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意识下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探索

2016-08-11 14:35刘兴娣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6年26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

刘兴娣

摘 要:本文基于现今学生课外阅读杂乱,文本意识缺失,理解能力较差的情况下,本人利用中学阶段的三年实践,探索的课外阅读指导路径:教师规范式引导,构建开放性语文学习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文本意识逐步提高,阅读的个性化体验逐步彰显,让学生回归到正常的、幸福的语文学习中去。

关键词:课外阅读;文本意识;规范式引导;阅读与思考

阅读和理解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但现在的学生学习科目多,作业量大,学习压力大,况且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型电子媒体的强大冲击下,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少而混乱。当家长让孩子看课外书时,多数让孩子看优秀作文选或杂志,而学生多数偷偷阅读一些轻浮的冒险小说、玄幻小说、漫画等低劣作品。为什么这样呢?我想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深阅读,不善于深入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涵,不能通过阅读挖掘自身内在潜力。没有思考的阅读都是浮躁的过眼烟云,不能享受真正的阅读乐趣。这样一来,导致现在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特别缺乏文本意识,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产生对读写实践能动的再认识。本文基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意识,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营养,以下是本人利用中学阶段的三年实践探索的课外阅读指导路径。

一、定原则,建立指导机制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老师,我着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阅读课外经典书籍,培养他们不同于普通读者的阅读习惯。普通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可能是为了获取信息单纯娱乐或是消磨时间,而作为中学生则不能那么随意。我在初一刚接手的时候就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如果想轻松有效地学习语文,那么请跟随老师的指导多多阅读课文书籍。”

我专门用一节课来与学生订立阅读课外读物的原则并做详细指导。要求学生培养自己的良好读书习惯,增强自己的文本意识,读作品时应该读出“这篇文章(这本书)写了什么?”同时要思考“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悟出什么道理?”“它是怎么表达感受的?语言美在哪里?”“关于文章(名著)的表达技巧与表达特点能说其中一二。”“哪些地方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一句话: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要读出个人的真实感受与理解,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个人体验,努力做一个和书籍进行对话的积极的参与者。

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我是如何建立指导机制的呢?

1.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开始,利用班级参加学校的班务评比大赛,鼓励每个学生带至少2本经典书籍回校暂时捐献在班级书柜,待到学期末又领回去。设立图书管理员,制定图书管理制度。每天12:00-12:30分统一借阅或归还,图书管理员要认真登记,借阅期不能超过一个月。学校每学年的图书基金,我都会亲自根据教育局给予的书籍指导购买部分书籍充实班级图书角,如冰心、张晓风、席慕蓉、龙应台、钱钟书、杨绛、苏轼、刘禹锡、李清照、辛弃疾等主题阅读书籍。

2.制定学生的阅读书目。根据教育局的指引帮助学生制定一份初中阶段的重点阅读书目。

二、立范本,鼓励拓展思维

有了指导思想,那么就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指导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浅探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点燃课外阅读的火焰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