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性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2016-08-11 09:23冯晓燕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8期
关键词:良性师生关系师生

冯晓燕

学校是进行科学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场所,是一种有明确教育目的的社会组织。学校内部构建良性师生关系,对开展素质教育、凸显党的教育方针、提高课堂效率,也同上所述的两例一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本人从构建良性师生关系的前提、过程及意义多方面进行阐述,提出自己的见解,便于同大家交流,以达到提高的目的。

一、构建良性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

1.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要成为良性师生关系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互动师生关系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健康成才服务,通过教师的“教”激发学生“学”的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的平等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互动,要使之良性运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关心学生,对学生持肯定和蔼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师者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向“众言堂”转变。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与学生之间适度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他活动形式,它将成为良性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一。

二、构建良性师生关系的过程

1.洞悉师生关系的维度

一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领导与教师,领导与职员,领导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关系组合。但在这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别于另外一些人际关系。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故既可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向转换,形成情绪对立。基于教育的目的,是由教师主导完成的,亦基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对师生关系均十分关注。师者,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担起了社会使命,师生关系的本质也当然地注入了社会精神,社会责任。

2.把握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相互认知的因素。古人曰“人不可貌相”,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背道而驰”。人们不得不承认,天生丽质者无论在家庭或社会上确实具有一种令常人自叹弗如的魅力。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相互认知为基础。在新学期新生到校听新教师的第一次课,往往对师生人际关系影响很大。

(2)师生个性特点的因素。师生关系在建立发展的进程中与其他人际关系一样,会经常受到师生个性特点的影响。教师的个性特征和课堂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个性是教育力量活的资源,它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取而代之的。师生双方都要做到大公无私,襟怀坦荡,不感情用事,对人热情开朗、乐于助人、待人诚恳、信任理解,同情尊重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彼此欢迎,达到心理共容,保持长久的友谊。当师生加强个性锻炼,逐步完善自己的个性,也自然会形成良性师生关系。

(3)组织方式与态度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师生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往往取决于教师的组织方式和态度。

(4)师生交往时空的因素。师生关系与师生接触时间、空间频度相关联。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小,接触越频繁,则越容易相互吸引。教师有意无意地接近学生,增加相互交往的时空及频度,增强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改变“师道尊严”的认识,放下教师的架子,不断与学生交往,及时消除师生在交往中因某些原因发生的误解或冲突,清理师生交往障碍,增加师生交往的频度,则学生自然会“近师”“亲师”,使师生关系向着良性方向建立和发展。

三、构建良性师生关系的意义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就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核心。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理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关系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题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良性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当我们的师生关系如此和谐时,学生自然会“亲其师则信其道”,喜欢去学习,乐于去学习,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它一定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定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河南省巩义市西村镇第四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良性师生关系师生
走出睡眠认知误区,建立良性睡眠条件反射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基层良性发展从何入手
甲状腺良性病变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