里,按发明顺序摆放着泥、锡、木、铅、铜、瓷活字,串起整个活字脉络,以及笔记本、铜模U盘等衍生品。

“字在奔驰”活字工坊,传统与现代跨时空地融合在这方小小空间,重燃了活字文明的薪火。

活字主题镇纸,古朴儒雅。

字在百变印章,突破传统印章的玩法,融入时尚潮流的风格,设计成年轻化、可DIY的潮流玩物,从1到N之间的无限可能。

个性的活字印章,既可以作为礼物赠人,也可以作为专属印章。每一个字都是心里话,说的都是心上人的故事。

每个杯垫各镶嵌一个活字组成“风花雪月”套装。整体风格典雅简洁,将浓浓的茶香韵味和传统的活字文化融入其中。

一双看似普通的筷子,实则顶端由两个活字组成,可订制成拥有者的姓名,意味“筷活”。

一个并不起眼的戒指,上面按顺序刻着汉字笔画,只要沾上印油,转动戒指,便可在纸上“写”出戒指上的字。

一个平淡无奇的手机壳,细看竟全是广东俚语,被放大的偏旁凸显设计感,实现了地方特色的文化表达。

一组颇可爱的钥匙扣,分别是草书的“子”和“女”,代表着家庭美满,而当回家后将两个钥匙扣归位到墙上“宀”造型的底座时,变成了“字”和“安”,字代表自在,安代表阖家平安。

……

刘美松做收藏,韩湛宁做设计,他们把传统与现代设计做结合,挖掘文化产品内涵进行转换,活字是再生品,他们要以商业模式把文化传承下去。

面对全国收集到的活字“数量最多”“样式最丰富”的“两最”,被问及所投入的资金数量,刘美松说,“数百万枚各式活字和各式印刷机、铸字机等机器设备总共投入超过1 000万,但是我们没想过那么多,只是从文化的角度想着传承,想着保护这些文化,这是最要紧的事,但是现在我想让活字成为当代一个新的形态,让活字文化得以传承。”

谈到活字今后怎么与现代商业进行融合时,韩湛宁说,“我打算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把活字推向市场,以产品的销售来促进收藏与保护,其实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就想以活字为出发点做产品设计。其一,是想让活字文化传承下来;其二,汉字系统作为文化灵感、创作背景,可以变得生活化,灵感有很多,电子产品、文化用品、文房四宝等也会加入互动,可以把唐诗做成魔方,让孩子可以拼成一首诗。”韩湛宁还透露,今后的计划一是做文化教育和传承,在大学、博物馆免费陈列展示;二是开专卖店,对活字产品进行创新营销。

保存文字骨骼,他很走心

“主管,工资××××元;行政,工资××××元;普工……”这是一张详尽的工资表,每月定期定时,它都会躺在刘美松的办公桌上。

刘美松创立的雅邦文化传播公司位于深圳罗湖的一栋大厦内,而这笔工资单则来自千里之外的湖北赤壁,这个被他们员工称为“赤壁基地”的地方,收藏着数百万枚各式活字和十几台活字印刷机、铸字机,堆满了12间房,全职员工6名,那便是他的活字梦。在成立4年的时间内,这6名员工清闲至极,主要工作就是守护厂房,维护机器……刘美松老板则慷慨地支付着工资。

对于这位国内最知名的活字印刷收藏者来说,这是他数次一掷千金积累下来的宝库,他的目标是让活字印刷这门工艺活下去,甚至还要赋予它崭新的生命。

如果坐在刘美松的办公室内与他闲聊,谈话经常被他的“来,我带你看看这个”“你一定得看看那个”打断,他会带你看那些藏在办公室各个角落的活字宝藏,向你介绍时两眼放光。几年的活字收藏,让他从一个只了解现代印刷的文化商人,变成了活字印刷的历史专家。刘美松说,收藏越是深入,越是惊喜不断。在他的办公桌上,散落着他最珍视的一堆宝贝们——字模。这字模大小如军棋棋子,铜铅合金铸造,放在手中沉重而有质感;与活字完全相反,字模上的汉字为凹版,而且和印刷出的文字一样是“正”的;仔细观看,每个字模的四角都印着极小的标识——“上海二号”“丹江小五”“北京一号”。

这些字模便是刘美松在活字收藏中遇到的最大惊喜之一,因为它们是活字的“母版”,所有的活字,都是通过字模这种母版,印成凸版的反字。而在全国范围内,字模厂只有三家——上海字模一厂、北京新华铸字厂、湖北丹江文字605厂。这三家工厂均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现如今后两家厂已经不复存在,而上海字模一厂只在繁华闹市一隅的某层楼的狭小空间中虚度光阴,几位国营工厂的老技术员也是在珍爱中打发着没有未来的未来。

5年时间,活字印刷的世界在刘美松马不停蹄的足迹中展露着各式精彩,他见过一些珍贵雕版,遇到过罕见的锡制字模,收藏有光绪年间一整套用于印制家谱的木活字,还有泥、铜、锡、瓷各种活字存在的其他形态……

“活”路在延续,并且越走越宽

从最初纯粹的个人兴趣到如今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刘美松已渐渐过渡到了一个新阶段,最近两年他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怎么让活字“活”下去。

他说他从苗绣收藏上获得很大启发。他的朋友把苗绣做成现代工艺品,做成精美的画册,做成家用装饰……如今在贵州当地已有千余人业余从事苗绣手工制作,手艺有了商业与市场的支撑,便可代代传承,这便是刘美松所赞颂的榜样。

“收藏、转换、传播、分享”——这是刘美松所设计的活字印刷的重生路线图,如今他已经走过了第一步,而“转换”“传播”也正在大张旗鼓地进行。

刘美松最近高兴的一件事是,那远在湖北的“赤壁基地”,有许多机器已经轰隆隆地开动,一些工艺印刷已经开始,一些以商业为目的的铸字也在进行中……那个曾经只有仓库功能的厂房,终于有了忙碌的印刷厂的样子。活字之“活”,或许正是由此延续。

猜你喜欢
铅字活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可以泡着喝的汉字
可以泡着喝的汉字
谁远谁近?
字在用玩的方式传播汉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进“门”填字
中魔法的铅字
爱的表白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变成“铅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